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水冷电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7421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6: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水冷电动机,包括转子和壳体,所述转子设置于该壳体内部,所述壳体一侧设置有散热器,所述转子内部设置有转轴,该转轴靠近所述散热器一端设置有扇叶,且所述壳体内部为中空状散热腔,所述散热腔底部连通有冷水管,且所述散热腔顶部连通有热水管。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电机尾部设置冷却水的散热器,将壳体内吸热后的冷却水直接设置导入散热管中,且通过电机转轴带动扇叶旋转以对散热管中的冷却水进行降温,从而实现冷却水的散热循环,缩小冷却系统尺寸,适用场所更多,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水冷电动机
本技术涉及电动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水冷电动机。
技术介绍
电机是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电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发出大量的热量,热量如不能及时散发,将导致电机定子绕组的损坏,因此需要在电机上添加冷却结构。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目前所使用电机冷却方式主要是风冷以及水冷,实际使用中水冷较风冷的冷却效果以及密封性均更好,但是现有的水冷结构需要将电动机内部吸热后的冷却液通过外界设备抽出冷却以形成散热循环,导致电机冷却系统体积过大,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新型水冷电动机,将吸热后冷却水的散热区域直接设置到电机后方,通过电机轴带动扇叶对冷却水进行降温,以缩小冷却系统尺寸,适用场所更多,实用性强,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水冷电动机,包括转子和壳体,所述转子设置于该壳体内部,所述壳体一侧设置有散热器,所述转子内部设置有转轴,该转轴靠近所述散热器一端设置有扇叶,且所述壳体内部为中空状散热腔,所述散热腔底部连通有冷水管,且所述散热腔顶部连通有热水管;所述散热器包括一矩形框体,该框体内设置有蛇形分布的散热管,散热管两端均穿出所述框体,且所述散热管的进水口与所述热水管相连通,所述散热管的出水口与所述冷水管相连通,所述冷水管上设置有用以向散热腔内供水的水泵。采用上述一种新型水冷电动机,需要对电动机进行冷却时,通过水泵将散热器内的冷却水沿冷水管导入壳体内,向壳体内散热腔中注满冷却水,从而通过壳体将电动机产生的热量导入冷却水中,同时通过热水管将吸热后的冷却水排入散热器内的散热管中,进入散热管中的冷却水沿散热管弯曲方向流动,且在电机工作过程中通过转轴带动扇叶旋转,从而在扇叶的作用下加速散热管区域的空气流动速度,以将散热管内冷却水中的热量向空气中扩散,通过散热管冷却后的冷取水再次通过冷水管进入散热腔内,形成冷却水在电机上的散热循环。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外侧设置有多组散热鳍片,且多组所述散热鳍片沿所述壳体外圆周侧均匀分布。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外侧设置有对所述壳体进行防护的护罩,且该护罩两端均为开口结构。作为优选,所述壳体远离所述散热器一侧设置有前端盖,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前端盖一侧设置有后端盖,所述转轴均贯穿所述前端盖和所述后端盖,且所述转轴与所述前端盖和所述后端盖均转动配合。作为优选,所述散热管为铜管材质,且所述散热管与所述框体相接处通过耐高温胶粘接。作为优选,所述框体中心与所述扇叶中心处于同一水平线,且所述框体底部设置有承托该框体的支撑架。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在电机尾部设置冷却水的散热器,将壳体内吸热后的冷却水直接设置导入散热管中,且通过电机转轴带动扇叶旋转以对散热管中的冷却水进行降温,从而实现冷却水的散热循环,缩小冷却系统尺寸,适用场所更多,实用性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内部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散热器的左视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的主视结构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转子;101、转轴;101a、扇叶;2、壳体;201、散热腔;202、散热鳍片;3、水泵;4、冷水管;5、散热器;501、框体;502、散热管;502a、进水口;502b、出水口;6、热水管;7、后端盖;8、护罩;9、前端盖;10、底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水冷电动机,包括转子1和壳体2,转子1设置于该壳体2内部,壳体2一侧设置有散热器5,转子1内部设置有转轴101,该转轴101靠近散热器5一端设置有扇叶101a,且壳体2内部为中空状散热腔201,散热腔201底部连通有冷水管4,且散热腔201顶部连通有热水管6。散热器5包括一矩形框体501,该框体501内设置有蛇形分布的散热管502,散热管502两端均穿出框体501,且散热管502的进水口502a与热水管6相连通,散热管502的出水口502b与冷水管4相连通,冷水管4上设置有用以向散热腔201内供水的水泵3,通过水泵3将散热器5内的冷却水沿冷水管4导入散热腔201内,从而通过冷却水将电动机产生的热量吸收并沿热水管6导出到散热器5,之后通过转轴101带动扇叶101a旋转,以在扇叶101a的转动作用下加速散热管502内冷却水的散热速度,实现散热器5内热量的排出。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壳体2外侧设置有多组散热鳍片202,且多组散热鳍片202沿壳体2外圆周侧均匀分布,壳体2底部设置有底板10,底板10外侧设置有对壳体2进行防护的护罩8,且该护罩8两端均为开口结构,在扇叶101a旋转抽风一侧设置两端开口的护罩8,从而通过扇叶101a加速散热鳍片202位置空气的流动速度,以通过散热鳍片202进行辅助散热,提高电动机的散热效率,壳体2远离散热器5一侧设置有前端盖9,壳体2远离前端盖9一侧设置有后端盖7,转轴101均贯穿前端盖9和后端盖7,且转轴101与前端盖9和后端盖7均转动配合,散热管502为铜管材质,且散热管502与框体501相接处通过耐高温胶粘接,以防止散热管502内的冷却水泄露,框体501中心与扇叶101a中心处于同一水平线,且框体501底部设置有承托该框体501的支撑架。采用上述结构,需要对电动机进行冷却时,通过水泵3将散热器5内的冷却水沿冷水管4导入壳体2内,向壳体2内散热腔201中注满冷却水,从而通过壳体2将电动机产生的热量导入冷却水中,同时通过热水管6将吸热后的冷却水排入散热器5内的散热管502中,进入散热管502中的冷却水沿散热管502弯曲方向流动,且在电机工作过程中通过转轴101带动扇叶101a旋转,从而在扇叶101a的作用下加速散热管502区域的空气流动速度,以将散热管502内冷却水中的热量向空气中扩散,通过散热管502冷却后的冷取水再次通过冷水管4进入散热腔201内,形成冷却水在电机上的散热循环;通过在电机尾部设置冷却水的散热器5,将壳体2内吸热后的冷却水直接设置导入散热管502中,且通过电机转轴101带动扇叶101a旋转以对散热管502中的冷却水进行降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水冷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子(1)和壳体(2),所述转子(1)设置于该壳体(2)内部,所述壳体(2)一侧设置有散热器(5),所述转子(1)内部设置有转轴(101),该转轴(101)靠近所述散热器(5)一端设置有扇叶(101a),且所述壳体(2)内部为中空状散热腔(201),所述散热腔(201)底部连通有冷水管(4),且所述散热腔(201)顶部连通有热水管(6);/n所述散热器(5)包括一矩形框体(501),该框体(501)内设置有蛇形分布的散热管(502),散热管(502)两端均穿出所述框体(501),且所述散热管(502)的进水口(502a)与所述热水管(6)相连通,所述散热管(502)的出水口(502b)与所述冷水管(4)相连通,所述冷水管(4)上设置有用以向散热腔(201)内供水的水泵(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水冷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子(1)和壳体(2),所述转子(1)设置于该壳体(2)内部,所述壳体(2)一侧设置有散热器(5),所述转子(1)内部设置有转轴(101),该转轴(101)靠近所述散热器(5)一端设置有扇叶(101a),且所述壳体(2)内部为中空状散热腔(201),所述散热腔(201)底部连通有冷水管(4),且所述散热腔(201)顶部连通有热水管(6);
所述散热器(5)包括一矩形框体(501),该框体(501)内设置有蛇形分布的散热管(502),散热管(502)两端均穿出所述框体(501),且所述散热管(502)的进水口(502a)与所述热水管(6)相连通,所述散热管(502)的出水口(502b)与所述冷水管(4)相连通,所述冷水管(4)上设置有用以向散热腔(201)内供水的水泵(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水冷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外侧设置有多组散热鳍片(202),且多组所述散热鳍片(202)沿所述壳体(2)外圆周侧均匀分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永东
申请(专利权)人:江门市永乐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