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投氯系统的减压管路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06551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投氯系统的减压管路结构,包括供氯单元和投氯单元;所述供氯单元通过管道与投氯单元连通;所述供氯单元包括氯气瓶、第一进气管道、法兰、第一压力表、过滤器和第一气阀;所述第一进气管道的一端分别与若干氯气瓶连通,另一端与投氯单元的进气端连通;所述投氯单元的出气端与外界的加氯机连通;所述过滤器、第一压力表和第一气阀按照从氯气瓶至投氯单元的方向依次设置在第一进气管道上;所述过滤器、第一压力表、和第一气阀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均通过法兰与第一进气管道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大大降低因减压阀故障引起的停产及出水水质超标的风险;轮流切换使用减压阀可延长减压阀使用的寿命;保证投氯系统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投氯系统的减压管路结构
本技术涉及投氯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处理厂的投氯系统中的减压管路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大多污水处理厂的投氯系统设计简单,其中,减压部分的管路常常因长时间不间断使用,导致阀体内部弹簧金属疲劳,膜片变形致使管路密封不严,且伴有轻微氯气泄漏现象,严重影响了出水水体的消毒。因此,现有技术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用于投氯系统中的减压管路结构。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投氯系统的减压管路结构,该结构主要包括用于提供氯气的供氯单元、以及用于分配氯气的投氯单元。所述供氯单元通过管道与投氯单元连通。所述供氯单元包括氯气瓶、第一进气管道、用于管道之间密封连接的法兰、用于测量氯气气压的第一压力表、用于过滤杂质的过滤器、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进气管道的第一气阀。具体的,所述氯气瓶设为若干个,且并排设置。所述第一进气管道的一端分别与若干氯气瓶连通,另一端与投氯单元的进气端连通。所述投氯单元的出气端与外界的加氯机连通。所述过滤器、第一压力表和第一气阀按照从氯气瓶至投氯单元的方向依次设置在第一进气管道上。所述过滤器、第一压力表、和第一气阀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均通过法兰与第一进气管道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为了确保投氯系统在其中一组供氯单元出现故障后仍然能够正常运转,本技术所述供氯单元设为两组,两组供氯单元同时向投氯单元供气,且通过供氯单元中的第一气阀控制该路供气管道的通断。具体的,本技术所述投氯单元包括用于测量管道压力的第二压力表、第二进气管道、以及用于分配氯气的分配单元。所述第二进气管道的一端与第一进气管道连通,另一端与分配单元连通。所述第二压力表安装在第二进气管道上,位于第二进气管道与第一进气管道的连接处与分配单元之间。具体的,所述分配单元包括第二气阀、减压阀、真空调节器、以及第三气阀。所述第二进气管道的另一端依次连通第二气阀、减压阀、真空调节器和第三气阀。所述第二气阀和减压阀的两端均采用法兰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为了确保投氯系统在其中一组投氯单元出现故障后仍然能够正常运转,本技术所述分配单元设为两组,且两组分配单元并联连接,其进气端同时通过第二进气管道与供氯单元连接,其出气端同时向加氯机供气。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气阀采用手动阀。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三气阀采用PVC手动阀。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压力表采用耐氯压力表。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气阀采用手动阀。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为了避免投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氯气泄漏,本技术所述第一进气管道采用无缝钢管,其厚度至少为5毫米。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外界对管道的锈蚀,影响管道的气密性,本技术所述第一进气管道和第二进气管道的外表面均涂上一层防护油漆层。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投氯单元还包括用于安装部件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固定在地上或其他装置的水平面上;所述第二压力表、第二气阀、减压阀、真空调节器、以及第三气阀均固定安装在安装板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还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所提供的用于投氯系统的减压管路结构采用两组氯气瓶供氯方式确保投氯系统的正常供氯,不因其中一组氯气瓶故障而影响投氯系统的使用,同时为供氯管道的维修提供充足的时间,大大降低维修人员的工作强度。(2)本技术所提供的用于投氯系统的减压管路结构采用两组分配单元实现氯气的定量投放,不会因为其中一组分配单元出现故障而影响整个投氯系统的正常实用,同时为投氯管道的检修提供充足时间,大大降低维修人员的工作强度。(3)本技术所提供的用于投氯系统的减压管路结构采用法兰连接,大大提高管道的气密性,显著降低氯气泄漏的几率。(4)本技术所提供的用于投氯系统的减压管路结构可大大降低因减压阀故障引起的停产及出水水质超标的风险;轮流切换使用减压阀可延长减压阀使用的寿命;保证投氯系统正常运行,节省维修费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提供的用于投氯系统的减压管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提供的供氯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提供的投氯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上述附图中的标号说明:1-氯气瓶,2-第一进气管道,3-法兰,4-第一压力表,5-过滤器,6-第一气阀,7-第二压力表,8-第二进气管道,9-第二气阀,10-减压阀,11-真空调节器,12-第三气阀,13-安装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投氯系统的减压管路结构,该结构主要包括用于提供氯气的供氯单元、以及用于分配氯气的投氯单元。所述供氯单元通过管道与投氯单元连通。所述供氯单元包括氯气瓶1、第一进气管道2、用于管道之间密封连接的法兰3、用于测量氯气气压的第一压力表4、用于过滤杂质的过滤器5、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进气管道2的第一气阀6。具体的,所述氯气瓶1设为若干个,且并排设置。所述第一进气管道2的一端分别与若干氯气瓶1连通,另一端与投氯单元的进气端连通。所述投氯单元的出气端与外界的加氯机连通。所述过滤器5、第一压力表4和第一气阀6按照从氯气瓶1至投氯单元的方向依次设置在第一进气管道2上。所述过滤器5、第一压力表4、和第一气阀6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均通过法兰3与第一进气管道2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为了确保投氯系统在其中一组供氯单元出现故障后仍然能够正常运转,本技术所述供氯单元设为两组,两组供氯单元同时向投氯单元供气,且通过供氯单元中的第一气阀6控制该路供气管道的通断。具体的,本技术所述投氯单元包括用于测量管道压力的第二压力表7、第二进气管道8、以及用于分配氯气的分配单元。所述第二进气管道8的一端与第一进气管道2连通,另一端与分配单元连通。所述第二压力表7安装在第二进气管道8上,位于第二进气管道8与第一进气管道2的连接处与分配单元之间。具体的,所述分配单元包括第二气阀9、减压阀10、真空调节器11、以及第三气阀12。所述第二进气管道8的另一端依次连通第二气阀9、减压阀10、真空调节器11和第三气阀12。所述第二气阀9和减压阀10的两端均采用法兰3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为了确保投氯系统在其中一组投氯单元出现故障后仍然能够正常运转,本技术所述分配单元设为两组,且两组分配单元并联连接,其进气端同时通过第二进气管道8与供氯单元连接,其出气端同时向加氯机供气。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气阀9采用手动阀。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三气阀12采用PVC手动阀。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投氯系统的减压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提供氯气的供氯单元、以及用于分配氯气的投氯单元;所述供氯单元通过管道与投氯单元连通;所述供氯单元包括氯气瓶、第一进气管道、用于管道之间密封连接的法兰、用于测量氯气气压的第一压力表、用于过滤杂质的过滤器、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进气管道的第一气阀;/n所述氯气瓶设为若干个,且并排设置;所述第一进气管道的一端分别与若干氯气瓶连通,另一端与投氯单元的进气端连通;所述投氯单元的出气端与外界的加氯机连通;所述过滤器、第一压力表和第一气阀按照从氯气瓶至投氯单元的方向依次设置在第一进气管道上;所述过滤器、第一压力表、和第一气阀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均通过法兰与第一进气管道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投氯系统的减压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提供氯气的供氯单元、以及用于分配氯气的投氯单元;所述供氯单元通过管道与投氯单元连通;所述供氯单元包括氯气瓶、第一进气管道、用于管道之间密封连接的法兰、用于测量氯气气压的第一压力表、用于过滤杂质的过滤器、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进气管道的第一气阀;
所述氯气瓶设为若干个,且并排设置;所述第一进气管道的一端分别与若干氯气瓶连通,另一端与投氯单元的进气端连通;所述投氯单元的出气端与外界的加氯机连通;所述过滤器、第一压力表和第一气阀按照从氯气瓶至投氯单元的方向依次设置在第一进气管道上;所述过滤器、第一压力表、和第一气阀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均通过法兰与第一进气管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投氯系统的减压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氯单元设为两组,两组供氯单元同时向投氯单元供气,且通过供氯单元中的第一气阀控制该路供气管道的通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投氯系统的减压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氯单元包括用于测量管道压力的第二压力表、第二进气管道、以及用于分配氯气的分配单元;所述第二进气管道的一端与第一进气管道连通,另一端与分配单元连通;所述第二压力表安装在第二进气管道上,位于第二进气管道与第一进气管道的连接处与分配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权孔慧聪李文冼贵荣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汇之源驿岗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