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壳组件及智能驾驶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5279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护壳组件及智能驾驶汽车,防护壳组件的内部具有用于安装发热元件的安装腔,防护壳组件的至少一个内壁面上设有第一凸起部,第一凸起部远离防护壳组件的相应的内壁面的一端具有第一导热面;其中,发热元件与第一导热面接触,以使发热元件与第一导热面之间进行热传递;或者,第一导热面与发热元件之间用于安装导热材料,以使发热元件与第一导热面之间通过导热材料进行热传递。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防护壳组件既对内部元件起到了防水的作用,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防护壳的散热效果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护壳组件及智能驾驶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防护壳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护壳组件及智能驾驶汽车。
技术介绍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通常需要设计防护壳结构来对关键的元器件进行防护,以保证设备的使用寿命。现有的防护壳组件的散热效果较差,当内部元器件发热较多时,难以将热量及时地排出,容易因为内部温度过高而影响内部元器件的工作,尤其在防护壳组件为密封式防水结构时,其散热问题更加突出,极大地影响了内部元器件的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护壳组件及智能驾驶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防护壳的散热效果较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护壳组件,防护壳组件的内部具有用于安装发热元件的安装腔,防护壳组件的至少一个内壁面上设有第一凸起部,第一凸起部远离防护壳组件的相应的内壁面的一端具有第一导热面;其中,发热元件与第一导热面接触,以使发热元件与第一导热面之间进行热传递;或者,第一导热面与发热元件之间用于安装导热材料,以使发热元件与第一导热面之间通过导热材料进行热传递。进一步地,导热材料与第一导热面和发热元件均接触。进一步地,导热材料为导热硅胶片,导热硅胶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与第一导热面贴合,第二表面与发热元件的表面贴合。进一步地,第一凸起部远离防护壳组件的相应的内壁面的一端设有凹槽,第一导热面为凹槽的底面。进一步地,第一导热面为多个,多个第一导热面沿第一凸起部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进一步地,第一导热面的形状与发热元件的至少部分表面的形状相同。进一步地,发热元件安装在安装板上,防护壳组件内设有用于对安装板进行支撑的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上设有用于对安装板进行固定的固定孔。进一步地,支撑结构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支撑部,成对设置的第一支撑部分别对应地设置在防护壳组件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上,各个第一支撑部均具有用于对安装板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面,各个第一支撑面上均设有固定孔;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为防护壳组件的相对的两个内壁。进一步地,支撑结构包括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位于成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支撑部之间,第二支撑部具有用于对安装板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面,第二支撑面上设有固定孔。进一步地,第二支撑部与防护壳组件的第三内壁连接;第二支撑部为多个,多个第二支撑部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连接板与防护壳组件的第三内壁连接;防护壳组件的第三内壁位于防护壳组件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之间,防护壳组件的第三内壁与防护壳组件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均连接。进一步地,第一凸起部为多个,连接板与多个第一凸起部中的一个连接;和/或,连接板到防护壳组件的第三内壁的最大距离小于第二支撑部到防护壳组件的第三内壁的最大距离。进一步地,第一凸起部设置于防护壳组件的第三内壁上;防护壳组件的第三内壁上设有第二凸起部,第二凸起部远离防护壳组件的第三内壁上设有第二导热面,第二凸起部上设有环绕第二导热面设置的多个第三支撑部,各个第三支撑部均凸出于第二导热面设置;至少一个第三支撑部上设有固定孔;第三支撑部到防护壳组件的第三内壁的最大距离小于各个第一支撑部到防护壳组件的第三内壁的最大距离。进一步地,防护壳组件上设有多个接线口,多个接线口均延伸至防护壳组件的第四内壁;防护壳组件的第四内壁上设有多个用于对安装板进行支撑的第四支撑部;各个第四支撑部设置于相应的两个相邻的接线口之间。进一步地,防护壳组件与第一凸起部对应的壁的外部设有多个定位孔,以通过将定位销插入相应的定位孔内以将防护壳组件定位在目标位置;和/或,防护壳组件包括环绕其主体部分设置的多个安装部,各个安装部上均设有安装孔。进一步地,防护壳组件上设有透气孔,透气孔延伸至安装腔,透气孔内装有防水透气阀。进一步地,防护壳组件包括壳体和盖体,盖体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上,壳体靠近盖体的端面和/或盖体靠近壳体的端面设有密封槽,密封槽内装有密封圈。进一步地,密封槽设置在壳体上,密封槽为环形凹槽;壳体上设有环绕密封槽的外围设置的多个第一连接孔,盖体上设有与多个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二连接孔,壳体和盖体通过穿设在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内的紧固件连接。进一步地,防护壳组件包括壳体和盖体,壳体和盖体的布氏硬度范围为60HBW至100HBW;壳体和盖体的密度不超过7.85g/mm3;壳体和盖体的导热系数不小于217.7W/mK。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驾驶汽车,智能驾驶汽车包括防护壳组件,防护壳组件安装于智能驾驶汽车的车体的顶部;其中,防护壳组件为上述的防护壳组件。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防护壳组件的内部具有用于安装发热元件的安装腔,防护壳组件的至少一个内壁面上设有第一凸起部,第一凸起部远离防护壳组件的相应的内壁面的一端具有第一导热面;其中,发热元件与第一导热面接触,以使发热元件与第一导热面之间进行热传递;或者,第一导热面与发热元件之间用于安装导热材料,以使发热元件与第一导热面之间通过导热材料进行热传递。这样,通过使发热元件与第一导热面接触可使热量通过第一凸起部传递给防护壳组件,进而通过防护壳组件的外表面将热量散出;或通过导热材料将发热元件的热量导向第一凸起部,再通过防护壳组件的外表面将热量散出,可加强对发热元件的散热,保证将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出至防护壳组件的外部,这样,既对内部元件起到了防水的作用,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防护壳的散热效果较差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护壳组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护壳组件的实施例的壳体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护壳组件的实施例的壳体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护壳组件的实施例的壳体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护壳组件的实施例的壳体的第四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护壳组件的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第一凸起部;11、第一导热面;12、凹槽;2、支撑结构;21、第一支撑部;22、第二支撑部;23、连接板;3、第二凸起部;31、第二导热面;32、第三支撑部;4、接线口;5、第四支撑部;6、定位孔;7、安装部;8、开孔;10、壳体;20、盖体;30、密封槽。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请参考图1至图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护壳组件,防护壳组件的内部具有用于安装发热元件的安装腔,防护壳组件的至少一个内壁面上设有第一凸起部1,第一凸起部1远离防护壳组件的相应的内壁面的一端具有第一导热面11;其中,发热元件与第一导热面11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护壳组件,所述防护壳组件的内部具有用于安装发热元件的安装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壳组件的至少一个内壁面上设有第一凸起部(1),所述第一凸起部(1)远离所述防护壳组件的相应的内壁面的一端具有第一导热面(11);/n其中,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第一导热面(11)接触,以使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第一导热面(11)之间进行热传递;或者,所述第一导热面(11)与所述发热元件之间用于安装导热材料,以使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第一导热面(11)之间通过所述导热材料进行热传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护壳组件,所述防护壳组件的内部具有用于安装发热元件的安装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壳组件的至少一个内壁面上设有第一凸起部(1),所述第一凸起部(1)远离所述防护壳组件的相应的内壁面的一端具有第一导热面(11);
其中,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第一导热面(11)接触,以使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第一导热面(11)之间进行热传递;或者,所述第一导热面(11)与所述发热元件之间用于安装导热材料,以使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第一导热面(11)之间通过所述导热材料进行热传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材料与所述第一导热面(11)和所述发热元件均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材料为导热硅胶片,所述导热硅胶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导热面(11)贴合,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发热元件的表面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1)远离所述防护壳组件的相应的内壁面的一端设有凹槽(12),所述第一导热面(11)为所述凹槽(12)的底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面(1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导热面(11)沿所述第一凸起部(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面(11)的形状与所述发热元件的至少部分表面的形状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安装在安装板上,所述防护壳组件内设有用于对所述安装板进行支撑的支撑结构(2),所述支撑结构(2)上设有用于对所述安装板进行固定的固定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护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2)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支撑部(21),成对设置的所述第一支撑部(21)分别对应地设置在所述防护壳组件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上,各个所述第一支撑部(21)均具有用于对所述安装板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面,各个所述第一支撑面上均设有固定孔;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二内壁为所述防护壳组件的相对的两个内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护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2)包括第二支撑部(22),所述第二支撑部(22)位于成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部(21)之间,所述第二支撑部(22)具有用于对所述安装板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面上设有固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护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22)与所述防护壳组件的第三内壁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22)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支撑部(22)之间通过连接板(23)连接,所述连接板(23)与所述防护壳组件的第三内壁连接;所述防护壳组件的第三内壁位于所述防护壳组件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之间,所述防护壳组件的第三内壁与所述防护壳组件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均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防护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1)为多个,所述连接板(23)与多个所述第一凸起部(1)中的一个连接;和/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家硕杨治国李林涛田高翔凌志成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