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溢洪道的消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04007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溢洪道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溢洪道的消能结构,包括竖井和垂直地连接在竖井一端的出水通道,所述竖井下端设置有消能井,所述消能井的下端低于所述消能井底端低于所述出水通道,所述消能井内壁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若干消能环,若干所述消能环的内径从上自下逐渐减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效果:洪水将会落在消能环上,洪水逐级下落后,将会进行一定消能,此时洪水将会流入至消能井中,此时随着水位上涨才会流入至出水通道中,通过对洪水下落时进行消能,使得洪水冲击井底时的冲击力减小,从而减小竖井损坏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溢洪道的消能结构
本技术涉及溢洪道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溢洪道的消能结构。
技术介绍
溢洪道是水库等水利建筑物的防洪设备,多筑在水坝的一侧,像一个大槽,当水库里水位超过安全限度时,水就从溢洪道向下游流出,防止水坝被毁坏。受地质条件、周围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用于灌溉、发电的中小型水库常将溢洪道设计成竖井式溢洪道,水位上升没过竖井后,洪水将会下落至竖井内继而被排出。授权公告号为CN103469772B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水库竖井式溢洪道,该溢洪道包括设置在水库库坝上的竖井,竖井包括上部的进水口、连接进水口的竖井段和设置在竖井段下方的消能井;竖井的下部设有退水洞,退水洞连接有一台阶式泄槽,台阶式泄槽连接有消力池,洪水通过竖井段并通过消能井进行消能后排出。但类似上述溢洪道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由于在泄洪前,竖井内部是中空的,一旦开始泄洪,大量的洪水将会直接冲入至竖井内,并且直接冲击井底,洪水将会作用下井底的混凝土上,经常导致竖井损坏,维修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溢洪道的消能结构,能够在洪水下落至竖井内时进行消能,减小洪水冲击井底的作用力,减小竖井损坏的可能性。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溢洪道的消能结构,包括竖井和垂直地连接在竖井一端的出水通道,所述竖井下端设置有消能井,所述消能井的下端低于所述消能井底端低于所述出水通道,所述消能井内壁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若干消能环,若干所述消能环的内径从上自下逐渐减小。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位上升后,洪水将会漫过竖井上端,洪水将沿竖井下落,首先洪水将会落在消能环上,洪水逐级下落后,将会进行一定消能,此时洪水将会流入至消能井中,此时随着水位上涨才会流入至出水通道中,通过对洪水下落时进行消能,使得洪水冲击井底时的冲击力减小,从而减小竖井损坏的可能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竖井上端呈喇叭状,所述竖井上端内壁上沿周向设置有若干导流片,若干所述导流片的一端沿圆弧方向倾斜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洪水漫过竖井上端时,将会至竖井内壁上,而在导流片的导流作用下,洪水将会呈螺旋状贴合竖井内壁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洪水与竖井内壁之间作用后,也能起到消能效果,进一步减小洪水对井底的作用力。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出水通道远离竖井的一端设有消能池,所述消能池中部向下凹陷设置,所述消能池远离出水通道的一侧具有泄水通道。在不泄水之前一直为敞开状态,洪水刚冲下时,将会形成不少污泥,如果直接排出,将会导致下游污泥增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出水通道中冲出的洪水将会在消能池内存续一段时间,使得污泥能够沉淀至消能池下侧,其余洪水将会通过泄水通道排出,减小污泥进入下游的量。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泄水通道上间隔设置有分流桩,所述分流桩横截面呈等腰三角形,且其尖端朝向所述消能池一侧设置,所述分流桩两腰面上开设有分流道,所述分流道的宽度自尖端到地面一侧逐渐增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泄水时,洪水将会流过两个分流柱之间,进行消能的同时,也能对洪水进行分流,减小洪水集中冲向下游导致下游河床泥土流失的可能性,并且分流道的设置,能够使得洪水呈分叉状排出。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消能池的一侧设置有排泥管,所述消能池侧壁上且位于所述排泥管下端设置有呈喇叭形的抽吸罩,所述排泥管的一端连接有污泥泵。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通过污泥泵将消能池底部的污泥抽出,并且抽吸罩上侧能够避免污泥将端部堵死,也能够便于排泥管进行抽吸。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消能池内壁上设置有套设在所述排泥管上的连接筒,所述抽吸罩连接在所述连接筒的下端,且所述排泥管可拆卸连接在所述连接筒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在污泥吸抽过程中,污泥可能堵塞排泥管,导致排泥管在吸抽的过程中不顺畅,可将排泥管从连接筒中拆出后,进行疏通,从而便于排泥工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筒下端的内壁上设置有插接环,所述插接环上开设有供所述连接筒的一端嵌入的插接环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排泥管插入至连接筒内时,将会嵌入至插接环槽内,插接环能够将连接筒内壁与排泥管外壁之间的间隙填充,从而使得在吸抽时,排泥管能够更加高效地抽吸。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排泥管远离所述消能池池底的一端高于所述连接筒,所述排泥管高于所述连接筒的部分上设置有安装环,所述安装环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在所述连接筒的端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环与连接筒连接后,能够使得排泥管能够较为稳定地固定在连接筒上,此时在工作时,也不会造成排泥管产生较大的晃动。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洪水将会落在消能环上,洪水逐级下落后,将会进行一定消能,此时洪水将会流入至消能井中,此时随着水位上涨才会流入至出水通道中,通过对洪水下落时进行消能,使得洪水冲击井底时的冲击力减小,从而减小竖井损坏的可能性;2.导流片的导流作用下,洪水将会呈螺旋状贴合竖井内壁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洪水与竖井内壁之间作用后,也能起到消能效果,进一步减小洪水对井底的作用力;3.从出水通道中冲出的洪水将会在消能池内存续一段时间,使得污泥能够沉淀至消能池下侧,其余洪水将会通过泄水通道排出,减小污泥进入下游的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竖井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竖井的局部剖视图,用于展示消能环;图4是泄水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消能池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排泥管与连接筒的连接关系示意图。附图标记:100、竖井;110、出水通道;120、导流片;130、消能井;131、消能环;140、消能池;141、泄水通道;142、分流桩;143、分流道;144、连接筒;145、抽吸罩;146、排泥管;147、插接环;148、插接环槽;149、安装环;150、污泥泵。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溢洪道的消能结构,参照图1、图2,包括竖井100和垂直地连接在竖井100一端的出水通道110,竖井100上端呈喇叭状,竖井100上端内壁上沿周向设置有若干导流片120,导流片120一体浇筑成型在竖井100上端内壁上,且若干导流片120的一端沿圆弧方向倾斜设置。洪水漫过竖井100上端后,将会沿其内壁流动,并且在导流片120的导向作用下,沿竖井100内壁呈螺旋下落,下落时将会进行消能。参照图1、图3,竖井100下端具有消能井130,消能井130底端低于出水通道110,消能井130内壁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若干消能环131,若干消能环131的内径从上自下逐渐减小。当洪水从竖井100内下落时,将会沿内壁落在消能环1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溢洪道的消能结构,包括竖井(100)和垂直地连接在竖井(100)一端的出水通道(110),其特征在于:所述竖井(100)下端设置有消能井(130),所述消能井(130)的下端低于所述消能井(130)底端低于所述出水通道(110),所述消能井(130)内壁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若干消能环(131),若干所述消能环(131)的内径从上自下逐渐减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溢洪道的消能结构,包括竖井(100)和垂直地连接在竖井(100)一端的出水通道(110),其特征在于:所述竖井(100)下端设置有消能井(130),所述消能井(130)的下端低于所述消能井(130)底端低于所述出水通道(110),所述消能井(130)内壁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若干消能环(131),若干所述消能环(131)的内径从上自下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溢洪道的消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井(100)上端呈喇叭状,所述竖井(100)上端内壁上沿周向设置有若干导流片(120),若干所述导流片(120)的一端沿圆弧方向倾斜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溢洪道的消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通道(110)远离竖井(100)的一端设有消能池(140),所述消能池(140)中部向下凹陷设置,所述消能池(140)远离出水通道(110)的一侧具有泄水通道(14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溢洪道的消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水通道(141)上间隔设置有分流桩(142),所述分流桩(142)横截面呈等腰三角形,且其尖端朝向所述消能池(140)一侧设置,所述分流桩(142)两腰面上开设有分流道(143),所述分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辉煌吴翠萍薛忠强余奇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东深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