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00176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8: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装置,包括第一护框、与第一护框相对平行设置的第二护框、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两侧的第一连接框和第二连接框、通过转轴合页分别与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相铰接的第一上顶框和第二上顶框以及分别通过连接组件与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相连接的连接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装置通过第一连接框和第二连接框对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的中部进行固定,通过第一上顶框和第二上顶框对防护框本体的上端进行封闭以及通过连接杆对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的前后两端进行固定,从而有效的保证了防护框本体的稳定性,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对混凝土桩进行养护的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相关
,具体为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混凝土桩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制成的柱。是房屋、桥梁、水等各种工程结构中最基本的承重构件,常用作楼盖的柱、桥墩、基础柱、塔架和桁架的压杆。分按照制造和施工方法分为现浇柱和预制柱。现浇钢筋混凝土柱整体性好,但支模工作量大。预制筋混凝土柱施工比较方便,但要保证节点连接质量。按配筋方式分为普通钢箍柱、螺旋形钢箍柱和钢筋柱,在混凝土桩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养护;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发现,在现有技术中的建筑施工用于对混凝土桩进行养护的装置由于其本身的设计特点,结构简单且使用方式单一,降低了对混凝土桩进行养护的精度,进而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无法满足目前对混凝土桩用养护装置的多种使用需求;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装置,旨在改善现有技术中的建筑施工用于对混凝土桩进行养护的装置由于其本身的设计特点,结构简单且使用方式单一,降低了对混凝土桩进行养护的精度,进而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无法满足目前对混凝土桩用养护装置的多种使用需求的问题。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装置,包括第一护框、与第一护框相对平行设置的第二护框、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两侧的第一连接框和第二连接框、通过转轴合页分别与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相铰接的第一上顶框和第二上顶框、设置在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上端用于对的第一上顶框和第二上顶框进行固定的限位卡环以及分别通过连接组件与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相连接的连接杆,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第一上顶框和第二上顶框以及第一连接框和第二连接框构成了防护框本体,防护框本体设置在混凝土桩的外周;连接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连接杆两端的连接卡套、固定设置在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内侧与连接卡套相适配的连接柱以及用于将连接柱和连接卡套相连接的连接轴。进而便于通过第一连接框和第二连接框对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的中部进行固定,通过第一上顶框和第二上顶框对防护框本体的上端进行封闭以及通过连接杆对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的前后两端进行固定,从而有效的保证了防护框本体的稳定性,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对混凝土桩进行养护的精度;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方面,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的内径以其高度方向从上到下依次递减,有效的提高了防护框本体对安装面的作用力,从而有效的提高了防护框本体与安装面相连接的稳定性;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的上端分别设置为倾斜面,且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斜度以防护框本体的内径从外到内依次递增,便于对进入到防护框本体内的空气进行引流,从而有效的减少了混凝土桩的养护期,进而有效的提高了防护框本体对混凝土桩进行养护的质量;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方面,第一连接框和第二连接框相对平行设置在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的两侧的中部位置,第一连接框设置为“U”型,第二连接框设置为方形,且第一连接框和第二连接框的外周边角处分别与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固定连接,进而便于通过第一连接框和第二连接框对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的中部进行固定,且便于通过第二连接框和第二连接框对设置在打印护矿和第二护框上的防护网进行塑形,从而有效的提高了防护框本体的使用精度;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方面,限位卡环固定设置在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的上端两侧,且限位卡环的内径与第一上顶框和第二上顶框的外径相等,进而便于通过限位卡环对第一上顶框和第二上顶框进行固定,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第一上顶框和第二上顶框分别与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相连接的稳定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了防护框本体对混凝土桩进行养护的精度;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方面,连接卡套设置为““U”型”连接卡套和连接柱上分别设置有与连接轴相适配的通孔,且连接轴与通孔通过螺接或者卡接相连接,从而便于通过连接轴将连接卡套和连接柱相连接,从而便于将连接杆与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相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方面,还包括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一端内侧防护栅格,防护栅格的下端与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且防护栅格的高度设置为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的高度的1/3,进而便于通过防护栅格对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进行防护,从而有效的提高了防护框本体的使用精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具有设计合理且操作简单的特点,本技术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装置包括第一护框、与第一护框相对平行设置的第二护框、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两侧的第一连接框和第二连接框、通过转轴合页分别与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相铰接的第一上顶框和第二上顶框、设置在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上端用于对的第一上顶框和第二上顶框进行固定的限位卡环以及分别通过连接组件与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相连接的连接杆,所述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第一上顶框和第二上顶框以及第一连接框和第二连接框构成了防护框本体,所述防护框本体设置在混凝土桩的外周;进而便于通过第一连接框和第二连接框对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的中部进行固定,通过第一上顶框和第二上顶框对防护框本体的上端进行封闭以及通过连接杆对第一护框和第二护框的前后两端进行固定,从而有效的保证了防护框本体的稳定性,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对混凝土桩进行养护的精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装置中的图1的正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装置加上防护网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护框、2-第二护框、31-第一连接框、32-第二连接框、41-第一上顶框、42-第二上顶框、5-转轴合页、6-限位卡环、7-连接杆、81-连接卡套、82-连接柱、83-连接轴、9-防护栅格。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照图1、图2和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装置,包括第一护框1、与第一护框1相对平行设置的第二护框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护框(1)、与第一护框(1)相对平行设置的第二护框(2)、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一护框(1)和第二护框(2)两侧的第一连接框(31)和第二连接框(32)、通过转轴合页(5)分别与第一护框(1)和第二护框(2)相铰接的第一上顶框(41)和第二上顶框(42)、设置在第一护框(1)和第二护框(2)上端用于对的第一上顶框(41)和第二上顶框(42)进行固定的限位卡环(6)以及分别通过连接组件与第一护框(1)和第二护框(2)相连接的连接杆(7),所述第一护框(1)和第二护框(2)、第一上顶框(41)和第二上顶框(42)以及第一连接框(31)和第二连接框(32)构成了防护框本体,所述防护框本体设置在混凝土桩的外周;/n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连接杆(7)两端的连接卡套(81)、固定设置在第一护框(1)和第二护框(2)内侧与连接卡套(81)相适配的连接柱(82)以及用于将连接柱(82)和连接卡套(81)相连接的连接轴(8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护框(1)、与第一护框(1)相对平行设置的第二护框(2)、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一护框(1)和第二护框(2)两侧的第一连接框(31)和第二连接框(32)、通过转轴合页(5)分别与第一护框(1)和第二护框(2)相铰接的第一上顶框(41)和第二上顶框(42)、设置在第一护框(1)和第二护框(2)上端用于对的第一上顶框(41)和第二上顶框(42)进行固定的限位卡环(6)以及分别通过连接组件与第一护框(1)和第二护框(2)相连接的连接杆(7),所述第一护框(1)和第二护框(2)、第一上顶框(41)和第二上顶框(42)以及第一连接框(31)和第二连接框(32)构成了防护框本体,所述防护框本体设置在混凝土桩的外周;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连接杆(7)两端的连接卡套(81)、固定设置在第一护框(1)和第二护框(2)内侧与连接卡套(81)相适配的连接柱(82)以及用于将连接柱(82)和连接卡套(81)相连接的连接轴(8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框(1)和第二护框(2)的内径以其高度方向从上到下依次递减,所述第一护框(1)和第二护框(2)的上端分别设置为倾斜面,且第一护框(1)和第二护框(2)斜度以防护框本体的内径从外到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淑娴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鼎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