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床升降栏架的轨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081 阅读:3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婴儿床升降栏架的轨道,由床架左右两边各装设一组滑动轨道杆架所形成;其上段滑动轨道杆的滑动面上开设有一呈P形的循环滑轨,其顶上有一V字状的两段由低渐高的滑坡导轨,一连设于升降栏架的滑动块内侧所设的滑杆局限于循环滑轨中;而在下段滑动轨道杆的滑动面上方装设一挡滞栓,以限制其内所连设的位于升降栏架下方的另一滑动块;操纵时,引导滑杆沿着P形循环滑轨进入顶上V形滑坡导轨底段或进入P形循环滑轨底端而形成卡滞定位作用;从而形成栏架的升降动作。(*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婴儿床升降栏架的轨道,由床边左、右两边各装设有一组滑动轨道杆架所形成;使其在栏架操纵时,得以顺畅地做成卡滞定位及便利栏架降下操作,进而达到轻易、简便及灵活的实用操作效果。一般的婴儿床栏架结构如图1所示,其是在床边的两主要直架A上固定有一适当长度的固定杆1,并在其滑动面11的上方制有一定位槽12;另有一滑动块2,其由一栏架定位口21嵌接该栏架B,且栏架定位口21下端制有一凸出柱栓22,并于背后有一滑槽23;一把手3内中央的结合螺柱31穿过柱栓22的贯穿孔221之后再穿套一弹簧32而直接螺接一呈L状的扣栓33;从而将整组滑动块2、把手3限制于固定杆1上,当欲放低该栏架B时,则利用两端滑动块2的把手3同时将其扣栓33先行往上升移而使之位于定位槽12上方悬空后,再朝外拉动把手3,以迫使扣栓33完全脱离定位槽12,遂而再往下压降至固定杆1的下端(如图1A所示),从而达到方便持抱婴儿的操作实施。但以此项结构操作方式的仔细观察发现其升、降移动操作一定得由两方的滑动块2、把手3组件同时动作才能完成,因此,一旦怀里抱有婴儿时,一定得先将婴儿暂放于一旁,再予操作实施降下栏架B,如此遂显得不甚容易、简易方便;若是手臂不及接触于两端组件时,亦无法操作使其放下栏架B,乃为一主要不便之处;进而其欲扳回把手3的施力,由于已受前项操作过程上的干扰,加上其扣栓33又呈一L形垂直角而更增加施力移动行程上的负担,故拉扯把手3动作遂感吃力难以完成,亦为不便之处的重点;而更重要的是既然已为必需用力才能产生作用的操作,乃于无形中遂会造成整个婴儿车发生位移动作,故为了防止婴儿车因以上动作容易形成移动的危险现象,遂现在的婴儿车皆靠触于墙面、墙角,以保障安全性,乃又是一项缺失主因。甚至,有时因滑动块2、把手3组件于上升动作时先于固杆1的定位槽12脱离,但在往下压降时却又再度回复至原先的定位槽12内而如同虚设无益,终究还是需要由使用者时时注意并予实际扳拉动作;因此,并不能有效改善以上的缺点,实令使用者甚为困扰。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婴儿床升降栏架的轨道,其用一种循环式过程进行升降操作,达到轻易、简便、顺畅、灵活的实用操作效果,且定位准确、方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婴儿床升降栏架的轨道是于床架左、右两边装设一组滑动轨道杆架;在上段滑动轨道杆的滑动面上开设有一呈P形的循环滑轨,其顶上呈V字形,并于两个段落上分别连续制成由低渐高的滑坡导轨,使其配合一连设于升降栏架的滑动块内侧所设的滑杆局限于循环滑轨中;而在下段滑动轨道杆的滑动面上方装设一挡滞栓,以限制其内所连设的位于升降栏架下方的另一滑动块;因而,在栏架的移动过程中,上段的滑动块的滑杆沿着P形循环滑轨左半部的笔直滑轨进入至顶上V形滑坡导轨底段后,遂形成卡滞定位作用;之后,再予沿V形的另一半滑坡导轨移动,经P形循环滑轨右半部的弯道,最终再回至弯道底下一笔直滑轨,以利栏架降下操作;由于提供滑动块呈循环行程进行升降操作,而达到轻易、简便及灵活的实用操作效果。该动作的栏架上、下侧端分别与滑动块连结,当上方滑动块移动至顶上V形的段落位置时,同时下段滑动轨道杆的另一滑动块则受到其滑动面上方的一挡滞栓限位作用,以使整个栏架不致脱离出床架而掉落。本技术另可在栏架中间位置上装设一插动装置,使其具有更为便利、简易的操作实施。现再就本技术结构特征及操作等项,以配合附图说明的方式,详列记述于后。图1为传统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1A为传统结构组合的剖面操作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的上段滑动轨道杆结构的分解图;图2B为本技术的下段滑动轨道杆结构的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的组合装配图;图4A为本技术于放低操作时上、下段滑动轨道杆的行程示意图;图4B为本技术于升移操作时上、下段滑动轨道杆的行程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插动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5A为本技术的插动装置组合后的剖面图;图5B为本技术的插动装置于静止时的位置图;图5C为本技术的插动装置于上提位移时的示意图5D为本技术的插动装置于定位后的示意图。首先,请参阅图2A、2B、3所示婴儿床升降栏架的轨道结构,其由床架左、右两边的直架A上装设有一组供栏架B升降移动使用的上下段滑动轨道杆4、5所形成;其中上段滑动轨道杆4,在其滑动面41上开设有一呈P形的循环滑轨42,且在顶上呈一V字状43,并于其两边段落上分别连续制成由低渐高的滑坡导轨431、432;而在底下则制有一限制挡块44及于两端各有一定位螺孔45以供架设定位用;而置于上段滑动轨道杆4中的一滑动块6,其上端制有一栏架定位口61,供连设在栏架B上段,而于下端制成一贯穿孔62,以与一似呈Z字状的滑杆63端末的卡滞缘631接设拘制,而该滑杆63的另一端滑柱632则恰好局限于循环滑轨42中,另外该滑动块6背后则有一凹陷的滑槽64,如图2A所示。下段滑动轨道杆5,在其滑动面51两端各有一定位螺孔511以供架设定位用,且又在上端定位螺孔511上方置有一挡滞栓5A,而底端则制有一限制挡块52。而置于下段滑动轨道杆5上的另一滑动块7亦制有一栏架定位口71,供连设在栏架B下段,而背后则有一凹陷的滑槽72,即为图2B所示。由上述构件组合、定位后,如图3所示实施图及图4A、4B所示行程移动状态,由于栏架B上、下段已连结于两滑动块6、7,其自然与两滑动块同时发生动作,故该栏架B欲为下降操作时,其上段的滑动块6内滑杆63即已由原先静止在V形滑坡导轨432的低缘4321→高缘4322→滑轨421低缘→滑轨弯道42A→滑轨422高缘→滑轨直道42B→滑轨423低缘,同时滑动块6亦移至底下限制挡块44处,而下段的滑动块7亦同时碰触其底下的限制挡块52,此即为栏架B依序降下操作。由于其所设计的各高、低处段落,是在于限制滑杆63的滑柱632不致产生“回推移动”现象、而予依照正常设定行程移动,遂很顺畅地完成应有放低栏架的动作(如图3的点划线及图4A箭头所示)。反之,若将栏架B再度升起架设时,则滑动块6内滑杆63即由滑轨423低缘→滑轨直道42B→滑轨424高缘,遂开始进入V形滑坡导轨431的高缘4311→低缘4312→低缘4321(如图4B箭头所示)后,便回复到栏架B原先的高度位置(即如图3所示实线状态);此间,由于下段的滑动块7受到滑动面51上方的一挡滞栓5A限位作用,而可限制整个栏架B不致脱离出床架A。由于滑动块6乃受到各低、高段落缘的限制作用,而呈一种循环式过程进行升降操作,所以非常显见地改善传统操作时发生无法顺利脱离及以上所述的不便之处,进而达到轻易、简便及灵活的实用操作效果。另外于栏架B的中间位置上设置一插动装置8(如图3、5所示),该插动装置8由扁平中空状的管杆82含设有一按钮811、插动杆81、伸缩弹簧812、定位块821、套塞822,而插动杆81底端设置的螺纹813则螺合一具有Y状柱脚831的插块83,使其在结合后直接容置于栏架B中;而另一组合配件9由一结合体92与一盖板91包容一伸缩栓93及一伸缩弹簧97,该伸缩栓93容穿伸缩弹簧97并将其由挡环931受限后,再限位于穿孔911、921之间,由伸缩栓93突伸出穿孔921的一端在一滑块94的滑轨94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婴儿床升降栏架的轨道,在床架左、右相对直架上各设有一组上、下段滑动轨道杆及两滑动块,该滑动块并连结在栏架中,其特征在于:该上段滑动轨道杆由其上、下两端的螺孔架设定位于直架上段,在其滑动面上开设有一P形状并以高、低段落起伏设计的循环滑 轨,其顶上连续设置呈V字状两段低、高不一的滑坡导轨段落;另在滑动面的底下有一限制挡块;该上滑动块置于上段滑动轨道杆上,其上端制有一连设在栏架上段的栏架定位口,下端则制成一贯穿孔,另于其背部则设有一套设在轨道杆上以供滑动升降的滑槽;再以一 呈Z字状的滑杆的上端卡滞缘接设拘制于该贯穿孔内,而其下端的滑柱则局限于循环滑轨中;该下段滑动轨道杆由其上、下两端的螺孔架设定位于直架的下段,在其顶端锁置一挡滞栓,其底端亦制有一限制挡块;该下滑动块置于下段滑动轨道杆上,亦有一拦架定位 口连设在栏架下段,背部则为一套设在轨道杆上以供滑动升降的滑槽;该滑动轨道杆上的P形滑轨为呈数个高、低段落起伏的单向导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芳辉
申请(专利权)人:亿丞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