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辊压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0732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8:07
本申请提供一种辊压机构,所述辊压机构包括:第一轧辊,所述第一轧辊包括:圆台;圆柱,所述圆柱的端部与所述圆台的底面连接;安装端,与所述圆台顶面连接,其中,所述圆台、所述圆柱与所述安装端同轴布置,所述圆台的底面直径与所述圆柱的直径相同;第二轧辊,同所述第一轧辊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本申请采用第一轧辊和第二轧辊挤压的方式进行极片辊压,第一轧辊和第二轧辊结构相同,均采用两端端部直径小于中间直径的结构,可弥补辊压时第一轧辊、第二轧辊的挠度变形,减小辊压时极片两边部厚度减小数值;同时,搭配弯辊杠的弯辊力,可进一步减小极片两边部厚度减小的数值,提高电池极片辊压横向厚度一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辊压机构
本申请涉及电池极片辊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辊压机构。
技术介绍
在电池的极片制造过程中,特别是锂电池极片制造过程中,往往需要对电池进行极片辊压,在对极片进行辊压时,轧辊沿辊面长度方向直径相同,在进行宽幅极片辊压时,必然存在轧辊挠度变形现象,不可避免造成极片出现两边部偏薄的问题。现有技术通常通过在轧辊两端施加弯辊力,来减小辊压时第一轧辊的挠度变形,但弯辊缸的调节作用有限,边部的厚度减薄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为解决以上电池极片辊压过程中两边部厚度偏薄的问题,需要一种新的辊压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技术方案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电池极片辊压过程中边部厚度偏薄等。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新的辊压机构,采用两端端部直径小于中间直径的第一轧辊和第二轧辊,可弥补辊压时第一轧辊和第二轧辊的挠度变形,减小辊压时极片两边部厚度减小数值,搭配弯辊杠,可进一步减小极片两边部厚度减小的数值,提高电池极片辊压横向厚度一致性。本申请提供的辊压机构包括第一轧辊和第二轧辊,其中,所述第一轧辊包括圆台、圆柱和安装端,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辊压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轧辊,包括:/n圆台;/n圆柱,所述圆柱的端部与所述圆台的底面连接;/n安装端,与所述圆台顶面连接,/n其中,所述圆台、所述圆柱与所述安装端同轴布置,所述圆台的底面直径与所述圆柱的直径相同;/n第二轧辊,同所述第一轧辊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辊压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轧辊,包括:
圆台;
圆柱,所述圆柱的端部与所述圆台的底面连接;
安装端,与所述圆台顶面连接,
其中,所述圆台、所述圆柱与所述安装端同轴布置,所述圆台的底面直径与所述圆柱的直径相同;
第二轧辊,同所述第一轧辊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台高度为B,所述圆台底面直径与顶面直径的差值为C,B与C的比值为5000~7000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压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机架;
第一轴承座,同所述第一轧辊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轴承座同所述机架连接;
第二轴承座,同所述第二轧辊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轴承座相对于所述第一轴承座做上下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辊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包括:
第一固定面,同所述第一轴承座连接;
第二固定面,同所述第二轴承座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辊压机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龙李根雨朴成镇张文安奎明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新敏雅电池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凌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新敏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