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鼻喉科用耳道分泌物吸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09063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耳鼻喉科用耳道分泌物吸引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工作时,将吸引管远离主工作筒的一端对准插入患者耳道中。打开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第一电机带动扇叶转动,扇叶将集风腔中的空气通过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排出至外界,使集风腔中形成负压,在负压的作用下,将患者耳道内的分泌物通过吸引管吸入集风腔内。在吸入分泌物的过程中,第二电机通过传动杆带动硅胶搅拌头转动,硅胶搅拌头在转动过程中,能够打散使聚集在吸引管端部的分泌物,避免分泌物将吸引管的端部堵住,进而使得吸引能够正常进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耳鼻喉科用耳道分泌物吸引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耳鼻喉科用耳道分泌物吸引装置。
技术介绍
在进行耳部手术前,通常需要对耳道进而相应的清洁处理。尤其是针对一些耳道病症患者,例如化脓性中耳炎、慢性耳炎的患者,其耳道内的分泌物较多,需要用到专用的吸引器才能将耳道中的分泌物排除。现有的吸引器主要利用负压将耳道内的分泌物吸出。但是,由于插入耳部的吸引管较细,在吸引的过程中,耳道分泌物极易将吸引管的端部堵住,导致吸引无法正常进行,需要操作者进行清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耳鼻喉科用耳道分泌物吸引装置。本技术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耳鼻喉科用耳道分泌物吸引装置,包括吸引管、主工作筒和副工作筒;所述主工作筒和所述副工作筒均为圆柱形;所述主工作筒内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主工作筒内的空间分隔为沿其轴线方向布置的集风腔和工作腔;所述副工作筒的一端与所述主工作筒的外周面连接;所述副工作筒与所述集风腔连通;所述吸引管的一端与所述主工作筒的外周面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耳鼻喉科用耳道分泌物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n包括吸引管(10)、主工作筒(20)和副工作筒(30);/n所述主工作筒(20)和所述副工作筒(30)均为圆柱形;所述主工作筒(20)内设置有分隔板(21);所述分隔板(21)将所述主工作筒(20)内的空间分隔为沿其轴线方向布置的集风腔(22)和工作腔(23);所述副工作筒(30)的一端与所述主工作筒(20)的外周面连接;所述副工作筒(30)与所述集风腔(22)连通;所述吸引管(10)的一端与所述主工作筒(20)的外周面连接;所述吸引管(10)与所述副工作筒(30)同轴;所述工作腔(23)内设置有第一电机(24)以及与所述第一电机(24)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鼻喉科用耳道分泌物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吸引管(10)、主工作筒(20)和副工作筒(30);
所述主工作筒(20)和所述副工作筒(30)均为圆柱形;所述主工作筒(20)内设置有分隔板(21);所述分隔板(21)将所述主工作筒(20)内的空间分隔为沿其轴线方向布置的集风腔(22)和工作腔(23);所述副工作筒(30)的一端与所述主工作筒(20)的外周面连接;所述副工作筒(30)与所述集风腔(22)连通;所述吸引管(10)的一端与所述主工作筒(20)的外周面连接;所述吸引管(10)与所述副工作筒(30)同轴;所述工作腔(23)内设置有第一电机(24)以及与所述第一电机(24)传动连接的扇叶(25);所述分隔板(21)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孔(26);所述工作腔(23)的外周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通风孔(27);所述副工作筒(30)内设置有第二电机(31);还包括与所述第二电机(31)传动连接的传动杆(32);所述传动杆(32)与所述吸引管(10)同轴设置;所述传动杆(32)贯穿所述集风腔(22)并进入所述吸引管(10),并沿所述吸引管(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君秀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博瑞思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