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框架结构叠合楼板底部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78322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1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框架结构叠合楼板底部支撑装置。其技术方案为:一种钢框架结构叠合楼板底部支撑装置,包括托座,托座上螺纹连接有第一丝杠,第一丝杠的上部连接有第一转动连接头,第一转动连接头的另一端与钢梁连接;托座上还螺纹连接有第二丝杠,第二丝杠的上部连接有第二转动连接头,第二转动连接头的另一端连接有用于托住托梁的托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通过将托梁支撑在连接钢梁的托座上以保证托梁得到可靠支撑、提高安装效率的钢框架结构叠合板底部支撑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要搭建脚手架或独立支撑装置在地面上而造成安装效率较低的问题。

A support device at the bottom of steel frame composite flo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框架结构叠合楼板底部支撑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框架结构叠合楼板底部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钢结构具有自重轻、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环境污染小等优点,我国高层建筑采用钢结构越来越普遍。目前钢框架结构应用较多的是普通现浇混凝土楼板、钢筋桁架楼承板等。钢筋桁架楼承板一般多用于公共建筑,民用建筑应用较少。现浇混凝土楼板浇筑时需要搭设大量脚手架,加大对下层楼板的承重,可能会引起下层现浇板的变形甚至开裂。叠合楼板整体性好,刚度大,可节省模板,而且板的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但由于其预制板厚度较小在浇筑叠合层混凝土时需在板底设置支撑。专利申请号为CN201810121464.6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布了一种可重复使用的楼板施工快速支撑方法。该方法在将要施工的厂房房间的四周墙体旁设置临时支撑的钢柱,钢柱端部预装节点板,钢柱与钢柱之间通过节点板连接钢梁,整体形成钢框架体系,在钢框架的钢梁上铺设模板,浇注混凝土楼板。本专利技术通过钢梁和钢柱形成的钢框架体系可以有效的支撑上部楼板施工的荷载,从而取代传统脚手架的功能。钢框架的钢柱是靠墙边设置,钢梁是靠楼板底设置,所以房间内的主要空间不受影响,可以实现设备提前引入。本专利技术不仅可以缩短工期,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上述支撑方法,仍是利用独立支撑装置将托梁进行支撑,支撑装置的下端支撑在地面上。支撑托梁时,在地面搭设脚手架或独立支撑装置,均使得施工效率较低、增加造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通过将托梁支撑在连接钢梁的托座上以保证托梁得到可靠支撑、提高安装效率的钢框架结构叠合板底部支撑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要搭建脚手架或独立支撑装置在地面上而造成安装效率较低的问题。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钢框架结构叠合楼板底部支撑装置,包括托座,托座上螺纹连接有第一丝杠,第一丝杠的上部连接有第一转动连接头,第一转动连接头的另一端与钢梁连接;托座上还螺纹连接有第二丝杠,第二丝杠的上部连接有第二转动连接头,第二转动连接头的另一端连接有用于托住托梁的托架。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托座的形状为U形,第一转动连接头和托座将钢梁夹紧。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转动连接头包括第一转动圆头,第一转动圆头的一端与第一丝杠固定,第一转动圆头上套设有第一固定圆槽,第一固定圆槽的另一端固定有用于托住钢梁的托盘。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转动连接头包括第二转动圆头,第二转动圆头的一端与第二丝杠固定,第二转动圆头上套设有第二固定圆槽,托架固定于第二固定圆槽的另一端。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托架的形状为U形,托梁置于托架的U形槽内。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丝杠和第二丝杠的底部均固定有手轮。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托座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托座上的第一转动连接头分别连接钢梁的两侧,两个托座上的托架分别托住钢梁两侧的托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的第一转动连接头与钢梁连接,则托座相对于钢梁的位置不变。当旋拧第二丝杠时,托梁与托座之间的间距发生改变,则托梁能与钢梁压紧。托梁与钢梁贴紧后,托梁即得到可靠支撑。本技术通过将托座连接到钢梁上,并通过旋拧第一丝杠和第二丝杆来调节托梁的顶紧程度,方便操作,避免了在支撑托梁时需要在地面搭建脚手架或独立支撑装置的情况,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2、第一转动连接头和托座将钢梁夹紧,则方便第一转动连接头与钢梁连接或拆卸。通过旋拧第一丝杠,托座能顺利连接到钢梁上,实现固定托座的目的,操作方便,提高了安装效率。3、旋拧第一丝杠时,第一转动圆头随第一丝杠转动,而第一固定圆槽不会随第一转动圆头转动,避免了运动的干涉。托盘与托座能将钢梁夹紧,实现了托座的快速连接。4、旋拧第二丝杠时,第二转动圆头转动,而第二固定圆槽不会随第二转动圆头转动,避免了运动的干涉。调节第二丝杠相对于托座的伸出长度后,托架能对托梁进行可靠支撑。5、托架的形状为U形,方便托架将托梁套设在内,避免托梁相对于托架产生滑移的情况,保证托架对托梁的可靠支撑。6、第一丝杠和第二丝杠的底部均固定有手轮,则使用者可更加方便的操作,保证第一丝杆或第二丝杠能更加容易地转动。7、两个托座上的托架分别托住钢梁两侧的托梁,则钢梁两侧的托梁能更容易调整到同一高度,保证各托梁对预制板进行均匀且可靠的支撑。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安装后的本技术与支撑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托座,2-第一丝杠,3-第一转动连接头,4-钢梁,5-第二丝杠,6-第二转动连接头,7-托梁,8-托架,9-手轮,31-第一转动圆头,32-第一固定圆槽,33-托盘,61-第二转动圆头,62-第二固定圆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一一种钢框架结构叠合楼板底部支撑装置,包括托座1,托座1上螺纹连接有第一丝杠2,第一丝杠2的上部连接有第一转动连接头3,第一转动连接头3的另一端与钢梁4连接;托座1上还螺纹连接有第二丝杠5,第二丝杠5的上部连接有第二转动连接头6,第二转动连接头6的另一端连接有用于托住托梁7的托架8。本技术的第一转动连接头3与钢梁4连接,则托座1相对于钢梁4的位置不变。当旋拧第二丝杠5时,托梁7与托座1之间的间距发生改变,则托梁7能与钢梁4压紧。托梁7与钢梁4贴紧后,托梁7即得到可靠支撑。本技术通过将托座1连接到钢梁4上,并通过旋拧第一丝杠2和第二丝杆5来调节托梁7的顶紧程度,方便操作,避免了在支撑托梁7时需要在地面搭建脚手架或独立支撑装置的情况,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托座1的形状为U形,第一转动连接头3和托座1将钢梁4夹紧。第一转动连接头3和托座1将钢梁4夹紧,则方便第一转动连接头3与钢梁4连接或拆卸。通过旋拧第一丝杠2,托座4能顺利连接到钢梁4上,实现固定托座1的目的,操作方便,提高了安装效率。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所述第一转动连接头3包括第一转动圆头31,第一转动圆头31的一端与第一丝杠2固定,第一转动圆头31上套设有第一固定圆槽32,第一固定圆槽32的另一端固定有用于托住钢梁4的托盘33。旋拧第一丝杠2时,第一转动圆头31随第一丝杠2转动,而第一固定圆槽32不会随第一转动圆头31转动,避免了运动的干涉。托盘33与托座1能将钢梁4夹紧,实现了托座1的快速连接。实施例四在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二转动连接头6包括第二转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框架结构叠合楼板底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托座(1),托座(1)上螺纹连接有第一丝杠(2),第一丝杠(2)的上部连接有第一转动连接头(3),第一转动连接头(3)的另一端与钢梁(4)连接;托座(1)上还螺纹连接有第二丝杠(5),第二丝杠(5)的上部连接有第二转动连接头(6),第二转动连接头(6)的另一端连接有用于托住托梁(7)的托架(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框架结构叠合楼板底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托座(1),托座(1)上螺纹连接有第一丝杠(2),第一丝杠(2)的上部连接有第一转动连接头(3),第一转动连接头(3)的另一端与钢梁(4)连接;托座(1)上还螺纹连接有第二丝杠(5),第二丝杠(5)的上部连接有第二转动连接头(6),第二转动连接头(6)的另一端连接有用于托住托梁(7)的托架(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框架结构叠合楼板底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座(1)的形状为U形,第一转动连接头(3)和托座(1)将钢梁(4)夹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钢框架结构叠合楼板底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头(3)包括第一转动圆头(31),第一转动圆头(31)的一端与第一丝杠(2)固定,第一转动圆头(31)上套设有第一固定圆槽(32),第一固定圆槽(32)的另一端固定有用于托住钢梁(4)的托盘(3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卫东高小欢王发胜暴拥军张孟阳褚应勇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新冶建筑集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