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搅拌罐的下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098618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搅拌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卧式搅拌罐的下料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开口朝下的下料筒,下料筒的底部安装有连接筒,连接筒上安装有启闭阀,连接筒内滑动嵌设有滑筒,连接筒的外壁上周向开设有若干贯穿槽,所有贯穿槽均滑动嵌设有限位件,连接筒上设有推动件。先将滑筒在连接筒内滑动即可使得滑筒滑入到混凝土搅拌车内部,从而减少了混凝土洒落到混凝土搅拌车外的情况发生;然后通过推动件推动所有限位件共同在对应的贯穿槽内滑动并抵紧于滑筒外壁时,将使得滑筒被抵紧固定在连接筒内,保证了滑筒在下料时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少了混凝土洒落到混凝土搅拌车外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式搅拌罐的下料装置
本技术涉及搅拌罐
,尤其是涉及一种卧式搅拌罐的下料装置。
技术介绍
混凝土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混凝土由水泥、砂子、碎石、水以及各种添加剂以一定的配比搅拌形成,而搅拌过程往往在搅拌罐内进行。混凝土搅拌罐分为卧式搅拌罐和立式搅拌罐,由于立式搅拌罐占用空间较大,所以通常会使用卧式搅拌罐对混凝土进行搅拌。如图1所示,现有的卧式搅拌罐包括罐体1、设置于罐体1顶部的入料口11和设于罐体1底部的出料口12,出料口12处安装有下料筒13。搅拌完成的混凝土通过下料筒13进入到混凝土搅拌车中,以便运输到施工工地。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混凝土从出料口输出时,出料口与混凝土搅拌车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故将会导致混凝土散落到混凝土搅拌车外部,造成了混凝土的浪费,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卧式搅拌罐的下料装置,减少了混凝土洒落到混凝土搅拌车外的情况发生。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卧式搅拌罐的下料装置,包括开口朝下的下料筒,下料筒的底部安装有连接筒,连接筒上安装有启闭阀,连接筒内滑动嵌设有滑筒,连接筒的外壁上周向开设有若干贯穿槽,所有贯穿槽均滑动嵌设有限位件,连接筒上设有推动所有限位件共同抵紧于滑筒外壁的推动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将滑筒在连接筒内滑动即可使得滑筒滑入到混凝土搅拌车内部,从而减少了混凝土洒落到混凝土搅拌车外的情况发生;然后通过推动件推动所有限位件共同在对应的贯穿槽内滑动并抵紧于滑筒外壁时,将使得滑筒被抵紧固定在连接筒内,保证了滑筒在下料时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推动件为滑动套设在连接筒外的推动环,推动环朝向限位件的一端设有朝滑筒倾斜的推动面,所有限位件均从对应的贯穿槽内穿出并抵触于推动面,连接筒上设有用于将推动环锁紧固定的第一锁紧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滑动推动环使得推动面抵紧于所有限位件时,所有限位件均将被推动抵紧于滑筒的外壁,再通过第一锁紧件将推动环锁紧固定,即可使得滑筒被抵紧固定在连接筒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筒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沿滑筒轴向依次设置并供对应的限位件插接的插接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滑动推动环使得推动面抵紧于所有限位件时,所有限位件均将被推动插接到对应的插接槽时,使得滑筒被插接固定在连接筒内,进一步提高了滑筒在连接筒内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筒上设有若干带动对应的限位件滑动脱离于对应插接槽的弹性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限位件插接在插接槽内时,弹性件将处于形变状态;当滑动推动环使得推动面远离于限位件时,弹性件将回复至自然状态并带动对应的限位件滑动脱离于插接槽,此时即可将滑筒滑动脱离于混凝土搅拌车内部,操作方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筒的外壁上周向转动连接有若干锁紧板,所有锁紧板均呈“L”形设置,下料筒的外壁上周向开设有若干供对应的锁紧板转动钩接的钩接槽,连接筒上设有带动所有锁紧板共同转动钩接在对应钩接槽内的带动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带动件带动所有锁紧板共同转动钩接在对应的钩接槽内时,将使得连接筒被稳定安装在下料筒上,且便于连接筒的安装与拆卸。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带动件为滑动套设在连接筒外的带动环,带动环朝向锁紧板的一端上设有朝滑筒倾斜的压紧面,所有锁紧板均抵触于压紧面,连接筒上设有用于将带动环锁紧固定的第二锁紧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滑动带动环使得压紧面压紧于所有锁紧板时,所有锁紧件均将转动钩接在钩接槽内,再通过第二锁紧件将带动环锁紧固定,即可使得连接筒被锁紧固定在下料筒上。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筒的外壁上开设有环形槽,环形槽的槽壁上固定有弹性环,弹性环部分突出到环形槽外,连接筒的内壁上开设有若干沿连接筒轴向依次设置并供弹性件卡接的卡接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推动件推动所有限位件共同抵紧于滑筒外壁并促使环形槽对应于卡接槽时,弹性环将嵌入到卡接槽内,使得连接筒内的混凝土不易从连接筒与滑筒之间的间隙流出,从而减少了混凝土洒落到混凝土搅拌车外的情况发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环的内部呈中空设置,且弹性环朝向卡接槽的一侧设有贴合于卡接槽槽壁的弧形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滑动滑筒时,弧形面将抵紧于卡接槽槽壁,从而为弹性环沉入到环形槽内提供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因弹性环的内部呈中空设置,故便于弹性环发生形变,以便滑筒在连接筒内的滑动。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连接筒、滑筒、贯穿槽、限位件和推动环的设置,使得滑筒滑入到混凝土搅拌车内部,从而减少了混凝土洒落到混凝土搅拌车外的情况发生;2.锁紧板和带动环的设置,使得连接筒被稳定安装在下料筒上,且便于连接筒的安装与拆卸;3.弹性环的设置,使得连接筒内的混凝土不易从连接筒与滑筒之间的间隙流出,从而减少了混凝土洒落到混凝土搅拌车外的情况发生。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整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罐体;11、入料口;12、出料口;13、下料筒;2、连接筒;21、启闭阀;22、滑筒;221、环形槽;222、弹性环;223、弧形面;224、卡接槽;23、贯穿槽;24、限位件;241、配合面;25、插接槽;26、推动环;261、第一推动面;27、第一螺纹段;28、弹簧;29、锁紧板;3、带动环;31、压紧面;32、第二螺纹段;33、钩接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一种卧式搅拌罐的下料装置,包括开口朝下的下料筒13,下料筒13的底部抵触有连接筒2,连接筒2上安装有启闭阀21,用于控制搅拌罐的下料;连接筒2内滑动嵌设有滑筒22,将滑筒22滑入到混凝土搅拌车内部,即可减少了混凝土洒落到混凝土搅拌车外的情况发生。如图2所示,连接筒2的外壁上周向开设有若干贯穿槽23,在本实施例中贯穿槽23的数量为两组,所有贯穿槽23均滑动嵌设有限位件24,所有限位件24呈柱状设置且其一端从对应的贯穿槽23内穿出,所有限位件24穿出对应贯穿槽23的一端上均设有背离滑筒22倾斜的配合面241;滑筒22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沿滑筒22轴向依次设置的插接槽25,所有限位件24均插接在插接槽25内。如图2所示,连接筒2上设有推动件,推动件为套设在连接筒2外的推动环26,推动环26朝向限位件24的一端设有朝滑筒22倾斜的推动面;连接筒2上设有第一锁紧件,第一锁紧件为设于连接筒2外壁的第一螺纹段27,推动环26的内壁上设有螺纹配合于第一螺纹段27的第一螺纹槽。如图2所示,旋转推动环26即可使得推动面压紧于所有配合面241,并推动所有限位件24共同在对应的贯穿槽23内滑动,所有限位件24均将插接在对应的插接槽25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卧式搅拌罐的下料装置,包括开口朝下的下料筒(13),其特征在于:下料筒(13)的底部安装有连接筒(2),连接筒(2)上安装有启闭阀(21),连接筒(2)内滑动嵌设有滑筒(22),连接筒(2)的外壁上周向开设有若干贯穿槽(23),所有贯穿槽(23)均滑动嵌设有限位件(24),连接筒(2)上设有推动所有限位件(24)共同抵紧于滑筒(22)外壁的推动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搅拌罐的下料装置,包括开口朝下的下料筒(13),其特征在于:下料筒(13)的底部安装有连接筒(2),连接筒(2)上安装有启闭阀(21),连接筒(2)内滑动嵌设有滑筒(22),连接筒(2)的外壁上周向开设有若干贯穿槽(23),所有贯穿槽(23)均滑动嵌设有限位件(24),连接筒(2)上设有推动所有限位件(24)共同抵紧于滑筒(22)外壁的推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式搅拌罐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为滑动套设在连接筒(2)外的推动环(26),推动环(26)朝向限位件(24)的一端设有朝滑筒(22)倾斜的推动面,所有限位件(24)均从对应的贯穿槽(23)内穿出并抵触于推动面,连接筒(2)上设有用于将推动环(26)锁紧固定的第一锁紧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卧式搅拌罐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筒(22)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沿滑筒(22)轴向依次设置并供对应的限位件(24)插接的插接槽(2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卧式搅拌罐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筒(2)上设有若干带动对应的限位件(24)滑动脱离于对应插接槽(25)的弹性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式搅拌罐的下料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海峰蔡金方章雅萍吕贇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正方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