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双层屏障的动态滞尘方法及滞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02369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双层屏障的动态滞尘方法及滞尘装置,所述动态滞尘方法通过采集双层屏障阻滞后的颗粒物浓度,判断双层屏障是否处于有效滞尘状态,并进一步控制双层屏障处于最优间距位置,以使双层屏障对颗粒物的阻滞率达到最高,当双层屏障咋预设时间内无法实现对颗粒物的有效阻滞时,还将触发异常信息处理过程,必要时还将启动报警程序;所述滞尘装置包括颗粒物采集模块、双层滞尘屏障模块、信息处理模块、间距调节模块和基座模块。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滞尘方法及滞尘装置,通过实时采集双层屏障阻滞后的颗粒物浓度,进而动态调节滞尘屏障间距,以达到最佳的滞尘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双层屏障的动态滞尘方法及滞尘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大气环保防护中,采用屏障实现防风抑尘的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双层屏障的动态滞尘方法及滞尘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化水平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环境污染问题也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大气污染问题以其危害性大,污染范围广,易于扩散,涉及行业广泛等因素成为当下研究热点。目前已有的防风抑尘装置,主要是通过优化滞尘屏障高度、长度、宽度、开口大小和几何形状、孔隙度分布等来提高其防风滞尘效率。实验表明:间距合适的双层滞尘屏障除尘效率相较于同种单层滞尘屏障最高可以提升70%左右。因此在需要除尘率高的应用场景中,往往通过构建双层滞尘屏障来提高防风滞尘效率,现有的双层滞尘屏障均采用相对位置固定的两个滞尘屏障,但是,根据当前实测数据可知,防风抑尘屏障的颗粒物阻滞效率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由于实际应用环境的复杂性,固定的多层滞尘屏障由于间距不可调整,在实际应用时滞尘效率达不到最佳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双层屏障的动态滞尘方法及滞尘装置,实现对滞尘屏障间距的动态调节,以达到最佳的滞尘效果,结合说明书附图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双层屏障的动态滞尘方法,所述滞尘方法具体过程如下:S1:采集双层滞尘屏障阻滞后的阻滞颗粒物浓度,并判断其是否超出预设的阻滞颗粒物浓度最高限定值,若超过,则进入步骤二;若不超过,则双层滞尘屏障保持当前相对位置,并循环本步骤一;S2:分析并获取当前环境下双层滞尘屏障之间的最优间距,以使双层滞尘屏障对颗粒物的阻滞率最大;S3:控制双层滞尘屏障之间间距达到最优间距;S4:再次采集处于最优间距位置的双层滞尘屏障阻滞后的阻滞颗粒物浓度,并再次判断其是否超出阻滞颗粒物浓度最高限定值,若不超过,则双层滞尘屏障保持当前相对位置,并返回步骤一;若超过,则触发异常信息处理过程。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最优间距的获取过程如下:S201:控制双层滞尘屏在单位时间内相对运动相同的距离,直至双层滞尘屏从间距为零运动至最大间距距离,并实时采集对应间距位置的双层滞尘屏障阻滞前的阻滞颗粒物浓度Cfn和双层滞尘屏障阻滞后的阻滞颗粒物浓度Crn;S202:计算不同间距位置下双层滞尘屏障的阻滞率Pn:Pn=(Cfn-Crn)/CfnS203:在计算得到的一组不同间距位置下双层滞尘屏障的阻滞率Pn中,选取最大阻滞率Pmax,所述最大阻滞率Pmax所对应的双层滞尘屏障之间的间距即为最优间距。进一步地,所述触发异常信息处理过程如下:S401:在预设的屏障间距重调时间内,持续采集处于最优间距位置的双层滞尘屏障阻滞后的阻滞颗粒物浓度,并判断其是否超出阻滞颗粒物浓度最高限定值,若降至阻滞颗粒物浓度最高限定值以下,则进入步骤S402;若仍超出阻滞颗粒物浓度最高限定值,则进入步骤S403;S402:记录触发异常信息处理过程的起始时间点,即异常起始的时间点,以及双层滞尘屏障阻滞后的阻滞颗粒物浓度首次降至阻滞颗粒物浓度最高限定值以下的时间点,即恢复正常的时间点,并实时采集异常起始的时间点到恢复正常的时间点之间的这一时间段内,双层滞尘屏障阻滞前的阻滞颗粒物浓度和双层滞尘屏障阻滞后的阻滞颗粒物浓度,生成异常报告并存储;S403:返回执行步骤S2,并记录触发异常信息处理过程的起始时间点,即异常起始的时间点,以及返回执行步骤S2的时间点,即异常结束的时间点,并实时采集异常起始的时间点异常结束的时间点之间的这一时间段内,双层滞尘屏障阻滞前的阻滞颗粒物浓度和双层滞尘屏障阻滞后的阻滞颗粒物浓度,生成异常报告并存储,与此同时,启动报警程序。一种实现所述基于双层屏障的动态滞尘方法的滞尘装置,所述动态滞尘装置包括颗粒物采集模块1、双层滞尘屏障模块2、信息处理模块3、间距调节模块4和基座模块5;所述间距调节模块4由两组平行设置的直线步进电机组成;所述基座模块5由安装在电机导轨42两端的连接块51和连接位于同一端的两个连接块51的连接梁52组成;所述双层滞尘屏障模块2的前滞尘屏障21固定在电机导轨42前端的连接块51上,后滞尘屏障22固定在电机导轨42上的电机滑块41上;所述颗粒物采集模块1由安装在双层滞尘屏障模块2前侧的前颗粒物浓度传感器11和安装在双层滞尘屏障模块2后侧的后颗粒物浓度传感器12组成;所述信息处理模块3由单片机31、存储器32和报警器33组成;所述单片机31用于接收前颗粒物浓度传感器11和后颗粒物浓度传感器12采集的浓度信号,一方面控制间距调节模块4中的直线步进电机运动,通过电机滑块41带动后滞尘屏障22运动,进而调整前滞尘屏障21与后滞尘屏障22的间距,另一方面生成异常报告并发送至存储器32进行存储,并控制报警器33进行报警提示。进一步地,所述前滞尘屏障21插装在连接块51上,并通过螺钉进行固定;所述后滞尘屏障22插装在电机滑块41上,并通过螺钉进行固定。进一步地,所述前颗粒物浓度传感器11在水平方向上距前滞尘屏障21前屏障表面的垂直距离为前滞尘屏障21高度的十分之一,前颗粒物浓度传感器11在竖直方向上距前滞尘屏障21底部边沿所在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为前滞尘屏障21高度的四分之三;所述后颗粒物浓度传感器12在水平方向上距后滞尘屏障22后屏障表面的垂直距离为后滞尘屏障22高度的十分之一,后颗粒物浓度传感器12在竖直方向上距后滞尘屏障22底部边沿所在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为后滞尘屏障22高度的四分之三。进一步地,所述单片机31、存储器32以及报警器33所组成的信息处理模块3设置安装在电机导轨42后端连接梁52上的防尘箱53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所述基于双层屏障的动态滞尘方法通过调节前后两屏障之间的距离,使双屏障对颗粒物的阻滞率达到当前环境状态下的最优,并根据环境内颗粒物浓度的变化实时调整双屏障之间的距离,使滞尘效率相较于同种单层滞尘屏障提升40%-80%。2、本专利技术所述基于双层屏障的动态滞尘方法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环境内颗粒物采集的间隔时间,以适应多变的应用条件,使得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获得更优化的降尘效果。3、本专利技术所述基于双层屏障的动态滞尘方法可根据实际需求,针对所采集到的多种粒径的颗粒物中的一种,调整滞尘策略,以使对其中某一种粒径的拦截率最大化,也可综合控制多种粒径颗粒物的拦截率。4、本专利技术所述基于双层屏障的动态滞尘方法可记录滞尘屏障无法产生期望效果的时段及其环境条件,并产生报警信号,提醒使用人员更换滞尘效率更高的屏障,或对无法达到预期滞尘效果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5、本专利技术所述基于双层屏障的动态滞尘装置通过直线步进电机实现对前后滞尘屏障间距的动态调整,滞尘屏障相对运动平稳,调整位置快速准确。6、本专利技术所述基于双层屏障的动态滞尘装置通过安装在前后滞尘屏障外侧的颗粒物浓度传感器分别检测滞尘前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双层屏障的动态滞尘方法,其特征在于:/n所述滞尘方法具体过程如下:/nS1:采集双层滞尘屏障阻滞后的阻滞颗粒物浓度,并判断其是否超出预设的阻滞颗粒物浓度最高限定值,若超过,则进入步骤二;若不超过,则双层滞尘屏障保持当前相对位置,并循环本步骤一;/nS2:分析并获取当前环境下双层滞尘屏障之间的最优间距,以使双层滞尘屏障对颗粒物的阻滞率最大;/nS3:控制双层滞尘屏障之间间距达到最优间距;/nS4:再次采集处于最优间距位置的双层滞尘屏障阻滞后的阻滞颗粒物浓度,并再次判断其是否超出阻滞颗粒物浓度最高限定值,若不超过,则双层滞尘屏障保持当前相对位置,并返回步骤一;若超过,则触发异常信息处理过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双层屏障的动态滞尘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滞尘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S1:采集双层滞尘屏障阻滞后的阻滞颗粒物浓度,并判断其是否超出预设的阻滞颗粒物浓度最高限定值,若超过,则进入步骤二;若不超过,则双层滞尘屏障保持当前相对位置,并循环本步骤一;
S2:分析并获取当前环境下双层滞尘屏障之间的最优间距,以使双层滞尘屏障对颗粒物的阻滞率最大;
S3:控制双层滞尘屏障之间间距达到最优间距;
S4:再次采集处于最优间距位置的双层滞尘屏障阻滞后的阻滞颗粒物浓度,并再次判断其是否超出阻滞颗粒物浓度最高限定值,若不超过,则双层滞尘屏障保持当前相对位置,并返回步骤一;若超过,则触发异常信息处理过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双层屏障的动态滞尘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2中,最优间距的获取过程如下:
S201:控制双层滞尘屏在单位时间内相对运动相同的距离,直至双层滞尘屏从间距为零运动至最大间距距离,并实时采集对应间距位置的双层滞尘屏障阻滞前的阻滞颗粒物浓度Cfn和双层滞尘屏障阻滞后的阻滞颗粒物浓度Crn;
S202:计算不同间距位置下双层滞尘屏障的阻滞率Pn:
Pn=(Cfn-Crn)/Cfn
S203:在计算得到的一组不同间距位置下双层滞尘屏障的阻滞率Pn中,选取最大阻滞率Pmax,所述最大阻滞率Pmax所对应的双层滞尘屏障之间的间距即为最优间距。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基于双层屏障的动态滞尘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发异常信息处理过程如下:
S401:在预设的屏障间距重调时间内,持续采集处于最优间距位置的双层滞尘屏障阻滞后的阻滞颗粒物浓度,并判断其是否超出阻滞颗粒物浓度最高限定值,若降至阻滞颗粒物浓度最高限定值以下,则进入步骤S402;若仍超出阻滞颗粒物浓度最高限定值,则进入步骤S403;
S402:记录触发异常信息处理过程的起始时间点,即异常起始的时间点,以及双层滞尘屏障阻滞后的阻滞颗粒物浓度首次降至阻滞颗粒物浓度最高限定值以下的时间点,即恢复正常的时间点,并实时采集异常起始的时间点到恢复正常的时间点之间的这一时间段内,双层滞尘屏障阻滞前的阻滞颗粒物浓度和双层滞尘屏障阻滞后的阻滞颗粒物浓度,生成异常报告并存储;
S403:返回执行步骤S2,并记录触发异常信息处理过程的起始时间点,即异常起始的时间点,以及返回执行步骤S2的时间点,即异常结束的时间点,并实时采集异常起始的时间点异常结束的时间点之间的这一时间段内,双层滞尘屏障阻滞前的阻滞颗粒物浓度和双层滞尘屏障阻滞后的阻滞颗粒物浓度,生成异常报告并存储,与此同时,启动报警程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丽张艺献李进赵冬森李昂李默马云海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