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志科专利>正文

一种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的导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3354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的导板,包括长条形的导板,所述导板的横断面为半圆形,沿着导板的中心轴设有凹槽且导板的一端往凹槽一侧弯曲进而使导板形成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夹角为45°‑85°。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降低了置管的难度,减小了损伤脑组织皮层的可能性和手术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的导板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的导板。
技术介绍
慢性硬膜下血肿常规采取钻孔置管引流术治疗,具体方法是在颅骨上钻孔,钻孔直径通常为10mm-15mm。然后在插入硅胶引流管,配合外部冲洗设备进而冲洗引流出血肿,术后保留硅胶引流管48-72h。上述硅胶引流管存在不足之处:在硅胶引流管插入颅骨的过程中,硅胶引流管不具有转向的功能,另外因颅骨钻孔较小(10mm-15mm),硅胶引流管相对较硬在狭小的钻孔处不易弯曲。因此不能有效的控制硅胶引流管插入端的方向,置管困难,硅胶引流管容易损伤大脑皮层及蛛网膜,甚至置入脑内损伤脑组织,导致出血无法控制,扩大手术,改变手术方式等严重后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的导板,以降低置管的难度,减小损伤脑组织皮层的可能性和手术风险。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的导板,包括长条形的导板,所述导板的横断面为半圆形,沿着导板的中心轴设有凹槽且导板的一端往凹槽一侧弯曲进而使导板形成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夹角为45°-8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在使用时,先将导板沿着颅骨上的孔插入,由于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存在夹角,将第一板体完全插入后第一板体将往颅骨的侧壁弯曲,因此第一板体不会触碰到损伤大脑皮层及蛛网膜。最后再将硅胶引流管沿着导板的凹槽插入,硅胶引流管的插入端也将沿着导板弯曲从而避免了损伤大脑皮层及蛛网膜,大大降低了置管的难度,减小了手术风险。优选地,所述导板的半径为4.5-5mm。优选地,所述导板的厚度为1.5-2.5mm。由于硅胶引流管的直径为1.5mm左右,因此,本设备中凹槽半直的径范围为2-3.5mm,便于硅胶引流管顺利通过,置管更加容易。优选地,所述导板的长度为80-100mm。优选地,所述第一板体的长度为15-25mm。第一板体的长度适中,既可以引导硅胶引流管转向,又保证了不与大脑皮层及蛛网膜接触。而第二板体的长度设置在55-85mm之间,不会太长或者太短,方便手持。优选地,所述凹槽的横断面为半圆形。半圆形的凹槽更有利于硅胶引流管顺利通过。优选地,所述导板的材料为304医用级不锈钢。优选地,所述第二板体设有手柄。优选地,所述手柄的形状为片状。优选地,所述手柄设有两个,两个手柄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板体的外侧壁且两个手柄相对。由于导管的半径较小,整体呈细长的管状,两个手柄方便使用者拿捏,控制插入深度和方向,进一步减小了手术风险。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的剖视图;图3为图1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施例中夹角为85°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第二板体设置手柄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B-B的剖视图;图7为导板置入颅骨后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导板置入颅骨后的另一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凹槽1、第一板体2、第二板体3、手柄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的导板,包括长条形的导板。所述导板的横断面为半圆形且沿着导板的中心轴设有凹槽1,所述凹槽1的横断面也为半圆形。半圆形的凹槽1更有利于硅胶引流管顺利通过。由于颅骨上钻孔的直径通常为10mm-15mm,硅胶引流管的直径为1.5mm左右。因此,本实施例对导板的具体尺寸进行限定,以获得最佳的使用效果,具体尺寸如下:整个导板的长度为80-100mm,导板的半径为4.5-5mm,导板的厚度为1.5-2.5mm。由此可以得知本设备中凹槽1半直的径范围为2-3.5mm,便于硅胶引流管顺利通过,置管更加容易。此外,本设备为医用设备,因此卫生级必须满足医用器械的行业标准。导板的材料优选为304医用级不锈钢,医用级的不锈钢所含的有害元素的含量低于国家标准的范围。本设备具有导向的作用,因此导板的一端往凹槽1一侧弯曲进而使导板形成第一板体2和第二板体3,而第一板体2的长度为15-25mm。第一板体2的长度适中,既可以引导硅胶引流管转向,又保证了不与大脑皮层及蛛网膜接触。而第二板体3的长度设置在55-85mm之间,不会太长或者太短,方便手持。如图7和图8所示,本设备的具体使用方法:先将导板沿着颅骨上的孔插入,由于第一板体2和第二板体3之间存在夹角,将第一板体2完全插入后第一板体2将往颅骨的侧壁弯曲,因此第一板体2不会触碰到损伤大脑皮层及蛛网膜,最后再将硅胶引流管沿着导板的凹槽1插入。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2和第二板体3的夹角为45°-85°,本设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设置相应的夹角,也可以制造出夹角不同的多个导板。由于夹角越小,在引导硅胶引流管转向时越困难,因此在使用时,对于小夹角的导板可以采用如下使用方法:先将硅胶引流管固定在凹槽1中,然后再缓慢将导管和硅胶引流管一起插入。该方法也能达到相同的作用,避免损伤大脑皮层及蛛网膜,大大降低了置管的难度,减小了手术风险。如图5和图6所示,由于导管的半径较小,整体呈细长的管状,为了方便使用者操作,本实施例中第二板体3设有手柄4。所述手柄4的形状为片状,而且手柄4设有两个,两个手柄4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板体3的外侧壁且两个手柄4相对。两个手柄4方便使用者拿捏,控制插入深度和方向,进一步减小了手术风险。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的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条形的导板,所述导板的横断面为半圆形,沿着导板的中心轴设有凹槽且导板的一端往凹槽一侧弯曲进而使导板形成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夹角为45°-8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的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条形的导板,所述导板的横断面为半圆形,沿着导板的中心轴设有凹槽且导板的一端往凹槽一侧弯曲进而使导板形成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夹角为45°-8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的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的半径为4.5-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的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的厚度为1.5-2.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的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的长度为80-10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的导板,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科
申请(专利权)人:陈志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