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综合电源的降温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91964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载综合电源的降温结构,包括底板,底板上表面的两侧均螺栓连接有侧板,两个侧板的上表面共同螺栓连接有顶板,两个侧板之间设有多组侧杆,每组侧杆均设置有两个,两个侧板之间设有第一散热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第一散热结构,同时多个U型散热板通过U型导热板传导热量,并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对电池进行散热降温处理,风机向多个U型散热板同时吹送气流提高U型散热板的散热效果,通过设置第二散热结构,能够吸收U型散热板和U型导热板的热量,强化对电池的散热降温处理,提高车载综合电源的散热性,提高电源使用的安全性,提高车载综合电源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综合电源的降温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载综合电源的降温结构,属于车载电源

技术介绍
车载电源又叫电源逆变器,是一种能够将DC12V直流电转换为和市电相同的AC220V交流电,供一般电器使用,是一种方便的电源转换器,由于常用于汽车而得名,目前,车载综合电源在供电使用时,会产生较多的热量,这在综合电源的散热性差,持续使用温度较高,影响电池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影响车载综合电源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载综合电源的降温结构,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一种车载综合电源的降温结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表面的两侧均螺栓连接有侧板,两个所述侧板的上表面共同螺栓连接有顶板,两个所述侧板之间设有多组侧杆,每组所述侧杆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侧板之间设有第一散热结构,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的内部设有第二散热结构,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包括U型散热板、U型导热板、扩风管和风机,所述U型散热板和U型导热板均设置有多个,多个U型散热板相对的两侧壁均固定连接有防护板,每个所述U型散热板的内侧壁均与U型导热板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扩风管固定连通在顶板的上表面,所述风机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风机均固定连通在扩风管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包括水冷管、水冷箱和微型循环泵,所述水冷管和微型循环泵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微型循环泵均设置在水冷管的侧壁上,两个所述水冷管的两端均与水冷箱固定连通,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上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水冷箱卡接在放置槽的内部,所述水冷管呈蛇型结构设置,所述U型散热板的两个竖直端均滑动连接在水冷管的弯折处,每个所述防护板均包括固定框、卡板、横板和拦网,每组所述侧杆中两个侧杆相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竖槽,所述卡板均滑动连接在竖槽的内部,所述固定框相对的两外侧壁分别与U型散热板和卡板固定连接,所述横板固定连接在固定框的上表面,所述拦网固定连接在固定框的内侧壁。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多个所述U型散热板的上表面均开设有卡槽,多个所述卡槽的内侧壁共同滑动连接有过滤网。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水冷管相靠近的一侧均与U型导热板相抵,所述U型散热板竖直端相对的两外侧壁上均开设有滑槽,每个所述U型散热板均通过滑槽滑动连接在两个水冷管的弯折处,所述U型散热板竖直端的底端均开设有管槽,所述管槽的内侧壁均与水冷管的外侧壁相抵。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横板的上表面与顶板相抵。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每个所述侧杆均螺栓连接在底板的上表面。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架,所述水冷箱的底部位于多个支撑架的内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相邻两组所述侧杆上的固定框相互靠近的一侧相抵。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基座,两个所述侧板的侧壁上均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散热孔。本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车载综合电源的降温结构:通过设置第一散热结构,两个风机通过扩风管向电池的外表吹送空气,同时多个U型散热板通过U型导热板传导热量,并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对电池进行散热降温处理,风机向多个U型散热板同时吹送气流提高U型散热板的散热效果,通过设置第二散热结构,由于U型散热板均通过滑槽与水冷管滑动连接,两个水冷管内部与水冷箱之间循环流通水冷液,能够与U型散热板和U型导热板进行热交换,能够吸收U型散热板和U型导热板的热量,强化对电池的散热降温处理,提高车载综合电源的散热性,提高电源使用的安全性,提高车载综合电源的使用寿命;(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车载综合电源的降温结构:本专利技术中一对防护板对应一个U型散热板,固定框和拦网对车载综合电源提供防护,同时每个U型散热板均滑动连接在两个水冷管的弯折处,水冷管与U型散热板相互支撑,降温结构在对电源进行散热降温的同时,辅助支撑车载综合电源;(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车载综合电源的降温结构:能够对降温结构进行快速拆分,去除顶板后,能够将防护板和U型散热板从侧杆上取下,能够将第二散热结构直接从底板上取下,拆卸方便,便于进行检修和更换,便于运输。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U型散热板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护板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冷水管的立体示意图。图中:1、底板;2、侧板;3、侧杆;31、竖槽;4、第一散热结构;41、U型散热板;42、滑槽;43、管槽;44、U型导热板;45、卡槽;46、过滤网;47、扩风管;48、风机;5、第二散热结构;51、水冷管;52、水冷箱;53、放置槽;54、支撑架;55、微型循环泵;6、防护板;61、固定框;62、卡板;63、横板;64、拦网;7、顶板;71、基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如图1-6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车载综合电源的降温结构,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表面的两侧均螺栓连接有侧板2,两个所述侧板2的上表面共同螺栓连接有顶板7,两个所述侧板2之间设有多组侧杆3,每组所述侧杆3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侧板2之间设有第一散热结构4,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开设有放置槽53,所述放置槽53的内部设有第二散热结构5,所述第一散热结构4包括U型散热板41、U型导热板44、扩风管47和风机48,所述U型散热板41和U型导热板44均设置有多个,多个U型散热板41相对的两侧壁均固定连接有防护板6,每个所述U型散热板41的内侧壁均与U型导热板44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扩风管47固定连通在顶板7的上表面,所述风机48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风机48均固定连通在扩风管47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散热结构5包括水冷管51、水冷箱52和微型循环泵55,所述水冷管51和微型循环泵55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微型循环泵55均设置在水冷管51的侧壁上,两个所述水冷管51的两端均与水冷箱52固定连通,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上开设有放置槽53,所述水冷箱52卡接在放置槽53的内部,所述水冷管51呈蛇型结构设置,所述U型散热板41的两个竖直端均滑动连接在水冷管51的弯折处,每个所述防护板6均包括固定框61、卡板62、横板63和拦网64,每组所述侧杆3中两个侧杆3相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竖槽31,所述卡板62均滑动连接在竖槽31的内部,所述固定框61相对的两外侧壁分别与U型散热板41和卡板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载综合电源的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表面的两侧均螺栓连接有侧板(2),两个所述侧板(2)的上表面共同螺栓连接有顶板(7),两个所述侧板(2)之间设有多组侧杆(3),每组所述侧杆(3)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侧板(2)之间设有第一散热结构(4),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开设有放置槽(53),所述放置槽(53)的内部设有第二散热结构(5),所述第一散热结构(4)包括U型散热板(41)、U型导热板(44)、扩风管(47)和风机(48),所述U型散热板(41)和U型导热板(44)均设置有多个,多个U型散热板(41)相对的两侧壁均固定连接有防护板(6),每个所述U型散热板(41)的内侧壁均与U型导热板(44)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扩风管(47)固定连通在顶板(7)的上表面,所述风机(48)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风机(48)均固定连通在扩风管(47)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散热结构(5)包括水冷管(51)、水冷箱(52)和微型循环泵(55),所述水冷管(51)和微型循环泵(55)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微型循环泵(55)均设置在水冷管(51)的侧壁上,两个所述水冷管(51)的两端均与水冷箱(52)固定连通,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上开设有放置槽(53),所述水冷箱(52)卡接在放置槽(53)的内部,所述水冷管(51)呈蛇型结构设置,所述U型散热板(41)的两个竖直端均滑动连接在水冷管(51)的弯折处,每个所述防护板(6)均包括固定框(61)、卡板(62)、横板(63)和拦网(64),每组所述侧杆(3)中两个侧杆(3)相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竖槽(31),所述卡板(62)均滑动连接在竖槽(31)的内部,所述固定框(61)相对的两外侧壁分别与U型散热板(41)和卡板(62)固定连接,所述横板(63)固定连接在固定框(61)的上表面,所述拦网(64)固定连接在固定框(61)的内侧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综合电源的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表面的两侧均螺栓连接有侧板(2),两个所述侧板(2)的上表面共同螺栓连接有顶板(7),两个所述侧板(2)之间设有多组侧杆(3),每组所述侧杆(3)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侧板(2)之间设有第一散热结构(4),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开设有放置槽(53),所述放置槽(53)的内部设有第二散热结构(5),所述第一散热结构(4)包括U型散热板(41)、U型导热板(44)、扩风管(47)和风机(48),所述U型散热板(41)和U型导热板(44)均设置有多个,多个U型散热板(41)相对的两侧壁均固定连接有防护板(6),每个所述U型散热板(41)的内侧壁均与U型导热板(44)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扩风管(47)固定连通在顶板(7)的上表面,所述风机(48)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风机(48)均固定连通在扩风管(47)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散热结构(5)包括水冷管(51)、水冷箱(52)和微型循环泵(55),所述水冷管(51)和微型循环泵(55)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微型循环泵(55)均设置在水冷管(51)的侧壁上,两个所述水冷管(51)的两端均与水冷箱(52)固定连通,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上开设有放置槽(53),所述水冷箱(52)卡接在放置槽(53)的内部,所述水冷管(51)呈蛇型结构设置,所述U型散热板(41)的两个竖直端均滑动连接在水冷管(51)的弯折处,每个所述防护板(6)均包括固定框(61)、卡板(62)、横板(63)和拦网(64),每组所述侧杆(3)中两个侧杆(3)相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竖槽(31),所述卡板(62)均滑动连接在竖槽(31)的内部,所述固定框(61)相对的两外侧壁分别与U型散热板(41)和卡板(62)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龙蔡秀东周坤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乐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