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浇带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0472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浇带支撑结构,涉及建筑支撑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的后浇带一般利用传统的钢管脚手架搭设,模板体系保留往往因为工期较长或者管理不到位,对后浇带造成损伤的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后浇带支撑结构,包括若干不同型号的支撑管,支撑管的两端设置有封头板,达到了提高了对后浇带支撑的效果,且工期时间短、后期可以循环利用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浇带支撑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支撑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后浇带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现有公开号为CN106996190A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后浇带模板及后浇带浇筑方法,包括后浇带模板设置在所述后浇带下方,后浇带模板外侧及后浇带上方对称设有对拉螺杆,对拉螺杆内侧设有钢管,后浇带模板支撑装置以后浇带宽度方向两侧为分界线形成独立的后浇带模板支撑装置;后浇带浇筑方法包括后浇带模板支撑装置及后浇带两侧梁板模板支撑装置的支设过程及拆除过程。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现行施工规范标准都强调后浇带的模板要单独支设,且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养护之前不得松动拆除,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后浇带模板不易单独支设,或者难以保证后期不松动,又或者需要进行二次支撑;传统的钢管脚手架的搭设,模板体系保留往往因为工期较长或者管理不到位,对后浇带造成损伤,破坏结构受力形式,产生裂缝,故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浇带支撑结构,其具有提高了对后浇带支撑的效果,且工期时间短、后期可以循环利用的优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后浇带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不同型号的支撑管,所述支撑管的两端设置有封头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对支撑管以及封头板进行选材,通过对实地的考察,计算得出预埋支撑管的位置,把封头板焊接在支撑管的顶部,根据不同的支撑管尺寸焊接不同规格的封头板;先在梁底板上定位,确定混凝土支撑柱的位置对梁底进行放线开孔;在实地结构梁底板支设完成后通过塔吊对支撑管进行吊装立放;最终对支撑管实际的情况进行现场量距切割,把封头板焊接在支撑管的底部,利用固定膨胀螺栓对底部进行固定即可;通过两端焊接封头板的支撑管对后浇带进行焊接,提高了对后浇带支撑的效果。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管上对称设置有吊耳,两个所述吊耳上连接有抱箍,所述吊耳位于抱箍的外侧壁上,所述抱箍套设在支撑管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把封头板焊接在支撑管上之前,先把抱箍套设在支撑管上,当需要吊装支撑管时,可通过吊耳使得吊装过程更为稳定安全,当吊装结束时,抱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支撑管向地面方向滑落,并可由操作人员进行拆卸。进一步地,所述抱箍与支撑管之间设置为间隙配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抱箍与支撑管之间设置为间隙配合,可便于当吊装结束时,抱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支撑管向地面方向滑落。进一步地,所述抱箍的棱边处套设有保护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护条的弹性形变的效果,可在塔吊利用吊耳立放支撑管时,减少抱箍倾斜时,抱箍的棱边对支撑管外侧壁的挤压磨损的情况发生。进一步地,所述抱箍与吊耳的连接处设置有若干加固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吊耳处加设加固条,通过加固条的厚度,减轻在使用吊塔对支撑管进行吊动时,吊耳与抱箍连接处发生弯曲的情况发生。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管外侧壁的底部处设置有若干减速块,若干所述减速块沿支撑管的圆周方向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抱箍被使用完后,在重力作用下沿支撑管下落,此时通过减速块对抱箍进行限位,避免抱箍完全掉落在封头板上,从而与封头板发生碰撞而导致封头板的损坏。进一步地,所述减速块的顶壁设置有碰撞垫。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碰撞垫的弹性形变的效果,可进一步减少抱箍掉落在减速块上时的冲击力,对抱箍进行保护。进一步地,所述减速块顶壁开设有碰撞槽,所述碰撞垫直接放置在碰撞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减速块上设置凹陷的碰撞槽,使得碰撞垫在被碰撞过程中难以发生歪斜,同时碰撞垫直接插设在碰撞槽内,便于碰撞垫的更换。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两端焊接封头板的支撑管对后浇带进行焊接,利用此支撑结构对后浇带进行支撑可减少传统的钢管脚手架的搭设,模板体系保留因为工期较长或者管理不到位,对后浇带造成损伤,破坏结构受力形式,产生裂缝的情况,提高了对后浇带支撑的效果;2、采用了抱箍和吊耳的形式,进一步提高了塔吊对支撑管进行立放安装时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撑管;2、封头板;3、吊耳;4、抱箍;41、保护条;42、加固条;5、减速块;51、碰撞槽;52、碰撞垫。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种后浇带支撑结构,参照图1,其包括若干不同型号的支撑管1,支撑管1的两端焊接有封头板2;支撑管1分别选择直径为200mm、壁厚为3mm的大直径钢管和直径为100mm、壁厚为3mm的大直径钢管,封头板2分别选择250*250规格且厚度为10mm的钢板和150*150规格且厚度为10mm的钢板。参照图1,支撑管1上对称设置有吊耳3,两个吊耳3上焊接有抱箍4,吊耳3位于抱箍4的外侧壁上,抱箍4与吊耳3的连接处焊接有若干加固条42,抱箍4套设在支撑管1上,且抱箍4与支撑管1之间设置为间隙配合,抱箍4的棱边处套设粘固有保护条41,保护条41优选为橡胶材质,减少了抱箍4对支撑管1的磨损的情况。参照图1,支撑管1外侧壁的底部处焊接有若干减速块5,若干减速块5沿支撑管1的圆周方向设置,减速块5顶壁开设有碰撞槽51,碰撞槽51内插设有碰撞垫52,且碰撞垫52与碰撞槽51相适配,碰撞垫52优选为橡胶材质;碰撞垫52直接插设在碰撞槽51内便于更换。工作原理如下:在把封头板2焊接在支撑管1上之前,先把抱箍4套设在支撑管1上,当需要吊装支撑管1时,可通过吊耳3使得吊装过程更为稳定安全,当吊装结束时,抱箍4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支撑管1向地面方向滑落并与碰撞垫52相碰撞,最终由操作人员进行拆卸。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浇带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不同型号的支撑管(1),所述支撑管(1)的两端设置有封头板(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浇带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不同型号的支撑管(1),所述支撑管(1)的两端设置有封头板(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浇带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管(1)上对称设置有吊耳(3),两个所述吊耳(3)上连接有抱箍(4),所述吊耳(3)位于抱箍(4)的外侧壁上,所述抱箍(4)套设在支撑管(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后浇带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抱箍(4)与支撑管(1)之间设置为间隙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后浇带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抱箍(4)的棱边处套设有保护条(4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平焦远俊许馨文冯玉韬薛健丰徐海洋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华东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