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吸引的经腹或腹腔镜下胆道软镜取石用鞘管
本技术涉及肝内胆管结石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可吸引的经腹或腹腔镜下胆道软镜取石用鞘管。
技术介绍
在胆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需要做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用胆道镜取石的手术时,由于现有的胆道镜缺少吸引功能,取石效率很低,看到石头后只能用网篮取石,细碎的结石靠注水后退镜,以较高的胆道压力,冲出碎石,再用吸引器吸走。在此过程中,大量的碎石,源源不断地流入腹腔,污染腹腔。取石结束后需要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不仅延长手术时间,也极大地增加了手术后胆道感染、腹腔感染的机率。这就需要我们设计一种腹腔镜下的软镜鞘,其使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取石效率,降低胆道压力,有效减少结石污染腹腔,从而降低胆道和腹腔感染的几率,而且便于网篮取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腹腔镜下取石不便,网篮进出不便,取石位置准确度不高,进入胆管困难的缺点,而提出的可吸引的经腹或腹腔镜下胆道软镜取石用鞘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可吸引的经腹或腹腔镜下胆道软镜取石用 ...
【技术保护点】
1.可吸引的经腹或腹腔镜下胆道软镜取石用鞘管,包括上镜鞘(1)、软镜鞘(2)和负压侧臂(3),其特征在于:所述软镜鞘(2)设置在上镜鞘(1)下端,与上镜鞘(1)固定连接,所述负压侧臂(3)倾斜放置,设置在上镜鞘(1)侧面,与所述上镜鞘(1)一体成型,所述上镜鞘(1)上端设置有第一硅胶帽(4),所述上镜鞘(1)与所述第一硅胶帽(4)卡合连接,所述负压侧臂(3)上侧设置有管状突起(5),所述管状突起(5)上设置有第二硅胶帽(6),所述软镜鞘(2)腔内设置有变形丝(7),所述变形丝(7)固定在软镜鞘(2)侧壁上,所述软镜鞘(2)前端设置为斜面,所述软镜鞘(2)前端设置有多个气囊(8)。/n
【技术特征摘要】
1.可吸引的经腹或腹腔镜下胆道软镜取石用鞘管,包括上镜鞘(1)、软镜鞘(2)和负压侧臂(3),其特征在于:所述软镜鞘(2)设置在上镜鞘(1)下端,与上镜鞘(1)固定连接,所述负压侧臂(3)倾斜放置,设置在上镜鞘(1)侧面,与所述上镜鞘(1)一体成型,所述上镜鞘(1)上端设置有第一硅胶帽(4),所述上镜鞘(1)与所述第一硅胶帽(4)卡合连接,所述负压侧臂(3)上侧设置有管状突起(5),所述管状突起(5)上设置有第二硅胶帽(6),所述软镜鞘(2)腔内设置有变形丝(7),所述变形丝(7)固定在软镜鞘(2)侧壁上,所述软镜鞘(2)前端设置为斜面,所述软镜鞘(2)前端设置有多个气囊(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引的经腹或腹腔镜下胆道软镜取石用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8)又包括第一气囊(8-1)、第二气囊(8-2)和第三气囊(8-3),所述第一气囊(8-1)设置在距离软镜鞘(2)下端1.5~2cm处,所述第二气囊(8-2)设置在第一气囊(8-1)上端1cm处,所述第三气囊(8-3)设置在第二气囊(8-2)上端1cm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引的经腹或腹腔镜下胆道软镜取石用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8)上下两端分别与软镜鞘(2)固定连接,所述软镜鞘(2)一侧设置有一端与气囊(8)联通的充气管(9),所述充气管又包括第一充气管(9-1)、第二充气管(9-2)和第三充气管(9-3),所述第二充气管(9-2)与所述第一充气管(9-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充气管(9-3)与所述第二充气管(9-2)固定连接,所述充气管(9)上分别设置有控制开关(10),所述第一充气管(9-1)上位于第二充气管(9-2)接口下端设置有第一控制开关(10-1),所述第二充气管(9-2)上位于第三充气管(9-3)接口下端设置有第二控制开关(10-2),所述第三充气管(9-3)上设置有第三控制开关(10-3),所述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爱华,游伟,张龙,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