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声强测量支架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08838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1 00:0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声强测量支架及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上通过第一滑动副安装有支杆,用于使支杆沿第一框架滑动,所述支杆上通过第二滑动副安装有探头支座,用于使探头制作沿支杆滑动,所述探头支座用于安装探头,所述探头支座通过第一滑动副和第二滑动副在竖直平面内往复移动;所述第二框架上安装有隔板,所述隔板用于隔离外部声源对探头测量的干涉;通过在声强测量支架添加环境噪声阻隔用隔板,通过在支架上安装吸声、隔声板达到减小环境影响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声强测量支架及装置
本申请涉及噪声监测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声强测量支架及装置。
技术介绍
噪声测试作为噪声治理的重要一环,准确的噪声测量为噪声分析和治理提供基础。目前工业噪声测量所采用的方法还是基于声压测量或声强测量,声压测量由其测量结果受环境噪声影响较大,往往无法准确表征噪声设备的声源源强。声强测量系统因其矢量性,能有效的避免环境噪声的干扰,较为准确的测量噪声设备声功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专利技术人发现,声强测量系统已应用于多领域的噪声测量,例如汽车噪声源识别、空调噪声识别等。在实验室内设定包络面对噪声设备进行测试,采用扫描法或离散点法进行声强测量,获得了较为准确的结果。但在工业厂区现场,噪声环境复杂,设备布置繁多且多数设备尺寸大,为声强测量造成困难。设备尺寸及现场环境的限制,难以实现完全包络设备,往往测量主要影响面的声强。一方面测量过程中,一般由操作人员手持声强探头,采用扫描法,对每一划分的网格进行测量,但人工操作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易造成人为误差。另一方面,现场声强结果,单面测量出现负声强的概率高,多数是因为测点外其他声源的影响,而工厂无法实现分部运行,造成测量误差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声强测量支架及装置,通过设置声强测量面和环境噪声阻隔面,在对噪声进行测量的同时,对非目标声源外的干扰声源进行隔离,从而减少人为误差、并减少环境干扰声源引起的测量误差,进而提高声强测试精度。本申请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声强测量支架,采用以下技术方案:r>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上通过第一滑动副安装有支杆,用于使支杆沿第一框架滑动,所述支杆上通过第二滑动副安装有探头支座,用于使探头制作沿支杆滑动,所述探头支座用于安装探头,所述探头支座通过第一滑动副和第二滑动副在竖直平面内往复移动;所述第二框架上安装有隔板,所述隔板用于隔离外部声源对探头测量的干涉。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框架通过连杆与第二框架连接,所述第一框架、连杆和第二框架共同形成凹字形支撑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框架为矩形结构,所述支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滑动副安装在矩形结构的顶部和底部,所述支杆沿矩形结构水平滑动。进一步地,第一滑动副为第一滑轨-滑块机构,对应的第一滑轨设置在第一框架上,支杆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滑块与对应的第一滑轨配合滑动。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滑动副为第二滑轨-滑块结构,对应的第二滑轨设置在支杆上,所述探头支座通过第二滑块与对应的第二滑轨配合竖直滑动,从而改变探头支座的位置。进一步地,所述探头支座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配合安装探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框架包括多个支撑部,每个支撑部分别配合有隔板,多个隔板分别朝向不同方向,用于隔离不同方向外部声源对探头的干扰。进一步地,所述的隔板为铝板层、第一蜂窝层、玻璃棉层、第二蜂窝层和防尘布层依次铺设叠加而成的复合结构,铝板层和玻璃棉层分别对其对应一侧的声音进行反射和吸收,从而实现对外部声源干扰的隔离。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动副和第二滑动副分别配合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通过第一滑动副和第二滑动副带动探头支座扫描式移动。本申请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声强测量装置,采用如下方案:包括如上所述的声强测量支架,所述声强测量支架的探头支座上安装有探头,用于测量声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通过在声强测量支架添加环境噪声阻隔用隔板,通过在支架上安装吸声、隔声板达到减小环境影响的目的;(2)利用驱动机构带动探头进行扫描式移动,使得探头能够对测量面进行扫描、探测,自动运行,避免了人为操作带来的测量误差;(3)所述的隔板为多层结构,并配置不同的功能,一面吸声为主,吸收由待测设备传播的噪声,避免自身反射声造成额外误差,另一面隔声为主,阻隔外部声源对测量的影响,进一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1、2中声强测量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1、2中隔板对声音的吸收和反射过程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1、2中第一滑动副和第二滑动副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1、2中探头的扫描动作路径示意图。其中:1、第一框架;2、第二框架;3、滑轨;4、支杆;5、隔板;6、探头支座;7、滑块。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地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为了方便叙述,本申请中如果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术语解释部分:本申请中的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为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连接,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含义。正如
技术介绍
中所介绍的,现有技术在工业厂区现场,噪声环境复杂,设备布置繁多且多数设备尺寸大,为声强测量造成困难。设备尺寸及现场环境的限制,难以实现完全包络设备,往往测量主要影响面的声强。一方面测量过程中,一般由操作人员手持声强探头,采用扫描法,对每一划分的网格进行测量,但人工操作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易造成人为误差。另一方面,现场声强结果,单面测量出现负声强的概率高,多数是因为测点外其他声源的影响,而工厂无法实现分部运行,造成测量误差大,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声强测量支架及装置。实施例1本申请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4所示,提出了一种声强测量支架结构。支架结构整体呈凹字形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框架、连杆和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1和第二框架2相对设置,分别用于形成声强测量面和环境噪声阻隔面,所述的声强测量面一侧设置对应的声强测量探头,对目标声源进行针对性测量,环境噪声组合面设置对应的隔板,对非目标外的环境噪声进行隔离。参照图1,所述第一框架上通过第一滑动副安装有支杆4,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声强测量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上通过第一滑动副安装有支杆,用于使支杆沿第一框架滑动,所述支杆上通过第二滑动副安装有探头支座,用于使探头制作沿支杆滑动,所述探头支座用于安装探头,所述探头支座通过第一滑动副和第二滑动副在竖直平面内往复移动;所述第二框架上安装有隔板,所述隔板用于隔离外部声源对探头测量的干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声强测量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上通过第一滑动副安装有支杆,用于使支杆沿第一框架滑动,所述支杆上通过第二滑动副安装有探头支座,用于使探头制作沿支杆滑动,所述探头支座用于安装探头,所述探头支座通过第一滑动副和第二滑动副在竖直平面内往复移动;所述第二框架上安装有隔板,所述隔板用于隔离外部声源对探头测量的干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强测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通过连杆与第二框架连接,所述第一框架、连杆和第二框架共同形成凹字形支撑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强测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框架为矩形结构,所述支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滑动副安装在矩形结构的顶部和底部,所述支杆沿矩形结构水平滑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声强测量支架,其特征在于,第一滑动副为第一滑轨-滑块机构,对应的第一滑轨设置在第一框架上,支杆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滑块与对应的第一滑轨配合滑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声强测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滑动副为第二滑轨-滑块结构,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岩吴群郑秋梅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