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滑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2308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滑鞋底,包括固定连接的大底和中底,以鞋底对应足部脚掌前部的位置为鞋底的前部,以鞋底对应足部脚后跟的位置为鞋底的后部,所述大底包括背向所述中底的基面,所述基面向下间隔凸设有多个前凸凸件和多个后凸凸件,所述前凸凸件包括前倾面,所述前倾面的前端轮廓线距离所述基面最远,所述前倾面的后端轮廓线距离所述基面最近,所述后凸凸件包括后倾面,所述后倾面的前端轮廓线距离所述基面最近,所述后倾面的后端轮廓线距离所述基面最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防滑鞋底,设置前凸凸件和后凸凸件使得鞋底与地面的接触面不易打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滑鞋底
本技术涉及鞋材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滑鞋底。
技术介绍
户外运动,是一组在自然环境举行的带有探险或体验探险的运动项目群。经常参加户外运动可以增进培养人际关系,锻炼身体,陶冶自己的情操,释放学习工作中的压力。因此户外运动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户外运动鞋是户外运动不可缺少的装备,户外运动鞋需具有减震、防滑、防水、耐用和透气的性能,鞋底是鞋与地面接触部分,鞋底的防滑性能很大程度上影响鞋所具备的防滑性能。为了改善鞋底的防滑性能,市面上有的鞋底通过改善鞋底材料,例如选用摩擦系数更加优异的材料赋予鞋底更加优异的防滑性能,通过改善鞋底材料的方式,一方面需要增加较大的成本,同时减震效果也难以令人满意。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对鞋底的结构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滑鞋底,能够阻碍鞋底向前和向后滑动。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滑鞋底,包括固定连接的大底和中底,以鞋底对应足部脚掌前部的位置为鞋底的前部,以鞋底对应足部脚后跟的位置为鞋底的后部,所述大底包括背向所述中底的基面,所述基面向下间隔凸设有多个前凸凸件和多个后凸凸件,所述前凸凸件包括前倾面和第一挡墙,所述前倾面的前端轮廓线距离所述基面最远,所述第一挡墙设于所述前倾面的前端轮廓线与所述基面间,所述前倾面的后端轮廓线距离所述基面最近,所述后凸凸件包括后倾面和第二挡墙,所述后倾面的前端轮廓线距离所述基面最近,所述后倾面的后端轮廓线距离所述基面最远,所述第二挡墙设于所述后倾面的后端轮廓线与所述基面间。进一步地,所述前倾面从所述前倾面的前端轮廓线至所述前倾面的后端轮廓线逐渐靠近所述基面,所述后倾面从所述后倾面的前端轮廓线至所述后倾面的后端轮廓线逐渐远离所述基面。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前凸凸件呈前后间隔布置形成前凸组件,多个所述后凸凸件呈前后间隔布置形成后凸组件,所述大底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布设有所述前凸组件和所述后凸组件。进一步地,所述大底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设有所述前凸组件和所述后凸组件。进一步地,所述基面的前部的两侧分别布置有一个所述后凸组件,所述基面的前部的中间布置有一个所述前凸组件;所述基面的后部的两侧分别布置有一个所述前凸组件,所述基面的后部的中间布置有一个所述后凸组件。进一步地,所述基面的前部的两侧分别布置有一个所述前凸组件,所述基面的前部的中间布置有一个所述后凸组件;所述基面的后部的两侧分别布置有一个所述后凸组件,所述基面的后部的中间布置有一个所述前凸组件。进一步地,所述大底的周沿轮廓对应所述中底的周沿轮廓处分别向上延伸有前凸缘和后凸缘,所述前凸缘贴合所述中底的前部的周沿轮廓,所述后凸缘贴合所述中底的后部的周沿轮廓,且所述前凸缘和所述后凸缘的顶端均高于所述中底的顶端。进一步地,所述后凸缘的对应足部脚后跟外侧处开设有变形槽。进一步地,所述大底对应足部的脚后跟处设有防护缘,所述大底对应足部的脚后跟处向后延伸形成后凸部,所述大底对应足部的脚后跟处分别向左和右方向延伸形成左凸部和右凸部,所述左凸部和所述右凸部分别与所述后凸部的两端连结形成所述防护缘。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均垂直于所述基面。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防滑鞋底,设置前凸凸件和后凸凸件使得鞋底与地面的接触面不易打滑,本技术一种防滑鞋底使用时各个前倾面的前端轮廓线所在的平面和各个后倾面的后端轮廓线所在的平面成为鞋底与地面的接触面。使用本防滑鞋底时,当个别前倾面的前端轮廓线和/或个别后倾面的后端轮廓线产生打滑时,其余前倾面的前端轮廓线和其余后倾面的后端轮廓线能与地面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力,阻碍鞋底在地面滑行。本技术一种防滑鞋底够将压力集中在前倾面的前端轮廓线和后倾面的后端轮廓线上,进而增大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并且在使用本技术一种防滑鞋底制成的鞋行走时,前倾面的前端轮廓线对地面有向后的压力,使得地面对鞋底产生向前的推力,该向前的推力能够阻碍鞋底向后打滑;后倾面的后端轮廓线对地面有前后的压力,使得地面对鞋底产生向后的推力,该后前的推力能够阻碍鞋底向后打滑。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A-A方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B-B方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C-C方向剖面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大底1前凸缘11后凸缘12变形槽121防护缘13中底2基面3前凸凸件31前倾面311第一挡墙312第一侧墙313后凸凸件32后倾面321第二挡墙322和第二侧墙323前凸组件33后凸组件34宽度方向W长度方向D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本技术一种防滑鞋底,如图1至5所示,为了方便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构思,本说明书以鞋底正常放置在地面时来描述鞋底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以鞋底对应脚背外侧的方向为外侧,以鞋底对应脚背内侧的方向为内侧,鞋底的内外方向即为鞋底的左右方向。包括固定连接的大底1和中底2,大底1包括背向中底2的基面3,基面3向下间隔凸设有多个前凸凸件31和多个后凸凸件32,前凸凸件31包括前倾面311和第一挡墙312及第一侧墙313,前倾面311的前端轮廓线距离基面3最远,第一挡墙312设于前倾面311的前端轮廓线与基面3间,前倾面311的后端轮廓线距离基面3最近,第一侧墙313设于前倾面311的左右轮廓线与基面3间。后凸凸件32包括后倾面321和第二挡墙322及第一侧墙323,后倾面321的前端轮廓线距离基面3最近,后倾面321的后端轮廓线距离基面3最远,第二挡墙322设于后倾面321的后端轮廓线与基面3间,第二侧墙323设于后倾面321的左右轮廓线与基面3间。本技术一种防滑鞋底,设置前凸凸件31和后凸凸件32使得鞋底与地面的接触面不易打滑。本技术一种防滑鞋底使用时各个前倾面311的前端轮廓线所在的平面和各个后倾面321的后端轮廓线所在的平面成为鞋底与地面的接触面。使用本防滑鞋底时,当个别前倾面311的前端轮廓线和/或个别后倾面321的后端轮廓线产生打滑时,其余前倾面311的前端轮廓线和其余后倾面321的后端轮廓线能与地面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力,阻碍鞋底在地面滑动。本技术一种防滑鞋底的前倾面311能够将压力集中在前倾面311的前端轮廓线和后倾面321的后端轮廓线上,缩小鞋底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使得鞋底的受力面减小,从而使大底更容易嵌入到松软的地面,进而增大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并且在使用本技术一种防滑鞋底制成的鞋行走时,前倾面311的前端轮廓线对地面有向前的压力,使得地面对鞋底产生向后的推力,该向后的推力能够阻碍鞋底向前滑动;后倾面321的后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滑鞋底,包括固定连接的大底和中底,其特征在于:以鞋底对应足部脚掌前部的位置为鞋底的前部,以鞋底对应足部脚后跟的位置为鞋底的后部,所述大底包括背向所述中底的基面,所述基面向下间隔凸设有多个前凸凸件和多个后凸凸件,所述前凸凸件包括前倾面和第一挡墙,所述前倾面的前端轮廓线距离所述基面最远,所述第一挡墙设于所述前倾面的前端轮廓线与所述基面间,所述前倾面的后端轮廓线距离所述基面最近,所述后凸凸件包括后倾面和第二挡墙,所述后倾面的前端轮廓线距离所述基面最近,所述后倾面的后端轮廓线距离所述基面最远,所述第二挡墙设于所述后倾面的后端轮廓线与所述基面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滑鞋底,包括固定连接的大底和中底,其特征在于:以鞋底对应足部脚掌前部的位置为鞋底的前部,以鞋底对应足部脚后跟的位置为鞋底的后部,所述大底包括背向所述中底的基面,所述基面向下间隔凸设有多个前凸凸件和多个后凸凸件,所述前凸凸件包括前倾面和第一挡墙,所述前倾面的前端轮廓线距离所述基面最远,所述第一挡墙设于所述前倾面的前端轮廓线与所述基面间,所述前倾面的后端轮廓线距离所述基面最近,所述后凸凸件包括后倾面和第二挡墙,所述后倾面的前端轮廓线距离所述基面最近,所述后倾面的后端轮廓线距离所述基面最远,所述第二挡墙设于所述后倾面的后端轮廓线与所述基面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滑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倾面从所述前倾面的前端轮廓线至所述前倾面的后端轮廓线逐渐靠近所述基面,所述后倾面从所述后倾面的前端轮廓线至所述后倾面的后端轮廓线逐渐远离所述基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滑鞋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前凸凸件呈前后间隔布置形成前凸组件,多个所述后凸凸件呈前后间隔布置形成后凸组件,所述大底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布设有所述前凸组件和所述后凸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滑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底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设有所述前凸组件和所述后凸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滑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面的前部的两侧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剑雄邓安明张德文
申请(专利权)人:特步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