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常州工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03402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及施工方法。该结构包括砌体墙、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地梁、圈梁、水平无粘结预应力筋,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沿砌体墙长度方向两侧单排砖纵向布置,端头单排砖横向封堵,中间形成空腔,圈梁设置于砌体墙顶面标高位置,构造柱设置于砌体墙长度方向的两端,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的下端固定在地梁,上端锚固在圈梁上,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沿砌体墙长度方向分散张拉布置于空腔内部及构造柱内部,圈梁内穿并张拉设置水平无粘结预应力筋,砌体墙的外侧面安装有呈倾斜设置的耗能带,耗能带的交点处固定在砌体墙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有效减小砌体结构的残余变形,提高了震后结构功能的可恢复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砌体墙结构及施工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及施工方法,属于建筑

技术介绍
砌体结构是中、低层建筑的主要结构类型之一,由于其具有低成本、易取材、保温隔热好、施工高效等优点,在广大村镇及多数中小城市中应用广泛。但是砌体结构的抗拉、抗弯和抗剪性能都较低,而且自重大、整体性差、变形能力和承受往复荷载的能力也较差。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发生脆性破坏,在小变形的情况下开裂或压碎,整体抗震性能差,导致建筑整体倒塌或局部倒塌,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在近年我国发生的几次大地震中尤为明显。传统的抗震设计思想并未考虑减小砌体结构的残余变形,提高震后结构功能的可恢复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及施工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包括砌体墙、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地梁、圈梁、水平无粘结预应力筋,所述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沿砌体墙长度方向两侧单排砖纵向布置,端头单排砖横向封堵,中间形成空腔,所述圈梁设置于砌体墙顶面标高位置,所述构造柱设置于砌体墙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的下端固定在地梁,上端锚固在圈梁上,所述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沿砌体墙长度方向分散张拉布置于所述空腔内部及所述构造柱内部,所述圈梁内穿并张拉设置所述水平无粘结预应力筋,所述砌体墙的外侧面安装有呈倾斜设置的耗能带,所述耗能带沿砌体墙长度方向对称布置,同一条耗能带的一端固定在圈梁上,另一端固定在构造柱上,同一方向的耗能带互相平行,耗能带的交点处固定在砌体墙上。更进一步的,所述构造柱上设置有预应力筋孔道,所述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穿过所述预应力筋孔道伸出砌体墙顶面标高以上;所述圈梁搁置在砌体墙顶面标高位置,圈梁内预留孔洞,所述预留孔洞内穿并张拉设置所述水平无粘结预应力筋。更进一步的,所述耗能带采用包括钢带、铝带的低屈服材料。更进一步的,所述耗能带的厚度为2-5mm,宽度为30-60mm,倾斜角度为40-50度,交点处通过铆钉固定在砌体墙上。更进一步的,所述耗能带的间距为300-500mm。更进一步的,所述耗能带外部覆盖有聚丙烯纤维砂浆。一种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在现浇的地梁上安装砌体墙,在砌体墙两端设置构造柱,沿砌体墙长度方向两侧单排砖纵向布置,端头单排砖横向封堵,中间形成空腔,将圈梁安装在砌体墙顶面标高位置,在砌体墙的空腔及构造柱内沿砌体墙长度方向分散布置安装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的下端锚固在地梁上,上端锚固在圈梁上,砌体墙两端的构造柱设置预应力筋孔道,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穿过预应力筋孔道伸出砌体墙顶面标高以上,在圈梁内穿并张拉设置水平无粘结预应力筋,先张拉空腔内的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再张拉构造柱内的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并分别锚固在圈梁上。在砌体墙两侧倾斜安装耗能带,同一条耗能带的一端固定在圈梁上,另一端固定在构造柱上,所述耗能带在砌体墙的同一侧墙上沿砌体竖向中线处对称布置,同一方向的耗能带互相平行,不同方向的耗能带在交点处固定在砌体墙上,产生侧向变形时,一个方向的耗能带产生拉伸变形,另一个方向的耗能带产生压缩变形,进而通过耗能带的变形屈服耗散能量。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采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及施工方法,可有效减小砌体结构的残余变形,提高了震后结构功能的可恢复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端部的结构放大图。图中标记:1、圈梁;2、构造柱;3、水平无粘结预应力筋;4、砌体墙;5、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6、第一耗能带;7、第二耗能带;8、铆钉;9、地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如图1-3所示,包括砌体墙4、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地梁9、圈梁1、水平无粘结预应力筋3。所述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沿砌体墙4长度方向两侧单排砖纵向布置,端头单排砖横向封堵,中间形成空腔,圈梁1设置于砌体墙顶面标高位置,构造柱2设置于砌体墙4长度方向的两端,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的下端固定在地梁9,上端锚固在圈梁1上,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沿砌体墙4长度方向分散张拉布置于空腔内部及构造柱2内部,圈梁1内穿并张拉设置所述水平无粘结预应力筋3,砌体墙4的外侧面安装有呈倾斜设置的耗能带,耗能带可以采用如钢带、铝带的低屈服材料。耗能带沿砌体墙4长度方向对称布置,包括第一耗能带6和第二耗能带7,同一条耗能带的一端固定在圈梁1上,另一端固定在构造柱2上,同一方向的耗能带互相平行,耗能带的交点固定在砌体墙4上,本实施例中,该交点通过铆钉8固定在砌体墙4上,阻止钢带/铝带平面外变形,结构受到水平荷载,产生侧向变形时,一个方向钢带/铝带产生拉伸变形,另一个方向的钢带/铝带产生压缩变形,进而通过钢带/铝带的变形屈服耗散能量。本实施例中,构造柱2上设置有预应力筋孔道,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穿过预应力筋孔道伸出砌体墙顶面标高以上;圈梁1搁置在砌体墙顶面标高位置,圈梁1内预留孔洞,预留孔洞内穿并张拉设置水平无粘结预应力筋3。本实施例中,耗能带的厚度2-5mm,宽度约30-60mm,倾斜角度约为40-50度。互相平行的耗能带间距为300-500mm。所述耗能带安装完毕后,可喷射聚丙烯纤维砂浆,避免钢带/铝带受到外环境的腐蚀。本实施例的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在现浇的地梁9上安装砌体墙4,在砌体墙4两端设置构造柱2,沿砌体墙4长度方向两侧单排砖纵向布置,端头单排砖横向封堵,中间形成空腔,将圈梁1安装在砌体墙4顶面标高位置,在砌体墙4的空腔及构造柱2内沿砌体墙4长度方向分散布置安装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的下端锚固在地梁9上,上端锚固在圈梁1上,砌体墙4两端的构造柱设置预应力筋孔道,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穿过预应力筋孔道伸出砌体墙顶面标高以上,在圈梁1内穿并张拉设置水平无粘结预应力筋3,实现圈梁的整体拼接。先张拉空腔内的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再张拉构造柱2内的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并分别锚固在圈梁1上。在砌体墙两侧倾斜安装耗能带,同一条耗能带的一端固定在圈梁1上,另一端固定在构造柱2上,耗能带在砌体墙4的同一侧墙上沿砌体竖向中线处对称布置,同一方向的耗能带互相平行,不同方向的耗能带在交点处通过铆钉8固定在砌体墙4上,产生侧向变形时,一个方向的耗能带产生拉伸变形,另一个方向的耗能带产生压缩变形,进而通过耗能带的变形屈服耗散能量。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砌体墙(4)、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地梁(9)、圈梁(1)、水平无粘结预应力筋(3),所述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沿砌体墙(4)长度方向两侧单排砖纵向布置,端头单排砖横向封堵,中间形成空腔,所述圈梁(1)设置于砌体墙顶面标高位置,所述构造柱(2)设置于砌体墙(4)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的下端固定在地梁(9),上端锚固在圈梁(1)上,所述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沿砌体墙(4)长度方向分散张拉布置于所述空腔内部及所述构造柱(2)内部,所述圈梁(1)内穿并张拉设置所述水平无粘结预应力筋(3),所述砌体墙(4)的外侧面安装有呈倾斜设置的耗能带,所述耗能带沿砌体墙(4)长度方向对称布置,同一条耗能带的一端固定在圈梁(1)上,另一端固定在构造柱(2)上,同一方向的耗能带互相平行,耗能带的交点处固定在砌体墙(4)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砌体墙(4)、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地梁(9)、圈梁(1)、水平无粘结预应力筋(3),所述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沿砌体墙(4)长度方向两侧单排砖纵向布置,端头单排砖横向封堵,中间形成空腔,所述圈梁(1)设置于砌体墙顶面标高位置,所述构造柱(2)设置于砌体墙(4)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的下端固定在地梁(9),上端锚固在圈梁(1)上,所述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沿砌体墙(4)长度方向分散张拉布置于所述空腔内部及所述构造柱(2)内部,所述圈梁(1)内穿并张拉设置所述水平无粘结预应力筋(3),所述砌体墙(4)的外侧面安装有呈倾斜设置的耗能带,所述耗能带沿砌体墙(4)长度方向对称布置,同一条耗能带的一端固定在圈梁(1)上,另一端固定在构造柱(2)上,同一方向的耗能带互相平行,耗能带的交点处固定在砌体墙(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构造柱(2)上设置有预应力筋孔道,所述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5)穿过所述预应力筋孔道伸出砌体墙顶面标高以上;所述圈梁(1)搁置在砌体墙顶面标高位置,圈梁(1)内预留孔洞,所述预留孔洞内穿并张拉设置所述水平无粘结预应力筋(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带采用包括钢带、铝带的低屈服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自复位组合砌体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带的厚度为2-5mm,宽度为30-60mm,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建凯蔡小宁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