贝类解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1469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2: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贝类解剖装置,其包括解剖操作部和支撑托盘,所述解剖操作部呈柱体结构,被所述支撑托盘支撑,所述解剖操作部包括位于其顶部并成型有筛网孔的解剖操作面。所述解剖操作面相对于所述支撑托盘是倾斜的,优选倾斜的角度为10°。所述解剖操作部和/或所述支撑托盘是由不锈钢材料或者塑料制成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解剖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使用,既适合在实验室使用,也便于携带至野外用于现场取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贝类解剖装置
本申请属于实验器材的
,具体涉及一种贝类解剖装置。
技术介绍
对水生生物尤其是贝类进行食源性病毒检测时,按照国家标准例如GB4789.4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诺如病毒检验》、GB/T22287-2008《贝类中甲型肝炎病毒检测方法普通RT-PCR方法和实时荧光RT-PCR方法》中描述的检测方法,首先需要进行解剖获取贝类相应的内脏或内脏团作为检测靶组织。由于贝类体型普遍比较小,其内脏团则更小,且内脏团周围往往还包裹着唇瓣、生殖腺等组织并在解剖结构上高度粘连,不易剥离。粘连组织上含有大量的多糖类物质,是反转录酶、聚合酶的抑制物,它们的存在将影响反转录、DNA扩增等关键步骤的效率,极易造成检测时出现假阴性的结果,因此需将内脏团上的粘连组织去除、剥离干净。现有技术中解剖贝类获取内脏时,通常是将去壳贝类的软体部分放在一次性平皿或玻璃平皿中,再用手术刀和/或手术剪进行解剖,分离出内脏团。在这个过程中,贝类有大量粘滑的组织液析出,与剥离下的组织碎块混合在一起,一方面影响实验操作人员的视线,一方面造成贝类组织在平皿中频繁滑动,导致粘连组织剥离不干净,或不得已将一部分内脏团连同粘连组织一并切除,严重影响解剖的效果和效率,并最终影响检测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贝类解剖装置,其包括解剖操作部和支撑托盘,所述解剖操作部呈柱体结构,被所述支撑托盘支撑,所述解剖操作部包括位于其顶部并成型有筛网孔的解剖操作面。优选地,所述解剖操作面相对于所述支撑托盘是倾斜的。优选地,所述解剖操作面倾斜的角度为5°~25°。优选地,所述解剖操作面倾斜的角度为10°。优选地,所述解剖操作面呈圆盘状,直径为12cm-25cm。优选地,所述解剖操作面呈直径为15.5cm的圆盘状,并相对于所述支撑托盘倾斜10°的角度。优选地,所述解剖操作部和/或所述支撑托盘是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的。优选地,所述解剖操作部和/或所述支撑托盘是由塑料制成的。优选地,在所述解剖操作部的侧部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器具放置部,用于临时搁置手术刀等器具。优选地,所述解剖操作面的筛网孔规格为60目。本专利技术的解剖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使用,既适合于实验室使用,也便于携带至野外用于现场取样。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示例性解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解剖装置的俯视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关于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示例性解剖装置,其主要包括解剖操作部1和支撑托盘2,解剖操作部1安放于支撑托盘2内。解剖操作部1用于承载待解剖或切割取样的贝类生物样品,其可以构造成以能拆卸的方式安放于支撑托盘2内。支撑托盘2的内部空间用于可以接收解剖或切割过程中所产生的组织液和废弃组织碎片,支撑托盘2的底部外侧可以设置防滑垫(例如,硅胶垫),用于增大摩擦力,以便防止解剖装置整体在实验台或野外临时搭建的台面上滑动。解剖操作部1呈具有顶面的中空柱状结构,其中该顶面构成解剖操作面3。解剖操作面3上形成有筛网孔。解剖操作面3呈圆盘状,直径为12cm-25cm。解剖操作面3优选设置成相对于支撑托盘2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为5°~25°,尤其优选为10°。倾斜布置的解剖操作面3一方面有利于操作者进行解剖操作,另一方面能加速解剖时流出的组织液从解剖操作面3排走。解剖操作面3优选构造成直径为15.5cm的圆盘状。优选地,解剖操作面3相对于所支撑托盘2倾斜10°的角度,这样构造的解剖装置一方面确保了解剖时流出的组织液能快速排走,另一方面防止样品从解剖操作面3往下滑,确保高效率地解剖样品。解剖操作部1上对称地设置有从解剖操作部1的侧部向外延伸突出的两个器具放置部4,用于临时搁置手术刀等器具,也可作为清洗、取用时的把手。解剖操作部1和/或支撑托盘2可以是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的,能耐受含盐成分的贝类组织液的腐蚀,经消毒后可以重复使用。解剖操作部1和/或支撑托盘2也可以是由塑料制成的一次性制品,优选由能耐受含盐成分的贝类组织液等腐蚀的塑料制成,例如聚乙烯(PE)、聚碳酸酯(PC)、聚丙烯(PP)等。这种一次性制品特别适合在不便给解剖台清理消毒的野外或现场取样时使用,能够避免不同样品间的交叉污染,进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在解剖操作面3上设置筛网孔,一方面适度降低了解剖操作面3的表面光滑度,从而能很好地防止粘滑的贝类在解剖台上滑动;另一方面,解剖过程中产生的组织液能从筛网孔快速渗漏到下方的支撑托盘2中,减少对解剖和剥离操作的干扰。解剖操作面3上筛网孔的规格优选为60目。如果孔径太大或筛网孔过密,用手术刀等进行解剖或切割贝类的操作时,筛网孔处的贝类组织会下陷,导致贝类组织不能很好地承受解剖刀切割时所施加的力,进而影响解剖的效果;如果孔径太小,贝类体液、粘液渗漏的速度过慢,不仅干扰解剖或切割操作,而且造成筛网孔内粘连组织碎片且不易清洗去除,下次使用时易对其他样品造成污染。以上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仅仅是用来例示,用于帮助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思想,而并非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的情况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变化。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的前提下所作出的任何改进或变化都应当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贝类解剖装置,其包括解剖操作部(1)和支撑托盘(2),所述解剖操作部(1)呈柱体结构,被所述支撑托盘(2)支撑,所述解剖操作部(1)包括位于其顶部并成型有筛网孔的解剖操作面(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贝类解剖装置,其包括解剖操作部(1)和支撑托盘(2),所述解剖操作部(1)呈柱体结构,被所述支撑托盘(2)支撑,所述解剖操作部(1)包括位于其顶部并成型有筛网孔的解剖操作面(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贝类解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解剖操作面(3)相对于所述支撑托盘(2)是倾斜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贝类解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解剖操作面(3)倾斜的角度为5°~2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贝类解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解剖操作面(3)倾斜的角度为10°。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贝类解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解剖操作面(3)呈圆盘状,直径为12cm-25c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琳曲梦江艳华李风铃郭莹莹王联珠宁劲松谭志军翟毓秀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