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起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053894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41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起动时的噪音的内燃机的起动装置。内燃机的起动装置包括开关部(10)、电动机部(20)、变速机构部(30)和小齿轮部(44),所述变速机构部(30)由行星齿轮装置和收纳所述行星齿轮装置的机框构成,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由与所述电动机部(20)的转轴连结的太阳齿轮(31)、传递有该太阳齿轮(31)的旋转的多个行星齿轮(36)及承接所述行星齿轮(36)的旋转的内齿轮(37)构成,在形成于所述内齿轮(37)的外周面的突起部(37a)与对所述突起部(37a)进行收容的凹部(32a)之间嵌装有弹性件(38),经由所述弹性件(38)在所述内齿轮(37)与所述机框之间形成间隙(S1、S2、S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内燃机的起动装置
本申请涉及一种内燃机的起动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在内燃机的起动装置中开发了一种起动装置,可防止因起动时内燃机的压缩冲击和减压冲击而导致对起动装置的转矩进行传递的部件发生破损。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起动装置中,通过在起动装置的变速机构部设置缓冲构件,从而使作用于起动装置的冲击力的峰值衰减以防止起动装置破损。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起动装置中,通过使用弹力不同的多个缓冲构件来吸收、缓和大范围的冲击力。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昭59-2306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实开昭61-6135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的内燃机的起动装置中,存在下述缺点:由于变速机构部的结构部件存在精度不平衡、强度不平衡,因此,在内燃机起动时产生的冲击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变形、偏心,其结果是,起动电动机的机框与变速机构部的部件发生碰撞,从而降低冲击缓和效果并产生异常声音。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起动装置,能缓和内燃机起动时产生的冲击力,并降低起动时的噪音。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本申请公开的内燃机的起动装置包括:开关部,所述开关部具有因通电使可动触点移动以与固定触点形成闭合的开关;电动机部,所述电动机部因所述开关的形成闭合而通电并动作;变速机构部,所述变速机构部将所述电动机部的旋转减速;以及小齿轮部,所述小齿轮部具有小齿轮,所述小齿轮通过所述开关部的动作而沿轴向移动,并且所述变速机构部的输出传递至所述小齿轮,所述小齿轮部使所述小齿轮与连结于内燃机的齿圈啮合,其特征是,所述变速机构部由行星齿轮装置和对行星齿轮装置进行收纳的机框构成,其中,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由太阳齿轮、多个行星齿轮和内齿轮构成,所述太阳齿轮与所述电动机部的转轴连结,所述太阳齿轮的旋转传递至多个所述行星齿轮,所述内齿轮承接多个所述行星齿轮的旋转,在形成于所述内齿轮的外周面的突起部与对所述突起部进行收容的凹部之间嵌装有弹性件,经由所述弹性件在所述内齿轮与所述机框之间形成有间隙。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申请公开的内燃机的起动装置,通过将弹性件配置在变速机构部中的内齿轮与起动装置的机框之间,能缓和起动时变速机构部中产生的冲击力,并降低起动时的噪音。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内燃机的起动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2是表示沿着图1中的A-A线的截面的主要部分示意图。图3是将图2中的主要部分结构展开表示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内燃机的起动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表示沿着图4中的A-A线的截面的主要部分示意图。图6是将图5中的主要部分结构展开表示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内燃机的起动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8是表示沿着图7中的A-A线的截面的主要部分示意图。图9是将图8中的主要部分结构展开表示的示意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内燃机的起动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11是表示沿着图10中的A-A线的截面的主要部分示意图。图12是将图11中的主要部分结构展开表示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内燃机的起动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在图中,起动装置100是驱动与内燃机连结的齿圈200旋转的构件,其由开关部10、电动机部20、变速机构部30和输出部40构成。在此,开关部10包括:机框11,上述机框11内置有开关,上述开关由未图示的螺线管、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构成;柱塞12,上述柱塞12因对螺线管通电而被吸引;以及柄13,上述柄13通过上述柱塞12而转动。此外,电动机部20是因开关部10的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形成闭合而通电,以驱动轴进行旋转的构件,上述电动机部20的外周设置有轭部21,上述轭部21构成磁路并形成起动装置100的机框,在上述轭部21的轴向前端部设置有分隔壁22,上述分隔壁22将电动机部20与变速机构部30区划开。输出部40包括:输出轴41;单向离合器43,上述单向离合器43构成为能伴随柄13的转动而经由花键42沿着输出轴41移动,且以能旋转的方式安装;小齿轮44,上述小齿轮44与上述单向离合器43连结,并与单向离合器43一起沿轴向移动以与齿圈200啮合;支架46,上述支架46构成起动装置100中的机框,并且经由轴承45对输出轴41的前端部进行支承;以及止动件47,上述止动件47对小齿轮44的轴向移动进行限制。另外,小齿轮44配置成能经由锯齿部44a沿轴向移动,并被弹性构件44b朝齿圈200的方向施力。接着,对作为本实施方式1中的起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变速机构部30进行详细说明。图2是表示沿着图1中的A-A线的截面的主要部分示意图,图3是将图2中的主要部分结构展开表示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变速机构部30由行星齿轮装置构成,且构成为包括:太阳齿轮31,上述太阳齿轮31形成于电动机部20的转轴的前端;支架32,上述支架32安装于支架46,并将变速机构部30与输出部40之间区划开;凸缘34,上述凸缘34经由轴承33能旋转地支承于支架32;轴35,上述轴35以从凸缘34朝轴向突出的方式安装;多个行星齿轮36,多个上述行星齿轮36能旋转地安装于上述轴35,并与太阳齿轮31啮合而被驱动旋转;内齿轮37,上述内齿轮37与行星齿轮36啮合;以及弹性件38,上述弹性件38被插入在变速机构部30的机框与内齿轮37之间。另外,由分隔壁22、支架32和支架46构成将行星齿轮覆盖的变速机构部30的机框,其中,上述分隔壁22将变速机构部30与电动机部20分隔开。在此,在内齿轮37的外周以等间隔形成有多个突起部37a,上述突起部37a与形成于弹性件38的通孔38a嵌合。此外,支架32设置有对弹性件38进行保持的凹部32a。因此,内齿轮37以在内齿轮37与分隔壁22之间形成有轴向的间隙S1、在内齿轮37与支架32之间形成有径向的间隙S2以及在内齿轮37与支架46之间形成有径向的间隙S3的方式被弹性件38支承。另外,在图3中省略了太阳齿轮31、行星齿轮36和支架46的图示。接着,对如上所述的内燃机的起动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在起动时,当向开关部10的螺线管通电时,柱塞12被吸引而朝图1中的左侧移动,从而使与柱塞12卡合的柄13转动。伴随此,单向离合器43被朝右方推出,小齿轮44以具有弹性构件44b的弹力的方式与齿圈200抵接。之后,内置于开关部10的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连接,当向电动机部20通电时,小齿轮44一边旋转、一边在齿圈200的齿面滑动,小齿轮44朝右方移动而与齿圈200啮合。另外,小齿轮44被止动件47卡定而不会移动超过齿圈200。其结果是,电动机部20的旋转转矩经由变速机构部30而被增大,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燃机的起动装置,包括:/n开关部,所述开关部具有因通电使可动触点移动以与固定触点形成闭合的开关;/n电动机部,所述电动机部因所述开关的形成闭合而通电并动作;/n变速机构部,所述变速机构部将所述电动机部的旋转减速;以及/n小齿轮部,所述小齿轮部具有小齿轮,所述小齿轮通过所述开关部的动作而沿轴向移动,并且所述变速机构部的输出传递至所述小齿轮,所述小齿轮部使所述小齿轮与连结于内燃机的齿圈啮合,/n其特征在于,/n所述变速机构部由行星齿轮装置和对所述行星齿轮装置进行收纳的机框构成,其中,所述行星齿轮装置由太阳齿轮、多个行星齿轮和内齿轮构成,所述太阳齿轮与所述电动机部的转轴连结,所述太阳齿轮的旋转传递至多个所述行星齿轮,所述内齿轮承接多个所述行星齿轮的旋转,/n在形成于所述内齿轮的外周面的突起部与对所述突起部进行收容的凹部之间嵌装有弹性件,经由所述弹性件在所述内齿轮与所述机框之间形成有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218 JP 2017-2415881.一种内燃机的起动装置,包括:
开关部,所述开关部具有因通电使可动触点移动以与固定触点形成闭合的开关;
电动机部,所述电动机部因所述开关的形成闭合而通电并动作;
变速机构部,所述变速机构部将所述电动机部的旋转减速;以及
小齿轮部,所述小齿轮部具有小齿轮,所述小齿轮通过所述开关部的动作而沿轴向移动,并且所述变速机构部的输出传递至所述小齿轮,所述小齿轮部使所述小齿轮与连结于内燃机的齿圈啮合,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机构部由行星齿轮装置和对所述行星齿轮装置进行收纳的机框构成,其中,所述行星齿轮装置由太阳齿轮、多个行星齿轮和内齿轮构成,所述太阳齿轮与所述电动机部的转轴连结,所述太阳齿轮的旋转传递至多个所述行星齿轮,所述内齿轮承接多个所述行星齿轮的旋转,
在形成于所述内齿轮的外周面的突起部与对所述突起部进行收容的凹部之间嵌装有弹性件,经由所述弹性件在所述内齿轮与所述机框之间形成有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齿轮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田润嗣小田原一浩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