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软防扭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2307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柔软防扭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对应人体脚掌前部的位置设为前掌部,对应人体足弓的位置设为足弓部,对应人体脚后跟的位置设为后跟部,以鞋底本体对应人体脚背内侧的一侧为内侧,对应脚背外侧的一侧为外侧,鞋底本体包括内底和环设在内底外的外底,内底的上表面和外底的上表面过渡衔接并共同形成鞋底本体的上表面,所述外底的下表面形成S形通槽,所述内底对应所述通槽形成伸入通槽中的S形抗扭筋条,所述内底的硬度小于所述外底的硬度。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后,采用S形抗扭筋条,具有适度的抗扭转功能,具有提升鞋底着地的稳定性,同时内底的硬度小于外底的硬度,更加柔软,能够提高穿着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柔软防扭鞋底
本技术涉及一种柔软防扭鞋底,属鞋材领域。
技术介绍
在行走或者跑步过程中,脚掌前部着地时,后脚跟的重心变化,因此会产生一股旋转力,如果鞋底的前掌部与后跟部的力传导的不够稳定,则鞋底可能扭曲变形,甚至造成脚踝扭伤等。如在授权公告号CN204812347U,名称为“一种具有X形防扭曲结构的鞋底”的中国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具有抗扭转效果的鞋底,包括上底及下底;所述下底中腰位置设有X形防扭曲结构,X形防扭曲结构包括回弹复位层及硬质防扭曲层。该构思虽然能够实现防扭,然而其需加工特定结构的防扭曲结构,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加工的复杂性,且该鞋底对舒适性关注较少。鉴于此,本案专利技术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舒适、具有防扭效果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一种柔软防扭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对应人体脚掌前部的位置设为前掌部,对应人体足弓的位置设为足弓部,对应人体脚后跟的位置设为后跟部,以鞋底本体对应人体脚背内侧的一侧为内侧,对应脚背外侧的一侧为外侧,鞋底本体包括内底和环设在内底外的外底,内底的上表面和外底的上表面过渡衔接并共同形成鞋底的上表面,所述外底的下表面形成S形通槽,所述内底对应所述通槽形成伸入通槽中的S形抗扭筋条,抗扭筋条依次包括第一延伸部、第一连接部、衔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位于前掌部的外侧和足弓部的外侧,第一连接部位于前掌部,衔接部从前掌部的内侧延伸至后跟部的外侧,第二连接部位于后跟部的后端,第二延伸部位于后跟部的内侧,第一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延伸部和衔接部的前端连接,第二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延伸部和衔接部的后端连接,所述内底的硬度小于所述外底的硬度。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内底的邵氏硬度为45至50,所述外底的邵氏硬度为50-5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内底与所述外底通过发泡方式。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外底具有上表面、下表面以及衔接上表面与下表面的侧墙,所述侧墙于所述后跟部的内侧和/或外侧设置有缓震槽,缓震槽延伸至所述内底。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后跟部于所述缓震槽的周沿设有加强筋条。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后,采用S形抗扭筋条,具有适度的抗扭转功能,能够增加从鞋底本体的外侧向内侧扭转的难度,具有提升鞋底着地的稳定性,同时内底的硬度小于外底的硬度,更加柔软,能够提高穿着的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中:鞋底本体100前掌部101足弓部102后跟部103内侧104外侧105外底10通槽11缓震槽12侧墙13加强筋条14内底20第一延伸部21第一连接部22衔接部23第二连接部24第二延伸部25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参照图1和图2,一种柔软防扭鞋底,包括鞋底本体100,鞋底本体100对应人体脚掌前部的位置设为前掌部101,对应人体足弓的位置设为足弓部102,对应人体脚后跟的位置设为后跟部103,以鞋底本体100对应人体脚背内侧的一侧为内侧104,对应脚背外侧的一侧为外侧105,鞋底本体100包括内底20和环设在内底20外的外底10,外底10形成在整个鞋底本体100的外围,起到维持鞋底形状的作用。内底20的上表面和外底10的上表面过渡衔接并共同形成鞋底本体100的上表面,所述外底10的下表面形成S形通槽11,所述内底20对应所述通槽11形成伸入通槽11中的S形抗扭筋条,S形抗扭筋条的下表面略高于外底10的下表面。本技术中抗扭筋条依次包括第一延伸部21、第一连接部22、衔接部23、第二连接部24以及第二延伸部25,第一延伸部21、第一连接部22、衔接部23、第二连接部24以及第二延伸部25一体成型,第一延伸部21位于前掌部101的外侧和足弓部102的外侧(具体是位于前掌部101的后端与足弓部102的前端位置),第一连接部22位于前掌部101的前端,衔接部23从前掌部101的内侧延伸至后跟部103的外侧,第二连接部24位于后跟部103的后端,第二延伸部25位于后跟部103的内侧,第一连接部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延伸部21和衔接部23的前端连接,第二连接部24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延伸部25和衔接部23的后端连接,所述内底20的硬度小于所述外底10的硬度。本技术中,内底20与外底10可以采用采用相同的材质,例如采用鞋材领域中常见的EVA材料,如采用不同的硬度的EVA材料;内底20和外底10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内底20的邵氏硬度为45至50,所述外底10的邵氏硬度为50-5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内底20与所述外底10通过发泡方式,使得内底20与外底10形成稳定的整体。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外底10具有上表面、下表面以及衔接上表面与下表面的侧墙13,所述侧墙13于所述后跟部103的内侧104和/或外侧105设置有缓震槽12,缓震槽12延伸至所述内底20,也即本技术可以根据支撑性能的需求,在外底10的内侧104或者外侧105设置缓震槽12,或者在内侧104与外侧105均设置缓震槽12,缓震槽12贯穿至内底20,缓震槽12作为外底10受压形变的空间,能够对外底10的形变起到形变缓冲作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后跟部103于所述缓震槽12的周沿设有加强筋条14,加强筋条14可以对缓震槽12进行保护,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鞋底本体100局部的支撑性能。本技术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技术的专利范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柔软防扭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对应人体脚掌前部的位置设为前掌部,对应人体足弓的位置设为足弓部,对应人体脚后跟的位置设为后跟部,以鞋底本体对应人体脚背内侧的一侧为内侧,对应脚背外侧的一侧为外侧,鞋底本体包括内底和环设在内底外的外底,内底的上表面和外底的上表面过渡衔接并共同形成鞋底本体的上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底的下表面形成S形通槽,所述内底对应所述通槽形成伸入通槽中的S形抗扭筋条,抗扭筋条依次包括第一延伸部、第一连接部、衔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位于前掌部的外侧和足弓部的外侧,第一连接部位于前掌部,衔接部从前掌部的内侧延伸至后跟部的外侧,第二连接部位于后跟部的后端,第二延伸部位于后跟部的内侧,第一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延伸部和衔接部的前端连接,第二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延伸部和衔接部的后端连接,所述内底的硬度小于所述外底的硬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软防扭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对应人体脚掌前部的位置设为前掌部,对应人体足弓的位置设为足弓部,对应人体脚后跟的位置设为后跟部,以鞋底本体对应人体脚背内侧的一侧为内侧,对应脚背外侧的一侧为外侧,鞋底本体包括内底和环设在内底外的外底,内底的上表面和外底的上表面过渡衔接并共同形成鞋底本体的上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底的下表面形成S形通槽,所述内底对应所述通槽形成伸入通槽中的S形抗扭筋条,抗扭筋条依次包括第一延伸部、第一连接部、衔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位于前掌部的外侧和足弓部的外侧,第一连接部位于前掌部,衔接部从前掌部的内侧延伸至后跟部的外侧,第二连接部位于后跟部的后端,第二延伸部位于后跟部的内侧,第一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延伸部和衔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科源张德文邓安明
申请(专利权)人:特步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