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焦凤芹专利>正文

一种车辆省力抬升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0238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54
一种车辆省力抬升架,其包括:前后正对的两组叉臂,每组叉臂由两个支臂的中部通过一第一铰轴铰接而成;一底板及多个下连杆,每个支臂的下端通过一第二铰轴分别与其中的一个下连杆的上端铰接,下连杆的下端铰接在底板的左右中间部位;一顶板及多个上连杆,每个支臂的上端通过一第三铰轴分别与其中的一个上连杆的下端铰接,上连杆的上端铰接在顶板上;及一液压手动泵,液压手动泵的钢筒与其中的一第二铰轴的中部连接,液压手动泵的活塞杆与另一第二铰轴的中部连接,液压手动泵的加压手柄从叉臂的左右一端之外侧朝前伸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辆省力抬升架可以在同样的顶升高度的情况下,相对降低叉臂的长度,以最终便于车辆后备箱收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省力抬升架
本技术涉及车辆维修
,具体涉及一种车辆省力抬升架。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各种类型的车辆省力抬升架(也称为抬升器)被广泛用对车辆的紧急处置以对车辆的下部进行操作。现有的车辆省力抬升架通常使用剪叉结构对车辆进行抬升,当需要抬升较高高度时,则需要相应地增加叉臂的长度,从而造成收纳后长度过高,不易放置于车辆后备箱中随车携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省力抬升架,在保证一定抬升高度的前提下能够相对地降低叉臂的长度。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省力抬升架,其包括:前后正对的两组叉臂,每组叉臂由两个支臂的中部通过一第一铰轴铰接而成;一底板及多个下连杆,每个支臂的下端通过一第二铰轴分别与其中的一个所述下连杆的上端铰接,所述下连杆的下端铰接在所述底板的左右中间部位;一顶板及多个上连杆,每个支臂的上端通过一第三铰轴分别与其中的一个所述上连杆的下端铰接,所述上连杆的上端铰接在所述顶板上;及一液压手动泵,所述液压手动泵的钢筒与其中的一所述第二铰轴的中部连接,所述液压手动泵的活塞杆与另一所述第二铰轴的中部连接,液压手动泵的加压手柄从叉臂的左右一端之外侧朝前伸出。优选地,所述底板下端设置有防滑齿。优选地,所述顶板的顶部固定有橡胶板。优选地,所述第一铰轴为单拐曲轴,所述单拐曲轴的单拐处位于所述液压手动泵的钢筒的正上方。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的车辆省力抬升架由于增设四个上连杆与下连杆,可以在同样的顶升高度的情况下,相对降低叉臂的长度,以最终便于车辆后备箱收纳。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的车辆省力抬升架处于较低抬升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的车辆省力抬升架的处于较高抬升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中所示局部A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的手动液压泵的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正对地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2。本技术的车辆省力抬升架,其包括一个第一铰轴5、两个第二铰轴5、两个第三铰轴7以及自下而上设置的底板1、四个下连杆4、四个支臂2、四个上连杆6、顶板8。其中,每两个支臂2的中部通过第一铰轴3相铰接,从而共组成两组叉臂。这两组叉臂前后正对设置。每个支臂2的下端通过一个第二铰轴5分别与其中的一个下连杆4的上端铰接。下连杆4的下端铰接在底板11的左右中间部位。每个支臂2的上端则通过一个第三铰轴7分别与其中的一个上连杆6的下端铰接。上连杆6的上端铰接在顶板8上。其中,本技术的底板1相对于顶板可以设置得大一些,以便于在泥地及软地面上进行支撑。本技术的车辆省力抬升架还包括一个液压手动泵9。液压手动泵9的钢筒与其中的一所述第二铰轴5的中部连接,液压手动泵9的活塞杆与另一第二铰轴5的中部连接。具体地,两第二铰轴5的中部各抱合固定有一个抱座92。其中的第二铰轴5的抱座上固定有铰座91,另一第二铰轴5的抱座上固定有垫板93。液压手动泵9的钢筒固定在垫板93上。液压手动泵9的活塞杆铰设在铰座91上。液压手动泵9的加压手柄90从叉臂的左右一端之外侧朝前伸出。其中,液压手动泵9的结构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其原理请结合参见图3、图4。液压手动泵9的钢筒内被活塞分隔为第一腔室9a与第二腔室9b。第一腔室9a上设置有第一接口90a,第二腔室9b上设置有第二接口90b。活塞上位于第一腔室的一侧固定有活塞杆99。液压手动泵9的钢筒底部设置有直进式柱塞泵94。直进式柱塞泵94包括一端开口的筒体94b,直进式柱塞泵94的一端从筒体94b的开口处密封且可滑动地插设在筒体94b内并与筒体94b的底部通过回复弹簧(未标记)连接。柱塞94a的另一端与连杆942的一端铰接,连杆942的另一端与加压手柄94的前端铰接,从而形成曲柄滑块机构。加压手柄94的前端之近端部与一连接臂941铰接,连接臂941与筒体94b一体连接。筒体94b与柱塞94a之间合围形成供腔室94A。供腔室94A的底部与管路95连通。管路95上同向串接有第一单向阀96和第二单向阀97。管路95的出油端上经第一单向阀96供油至第一接口90a。供腔室94A的底部从第一单向阀96与第二单向阀97之间连接至管路95。第一接口90a与第二接口90b之间还通过卸压阀98连通。扳动加压手柄94加压时,柱塞94a在筒体94b随之往复移动,进而供腔室94A的容积不断涨落。当供腔室94A增大时,供腔室94A中形成负压力,从而使液压油从第二腔室9b中补充至供腔室94A中。当供腔室94A减小时,供腔室94A中形成正压力,从而使液压油从供腔室94A中经第一单向阀96进入第一腔室9a,进而对钢筒靠近活塞杆的一侧腔室实现的压力相对增大,以驱使活塞运动。本技术的车辆省力抬升架在工作时,可将其塞至车辆底部,然后不断扳动加压手柄,使活塞杆逐渐缩入钢筒内,从而驱使两个第二铰轴的前后距离减小,从而使顶板将车辆进行抬升作业。在使用后,则可打开泄压阀,使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处于连通状态。进而在车辆的重力作用下回复至未抬升时原状态。本技术的车辆省力抬升架由于增设四个上连杆与下连杆,可以在同样的顶升高度的情况下,相对降低叉臂的长度,以最终便于车辆后备箱收纳。其中,底板11下端可设置有防滑齿,以提高在湿润地面上的防滑能力。顶板8的顶部最好固定有橡胶板81,以保护车辆底盘并兼有防滑效果。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铰轴3为单拐曲轴,单拐曲轴的单拐处位于液压手动泵9的钢筒的正上方。这样可以在第一铰轴3在下降至较低位置时对液压手动泵9的钢筒和活塞杆进行让位。本技术中其他未详述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省力抬升架,其特征在于,包括:/n前后正对的两组叉臂,每组叉臂由两个支臂(2)的中部通过一第一铰轴(3)铰接而成;/n一底板(11)及多个下连杆(4),每个支臂(2)的下端通过一第二铰轴(5)分别与其中的一个所述下连杆(4)的上端铰接,所述下连杆(4)的下端铰接在所述底板(11)的左右中间部位;/n一顶板(8)及多个上连杆(6),每个支臂(2)的上端通过一第三铰轴(7)分别与其中的一个所述上连杆(6)的下端铰接,所述上连杆(6)的上端铰接在所述顶板(8)上;/n及一液压手动泵(9),所述液压手动泵(9)的钢筒与其中的一所述第二铰轴(5)的中部连接,所述液压手动泵(9)的活塞杆与另一所述第二铰轴(5)的中部连接,液压手动泵(9)的加压手柄(90)从叉臂的左右一端之外侧朝前伸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省力抬升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后正对的两组叉臂,每组叉臂由两个支臂(2)的中部通过一第一铰轴(3)铰接而成;
一底板(11)及多个下连杆(4),每个支臂(2)的下端通过一第二铰轴(5)分别与其中的一个所述下连杆(4)的上端铰接,所述下连杆(4)的下端铰接在所述底板(11)的左右中间部位;
一顶板(8)及多个上连杆(6),每个支臂(2)的上端通过一第三铰轴(7)分别与其中的一个所述上连杆(6)的下端铰接,所述上连杆(6)的上端铰接在所述顶板(8)上;
及一液压手动泵(9),所述液压手动泵(9)的钢筒与其中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凤芹
申请(专利权)人:焦凤芹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