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更换保温套的安全管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6475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更换保温套的安全管夹,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管夹本体,管夹本体由两个相互对称的外夹板组成,两个外夹板相邻的一端之间均通过固定螺栓连接,两个管夹本体的下层外夹板共同固定在呈U形的连接板上;管夹本体内放置有保温套,保温套为开口环体,且开口环体的两个开口端为带穿孔的耳部;保温套通过防脱组件与连接板固定,防脱组件包括限位板、下螺栓和上螺栓构成,限位板共有两块,下螺栓贯穿两个限位板的下端部及连接板,上螺栓贯穿两个限位板的上端部及耳部的穿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设有防脱组件,有效避免保温套沿管道轴向的方向而从管夹本体内脱落,更换时无需拆卸固定螺栓,安全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更换保温套的安全管夹
本技术涉及连接件
,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更换保温套的安全管夹。
技术介绍
在管道抗震支架的结构中,往往需要通过管夹对管道进行固定,这种固定应该同时具有较高的纵向固定力和横向固定力,因为地震时产生的横波和纵波都会对机电管线形成冲击,但目前大多数管夹与作为横担的槽钢安装均是以管夹下方垂直向下设置的锁片与槽钢嵌套而成,管道位于管夹与槽钢之间,虽然这种嵌套实现了锁片与槽钢的压紧,但实际上二者之间的定位是通过摩擦力产生的,容易造成管夹在槽钢内的滑动,《GB-50981-2014》中第三章第五节第二段明确指出:摩擦力不得作为抵抗地震力作用力的抗力。另外,由于施工要求以及材料要求,部分管道在与管夹接触的部位是需要加装保温套的,通常的安装方式是将保温套作为夹层,同轴套装在管道外壁与管夹内壁之间,从操作角度来看,保温套通由两个半圆形护套对接而成,在受到冲击时,因管夹受力而晃动,保温套容易沿管道轴向的方向而从管夹内脱落,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便于更换保温套的安全管夹。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便于更换保温套的安全管夹,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管夹本体,所述管夹本体由两个相互对称的外夹板组成,两个所述外夹板相邻的一端之间均通过固定螺栓连接,两个所述管夹本体的下层外夹板共同固定在呈U形的连接板上,所述连接板的上部设有与外夹板形状配合的弧形口,下部内侧之间设有加强筋,所述连接板的腹板开设有若干固定孔;所述管夹本体内放置有保温套,所述保温套为开口环体,且开口环体的两个开口端为带穿孔的耳部,两个耳部交错设置且厚度均为开口环体厚度的一半;所述保温套通过防脱组件与连接板固定,所述防脱组件包括限位板、下螺栓和上螺栓构成,所述限位板共有两块,所述下螺栓贯穿两个限位板的下端部及连接板,所述上螺栓贯穿两个限位板的上端部及耳部的穿孔。进一步地,上述便于更换保温套的安全管夹中,所述连接板通过焊接与下层外夹板的弧形外壁固连。进一步地,上述便于更换保温套的安全管夹中,所述防脱组件中的上螺栓拆卸后,限位板能够以下螺栓为中心作旋转运动。进一步地,上述便于更换保温套的安全管夹中,所述外夹板的边部包覆有耐磨卡套。进一步地,上述便于更换保温套的安全管夹中,所述保温套的轴向宽度等于管夹本体的轴向宽度。进一步地,上述便于更换保温套的安全管夹中,所述保温套由柔性隔热材料制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施例结构设计合理,当需要更换保温套时,先将防脱组件中的上螺栓拆卸,限位板能够以下螺栓为中心作旋转运动;两个限位板向下翻转,利用顶杆等工具将旧的保温套顶出;新的保温套先打开开口,套设在固定管道的外壁后再闭合开口,然后利用顶杆等工具将新的保温套卡入对应的安全管夹中,再将两个限位板向上翻转,安装上螺栓,安装时使得上螺栓从两个耳部的穿孔穿过,通过这种方式有效避免保温套沿管道轴向的方向而从管夹本体内脱落,更换时无需拆卸固定螺栓,安全性好。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整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整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保温套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保温套开口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外夹板,2-固定螺栓,3-连接板,4-加强筋,5-固定孔,6-保温套,601-开口环体,602-耳部,603-穿孔,7-限位板,8-下螺栓,9-上螺栓,10-耐磨卡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便于更换保温套的安全管夹,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管夹本体,管夹本体由两个相互对称的外夹板1组成,两个外夹板1相邻的一端之间均通过固定螺栓2连接。两个管夹本体的下层外夹板1共同固定在呈U形的连接板3上,连接板3的上部设有与外夹板1形状配合的弧形口,下部内侧之间设有加强筋4,连接板3的腹板开设有若干固定孔5。本实施例中,管夹本体内放置有保温套6,保温套6为开口环体601,且开口环体601的两个开口端为带穿孔603的耳部602,两个耳部602交错设置且厚度均为开口环体601厚度的一半。本实施例中,保温套6通过防脱组件与连接板3固定,防脱组件包括限位板7、下螺栓8和上螺栓9构成,限位板7共有两块,下螺栓8贯穿两个限位板7的下端部及连接板3,上螺栓9贯穿两个限位板7的上端部及耳部602的穿孔603。使用时,保障限位板7的最高点低于保温套6内腔的最低点,使其不会影响待固定管道的安装。本实施例中,连接板3通过焊接与下层外夹板1的弧形外壁固连,根据需求可在焊接处设置加强板。本实施例中,外夹板1的边部包覆有耐磨卡套10,加强边部的结构强度,大幅降低裂口出现的概率。耐磨卡套10为V形板,通过加压固定在外夹板1的边部上。本实施例中,下螺栓8位于连接板3和限位板7之间的杆体外侧可增设套管,利用套管提高下螺栓8与限位板3的支撑强度。本实施例中,保温套6的轴向宽度等于管夹本体的轴向宽度。保温套6由柔性隔热材料制成。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本实施例结构设计合理,当需要更换保温套6时,先将防脱组件中的上螺栓8拆卸,限位板7能够以下螺栓9为中心作旋转运动;两个限位板7向下翻转,利用顶杆等工具将旧的保温套6顶出;新的保温套6先打开开口,套设在固定管道的外壁后再闭合开口,然后利用顶杆等工具将新的保温套6卡入对应的安全管夹中,再将两个限位板7向上翻转,安装上螺栓8,安装时使得上螺栓8从两个耳部602的穿孔603穿过,通过这种方式有效避免保温套6沿管道轴向的方向而从管夹本体内脱落,更换时无需拆卸固定螺栓2,安全性好。以上公开的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只是利于帮助阐述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技术仅为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
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技术。本技术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更换保温套的安全管夹,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管夹本体,所述管夹本体由两个相互对称的外夹板组成,两个所述外夹板相邻的一端之间均通过固定螺栓连接,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管夹本体的下层外夹板共同固定在呈U形的连接板上,所述连接板的上部设有与外夹板形状配合的弧形口,下部内侧之间设有加强筋,所述连接板的腹板开设有若干固定孔;所述管夹本体内放置有保温套,所述保温套为开口环体,且开口环体的两个开口端为带穿孔的耳部,两个耳部交错设置且厚度均为开口环体厚度的一半;所述保温套通过防脱组件与连接板固定,所述防脱组件包括限位板、下螺栓和上螺栓构成,所述限位板共有两块,所述下螺栓贯穿两个限位板的下端部及连接板,所述上螺栓贯穿两个限位板的上端部及耳部的穿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更换保温套的安全管夹,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管夹本体,所述管夹本体由两个相互对称的外夹板组成,两个所述外夹板相邻的一端之间均通过固定螺栓连接,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管夹本体的下层外夹板共同固定在呈U形的连接板上,所述连接板的上部设有与外夹板形状配合的弧形口,下部内侧之间设有加强筋,所述连接板的腹板开设有若干固定孔;所述管夹本体内放置有保温套,所述保温套为开口环体,且开口环体的两个开口端为带穿孔的耳部,两个耳部交错设置且厚度均为开口环体厚度的一半;所述保温套通过防脱组件与连接板固定,所述防脱组件包括限位板、下螺栓和上螺栓构成,所述限位板共有两块,所述下螺栓贯穿两个限位板的下端部及连接板,所述上螺栓贯穿两个限位板的上端部及耳部的穿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强
申请(专利权)人:法耳茨建筑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