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椅背斜度调整功能的婴儿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129 阅读:2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具椅背斜度调整功能的婴儿椅。为提供一种连动效果确实、组成构件简单化、具有调整椅背倾斜角度及折叠效果的儿童用专用家具,提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它包含椅架单元、与椅架单元连接的椅座单元、以可改变角度与椅座单元连接的椅背单元及改变并固定椅背单元相对椅单元角度的调整单元;调整单元包括至少一设置在椅背单元并以第一方向活动的移动件、数个设置在椅座单元上而可选择地与移动件卡合定位的定位部、位于椅背单元上以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活动的致动件、至少一具备可挠性且连接致动件与移动件的连动件及用以使移动件保持向定位部移动而弹性地回复原位的弹性件。(*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儿童用专用家具,特别是一种具椅背斜度调整功能的婴儿椅
技术介绍
习用的高脚婴儿椅为了达到可以收合而缩小储存空间的目的,通常会将包含椅架单元、椅座单元及椅背单元的婴儿椅设计成可折叠的型态,相关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可以参考美国专利4,938,603号案。其中,椅背单元与椅架单元为了达到可在展开位置及收合位置间变化的功能,椅背单元及椅架单元之间设置定位装置及用以解除定位装置的连动装置,因定位装置作用的方向通常设计在椅背单元的左右侧边方向,而连动装置供使用者方便施力的位置则通常在椅背后方朝上的方向,所以为了改变使用者施力的方向而将力量传达到定位装置上,一般的设计上会使用相当多且复杂的构件来实现这样的目的,造成设计上的困难度提高,相对的成本也不容易控制,同时,因为组件的数目众多也容易造成故障机率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动效果确实、组成构件简单化、具有调整椅背倾斜角度及折叠效果的具椅背斜度调整功能的婴儿椅。本技术包含椅架单元、与椅架单元连接的椅座单元、以可改变角度与椅座单元连接的椅背单元及改变并固定椅背单元相对椅单元角度的调整单元;调整单元包括至少一设置在椅背单元并以第一方向活动的移动件、数个设置在椅座单元上而可选择地与移动件卡合定位的定位部、位于椅背单元上以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活动的致动件、至少一具备可挠性且连接致动件与移动件的连动件及用以使移动件保持向定位部移动而弹性地回复原位的弹性件。其中借以调整椅背单元的调整单元的连动件为可弯曲的塑料条状体。借以调整椅背单元的调整单元的移动件为钢钉;定位部为设置在肩部上供钢钉贯穿的数个开孔。为定位部数个开孔为以椅背单元相对椅座单元枢转处为中心排列在距离中心相同半径的弧线轨迹上。椅背单元形成供调整单元移动件定位及导引活动的容置部及导引部。椅背单元表面形成供调整单元致动件容置并显露在外以提供致动件活动空间的窝形槽。调整单元移动件活动的第一方向为位于椅背单元侧边朝外的方向;致动件活动的第二方向为沿椅背单元朝上长度延伸的方向。弹性件为容置于椅背单元内并可承受压力,弹性件的一端固定在椅背单元内,其另一端同时连接两连动件并可随着连动件移动。弹性件为螺旋状压缩弹簧。由于本技术包含椅架单元、与椅架单元连接的椅座单元、以可改变角度与椅座单元连接的椅背单元及改变并固定椅背单元相对椅单元角度的调整单元;调整单元包括至少一设置在椅背单元并以第一方向活动的移动件、数个设置在椅座单元上而可选择地与移动件卡合定位的定位部、位于椅背单元上以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活动的致动件、至少一具备可挠性且连接致动件与移动件的连动件及用以使移动件保持向定位部移动而弹性地回复原位的弹性件。当调整椅背单元的斜度时,使致动件向上移动的同时拉引具备可挠性连动件往上运动,而弹性件被压缩而产生弹性回复力,此时,借由各连动件的带动,椅背单元两侧的移动件将缩入椅背单元的表面而脱离原先的定位部,所以使用者可将椅背单元相对椅座单元翻转而改变斜度。当使用者不再对致动件施力时,借由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使致动件回复原位,同时带动连动件向下移动,并借具备可挠性的连动件推挤移动件突出椅背单元的表面并朝向定位部的方向运动,并当移动件选择性地再次产生定位效果后,可固定椅背单元的斜度。即借由具备可挠性的连动件直接连接运动方向不同的致动件与移动件,可免除习知的复杂的连动机构设计,达到大幅简化组件数目、降低材料及组装成本;不仅连动效果确实、组成构件简单化,而且具有调整椅背倾斜角度及折叠效果,从而达到本技术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侧视图。图3、为图2中A向视图。图4、为图2中B部局部放大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图5、为图4中C向视图。图6、为图2中D部局部放大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图7、为图2中D部局部放大剖视图。图8、为图4中E部局部放大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图9、为图4中E部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0、为图1中F部局部放大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图11、为图1中F部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2、为图1中F部局部放大剖视图(收合状态)。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包含椅架单元1、椅座单元2、椅背单元3及调整单元4。椅架单元1包括呈U形的前脚部11、呈U形的后脚部12及两连接部13。前脚部11具有两相间隔的前直立杆112及横向连接于两前直立杆112下端的前横杆114。前直立杆112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数个定位孔116。后脚部12具有对应并形态类似前脚部11的两后直立杆122及横向连接于两后直立杆122下端的后横杆124。两连接部13分别连接左、右对应的两前直立杆112及两后直立杆122的上端,当前脚部11与后脚部12以一定的角度张开时,借由两连接部13作为婴儿椅主要的支撑结构。椅座单元2包括呈平板状以供婴儿乘坐的座体21、向上延伸分别连接于座体21底部左右两侧的肩部22、分别设置于左右两侧的肩部22下方的固定部23、设置于左右肩部22上端的连接部24、两扶手25、餐盘部26及供婴儿足部放置的脚踏板27。两固定部23分别连接在左右对应的两前直立杆112上,借以使得座体21水平状地固定在前脚部11上。连接部24上设有定位孔242内,最佳于连接部24右侧边及上侧边分别设有定位孔242。如图8所示,扶手25借由连接部24结合于左右肩部22的上端。餐盘部26位于两扶手25上方并由两扶手25支持。脚踏板27呈L形并连设于座体21的前端处。椅背单元3为符合婴儿背部形状的板状构造,其具有面向前方的前盖31、朝向后方的后盖32及位于两侧接近下方处的水平轴部33。后盖32上设有窝形槽35及对应形成导引部36。椅背单元3由面向前方的前盖31与朝向后方的后盖32形成内呈现中空状的容置部,并借由其两侧接近下方处水平轴部33枢接于椅座单元2肩部22的相对内侧面上,使得椅背单元3可相对于座体21改变倾斜角度。如图3所示,调整单元4设置于椅背单元3与椅座单元2之间以用于固定及调整椅背单元3相对于座体21的角度。调整单元4包括两设置在椅背单元3两侧并以位于椅背单元3侧边朝外的第一方向401活动的移动件41、数个设置在肩部22上的定位部42、位于椅背单元3上以沿椅背单元3朝上长度延伸的第二方向402活动的致动件43、两个连结致动件43与移动件41的连动件44及用以使移动件41弹性地回复原位的弹性件45。移动件41最佳为钢钉。椅背单元3内部接近两侧下方处分别形成供对应为钢钉移动件41容置且导引其沿为水平方向的第一方向401活动的容置部34,使得为钢钉的移动件41可沿水平方向凸伸或缩入椅背单元3两侧的表面。定位部42对应为钢钉移动件41的型态水平贯穿设置在肩部22上的数个开孔,每一肩部22分别设有三个形成可供为钢钉的移动件41选择性地穿入以形成定位作用的为数个开孔的定位部42。如图2所示,为三个开孔的定位部42并以水平轴部33为中心排列在距离水平轴部33相同半径的弧线轨迹上,使得定位部42与水平轴部33的假想连线均可与座体21具有不同的夹角。致动件43位于椅背单元3内并可显露于其后盖32上的窝形槽35内,使致动件43可供使用者沿着椅背单元3为长度延伸方向的第二方向402往上按压运动。连动件44为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椅背斜度调整功能的婴儿椅,它包含椅架单元、与椅架单元连接的椅座单元、以可改变角度与椅座单元连接的椅背单元及改变并固定椅背单元相对椅单元角度的调整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整单元包括至少一设置在椅背单元并以第一方向活动的移动件、数个设置在椅座单元上而可选择地与移动件卡合定位的定位部、位于椅背单元上以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活动的致动件、至少一具备可挠性且连接致动件与移动件的连动件及用以使移动件保持向定位部移动而弹性地回复原位的弹性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伟
申请(专利权)人:艾多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VG[英属维尔京群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