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座和充电系统
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插座
,特别涉及一种充电座和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普及,充电设备应用日益广泛,随之衍生出一些新的技术问题。其中充电座电流越大,所配的电缆线就越粗,灵活度受限,造成车体内部空间不足。在直流充电(大功率1000V/400A以上)的过程中,充电端子的发热量特别大,需要对充电端子进行快速降温,把热量传递出去。相关技术中充电端子散热主要是通过充电端子与端子连接的软体导线及外壳将热量传递出去,由于整体是封闭式结构,热量传递速度太慢,效率低。如果靠加粗集成线缆软体导线的线径来改善散热效果,会使连接端子的集成线缆线径变得很粗(GB/T11918.1-2014标称电流400A导体横截面积为240mm2),过粗的线缆导线与充电端子焊接工艺也比较困难,而且即使连接上了,集成线缆的整体重量也不方便操作,成本也会很高,而且散热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座,其特征在于,包括:/n线束端子组;/n充电端子组,所述充电端子组设有容纳槽,且所述充电端子组与所述线束端子组电连接;以及/n绝缘件,所述绝缘件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绝缘件连通有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线束端子组与所述进液管和/或所述出液管连接,冷却液自所述进液管流入所述绝缘件内后由所述出液管流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束端子组;
充电端子组,所述充电端子组设有容纳槽,且所述充电端子组与所述线束端子组电连接;以及
绝缘件,所述绝缘件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绝缘件连通有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线束端子组与所述进液管和/或所述出液管连接,冷却液自所述进液管流入所述绝缘件内后由所述出液管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端子组包括间隔设置的正极充电端子和负极充电端子,所述容纳槽包括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所述正极充电端子设有所述第一通槽,所述负极充电端子设有所述第二通槽;
所述绝缘件具有容纳空间,且所述绝缘件设有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管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出液管与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间隔设置,所述绝缘件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通槽和所述第二通槽内,并限位于所述正极充电端子和负极充电端子,所述冷却液自所述进液口流入所述容纳空间,并于所述出液口流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包括正极绝缘部、负极绝缘部和中间绝缘部,所述中间绝缘部分别与所述正极绝缘部和所述负极绝缘部连接,所述正极绝缘部具有第一容腔,所述负极绝缘部具有第二容腔,所述中间绝缘部设有连通腔,所述第一容腔、所述第二容腔和所述连通腔相互连通形成所述容纳空间,所述中间绝缘部设有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
所述正极绝缘部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通槽,所述负极绝缘部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二通槽,所述中间绝缘部设于所述正极充电端子和负极充电端子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充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底座,所述第一端子底座的侧壁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方争,张汝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易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