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跨拟建隧道地下综合管廊预保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0964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2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上跨拟建隧道地下综合管廊预保护结构,包括地下综合管廊、钻孔咬合桩围护结构、高压旋喷柱,所述地下综合管廊下方设置地梁,所述地梁与地下综合管廊底板统一浇筑,所述高压旋喷柱设置在地梁下,所述高压旋喷柱与地下综合管廊底板之间的地梁空隙内铺设碎石垫层,所述钻孔咬合桩围护结构与地下综合管廊相连,所述钻孔咬合桩围护结构与地下综合管廊侧板之间设置强连接,所述钻孔咬合桩围护结构顶部通过地梁相互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管廊地基采用旋喷桩满堂加固,可提高地基承载力并减小不均匀变形,管廊主体结构与围护桩结构连接,可进一步利用围护桩控制管廊变形。

A pre protection structure for underground utility tunnel crossing the proposed tu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上跨拟建隧道地下综合管廊预保护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地下综合管廊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上跨拟建隧道地下综合管廊预保护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土地的稀缺性变得越来越明显,这也导致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变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地下管廊、盾构隧道工程先后开挖,上下交叉及小净距地下管廊、隧道等近接工程大量涌现。地下管廊、盾构隧道的开挖环境本身就比较复杂,在施工过程中易受地质条件的影响,面临土体扰动过大等诸多问题。而在已有的隧道、管廊附近进行近接开挖施工,则会再一次引起既有隧道、管廊周围土体和支护结构的应力重分布,对交叉段附近岩土和支护结构受力有很大的影响,巨大的风险性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因此,应当事先做好规划,并对先完工结构在设计和施工时就进行预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了一种减小和控制未来隧道施工对上部地下综合管廊的影响的上跨拟建隧道地下综合管廊预保护结构。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上跨拟建隧道地下综合管廊预保护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上跨拟建隧道地下综合管廊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预保护结构包括地下综合管廊(3)、钻孔咬合桩围护结构(1)、高压旋喷柱(4),所述地下综合管廊(3)下方设置地梁(16),所述地梁(16)与地下综合管廊(3)底板统一浇筑,所述高压旋喷柱(4)设置在地梁(16)下,所述高压旋喷柱(4)与地下综合管廊(3)底板之间的地梁(16)空隙内铺设碎石垫层(17),所述钻孔咬合桩围护结构(1)与地下综合管廊(3)相连,所述钻孔咬合桩围护结构(1)与地下综合管廊(3)侧板之间设置强连接(8),所述钻孔咬合桩围护结构(1)顶部通过地梁(16)相互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跨拟建隧道地下综合管廊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预保护结构包括地下综合管廊(3)、钻孔咬合桩围护结构(1)、高压旋喷柱(4),所述地下综合管廊(3)下方设置地梁(16),所述地梁(16)与地下综合管廊(3)底板统一浇筑,所述高压旋喷柱(4)设置在地梁(16)下,所述高压旋喷柱(4)与地下综合管廊(3)底板之间的地梁(16)空隙内铺设碎石垫层(17),所述钻孔咬合桩围护结构(1)与地下综合管廊(3)相连,所述钻孔咬合桩围护结构(1)与地下综合管廊(3)侧板之间设置强连接(8),所述钻孔咬合桩围护结构(1)顶部通过地梁(16)相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跨拟建隧道地下综合管廊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综合管廊(3)上下左右四个位置布置有纵向分布式光纤(10),且沿地下综合管廊(3)内壁间隔布置一圈环向分布式光纤(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跨拟建隧道地下综合管廊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孔咬合桩围护结构(1)桩型为钻孔灌注桩,中间拟建隧道(2)将钻孔咬合桩围护结构(1)分成上、中、下三部分,钻孔咬合桩围护结构(1)采用钢筋制成,其上半部分及下半部分采用普通钢筋(6),中间拟建隧道(2)位置处采用玻璃纤维筋(7),玻璃纤维筋(7)与普通钢筋(6)之间采用U型卡(1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跨拟建隧道地下综合管廊预保护结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江胡宇龙罗云林统陈学植李岑朝许明秀姚泽南易勤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