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组型线圈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9968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8: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绕组型线圈部件,其在卷绕有相互绞合的第一以及第二线的共模扼流圈中,为了得到良好的模式转换特性,缩小形成于安装基板与第一线以及第二线各自之间的寄生电容差。在从安装基板侧观察的第一线以及第二线的绞线状态下,第一线与第二线转换的位置在相邻的匝间在卷芯部的同一周向上错开。由此,能够防止更靠近安装基板的线即形成更大的寄生电容的线偏向第一线和第二线中的任一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绕组型线圈部件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10月25日、申请号为201711008192.0、专利技术名称为“绕组型线圈部件”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绕组型线圈部件,特别是涉及具有将相互绞合的状态的两根线绕卷芯部卷绕的构造的绕组型线圈部件。
技术介绍
作为面向本专利技术的绕组型线圈部件的代表有绕组型的共模扼流圈。例如日本特开2014-207368号公报(专利文献1)记载有将使两根线绞合的状态的绞线绕卷芯部卷绕的共模扼流圈。像这样,若使两根线成为绞线,则能够使第一线的形态与第二线的形态相互大致相等。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07368号公报。如上述那样,可以认为若使第一线的形态与第二线的形态相互相等,则使与第一线关联而形成的寄生电容同与第二线关联而形成的寄生电容之差变小,从而对于共模扼流圈,能够提高模式转换特性。然而,有时即使使第一以及第二线成为绞线,与第一线关联形成的寄生电容同与第二线关联形成的寄生电容也会不平衡,与任一方的线关联形成的寄生电容同与另一方的线关联形成的寄生电容之差会变大。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者追究了该原因。在专利文献1中,针对相互绞合的第一线以及第二线的绞线状态的详细情况没有讨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共模扼流圈以卷芯部相对于给予基准电位的安装基板平行地朝向的姿势安装。该情况下,作为寄生电容,有形成于第一线以及第二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和形成于第一线以及第二线与安装基板之间的寄生电容。此处,在使第一线以及第二线成为了绞线状态的情况下,针对形成于第一线以及第二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出现于第一线侧的寄生电容与出现于第二线侧的寄生电容取得某种程度平衡。与此相对,针对形成于安装基板与第一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同形成于安装基板与第二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可知即使使第一线以及第二线成为绞线状态,也难以取得两者的寄生电容的平衡,有时这些寄生电容之差变大。对此,以下进行研究。在第一线以及第二线相互绞合的情况下,有时每匝出现相同的绞线状态。特别是,一边将第一以及第二线绞合,一边卷绕在卷芯部上时,多使绞合动作与卷绕动作同步,因此难以在全部匝维持相同的绞线状态。该情况下,若着眼于由各线与安装基板的距离以及对置面积而决定的寄生电容,则每匝的寄生电容在相同的线侧变大,从而第一线侧的寄生电容与第二线侧的寄生电容之差反映在全部匝上而累积,导致出现较大的差。由于这样的情况,所以形成于第一线以及第二线的任一方与安装基板之间的寄生电容同形成于另一方与安装基板之间的寄生电容之差变大,作为结果,有时导致模式转换特性恶化。同种的问题、特别是容量差的问题不局限于共模扼流圈,在具备绕卷芯部以相互绞合的状态卷绕的两根线的平衡-不平衡转换器、变压器等绕组型线圈部件中也可遇到。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能够使形成于安装基板与第一线以及第二线的各自之间的寄生电容差变小的构造的绕组型线圈部件。本专利技术的对象是一种绕组型线圈部件,其具备:芯,其具有卷芯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卷芯部的相互相反的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的第一凸缘部以及第二凸缘部;以及第一线以及第二线,它们绕所述卷芯部实际具有相互相同的匝数地卷绕,并且相互未电连接,但具有相互绞合状态的绞线部分,所述绕组型线圈部件相对于给予基准电位的安装基板以所述卷芯部平行于所述安装基板的姿势安装。在这样的绕组型线圈部件中,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的课题,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在从安装基板侧观察的第一线以及第二线的绞线状态下,第一线与第二线转换的位置在相邻的匝之间在卷芯部的同一周向上错开(参照图3、图7~图9)。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能够防止在与安装基板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偏向第一线和第二线中的某一方变大。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优选针对从安装基板侧观察的卷芯部上的各匝的线的延伸方向上的第一线以及第二线的排列状态,存在第一线的位置与第二线的位置相互相反的第一排列状态与第二排列状态,在卷芯部上的线的卷绕的始端的匝成为第一排列状态时,线的卷绕的终端的匝成为第一排列状态或者第二排列状态(参照图7、图8)。根据该结构,针对第一以及第二线整体,能够使第一线的更靠近安装基板的部分的长度的合计与第二线的更靠近安装基板的部分的长度的合计相互相等。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优选在从安装基板侧观察的第一线以及第二线的绞线状态下,第一线与第二线的转换位置的相邻的匝间的错开量在全部匝的合计大于从第一线朝第二线转换的位置与从第二线朝第一线转换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参照图9)。根据该结构,在卷芯部上的线的卷绕的始端至终端之间,针对从安装基板侧观察的卷芯部上的各匝的线的延伸方向上的第一线以及第二线的排列状态,一定存在第一线的位置与第二线的位置成为相互相反的第一排列状态和第二排列状态。因此,针对第一线以及第二线整体,能够使第一线的更靠近安装基板的部分的长度与第二线的更靠近安装基板的部分的长度之差成为一定值以下,因此,能够使与第一线以及第二线各自关联产生的寄生电容之差收纳在一定的范围内。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的课题,其特征在于,在从安装基板侧观察的第一线以及第二线的绞线状态下,第一线位于比第二线更靠安装基板侧的部分的长度的合计与第二线位于比第一线更靠安装基板侧的部分的长度的合计在各匝中相互相等(参照图11~图13)。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在每一匝第一线以及第二线之间,能够使更靠近安装基板的部分的长度一致。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的课题,其特征在于,在从安装基板侧观察的第一线以及第二线的绞线状态下,第一线位于比第二线更靠安装基板侧的部分的长度的合计与第二线位于比第一线更靠安装基板侧的部分的长度的合计在每相邻的多匝相互相等(参照图14)。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在每多匝,在第一线以及第二线之间,能够使更靠近安装基板的部分的长度一致。在上述的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优选卷芯部的朝向安装基板侧的面形成与安装基板平行的平面,进一步优选与卷芯部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剖面形状是矩形状。根据该结构,针对第一线以及第二线,形成于位于安装基板侧的部分与安装基板之间的寄生电容相对于位于安装基板侧的部分的长度成比例。因此,用于使与第一线关联形成的寄生电容同与第二线关联形成的寄生电容相等的设计变容易。在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与卷芯部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剖面形状是朝向安装基板侧成为凸状的形状,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的课题,为了缩小形成于第一线与安装基板之间的第一寄生电容同形成于第二线与安装基板之间的第二寄生电容之差,第一以及第二线中的从安装基板侧观察比较近的线与安装基板对置的面积小于比较远的线与安装基板对置的面积(参照图15~图20)。本专利技术的绕组型线圈部件优选还具备:设置于第一凸缘部的第一端子电极以及第三端子电极、和设置于第二凸缘部的第二端子电极以及第四端子电极,第一线的各端部分别与第一端子电极以及第二端子电极连接,第二线的各端部分别与第三端子电极以及第四端子电极连接。该结构例如在共模扼流圈中采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绕组型线圈部件,其具备:/n芯,其具有卷芯部、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卷芯部的相互相反的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的第一凸缘部以及第二凸缘部;以及/n第一线以及第二线,它们绕所述卷芯部实际具有相互相同的匝数地卷绕,并且相互未电连接,但具有相互绞合状态的绞线部分,/n所述绕组型线圈部件相对于给予基准电位的安装基板以所述卷芯部平行于所述安装基板的姿势安装,其中,/n在从所述安装基板侧观察的所述第一线以及第二线的绞线状态下,每一匝的加捻数不是整数。/n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208 JP 2016-2385641.一种绕组型线圈部件,其具备:
芯,其具有卷芯部、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卷芯部的相互相反的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的第一凸缘部以及第二凸缘部;以及
第一线以及第二线,它们绕所述卷芯部实际具有相互相同的匝数地卷绕,并且相互未电连接,但具有相互绞合状态的绞线部分,
所述绕组型线圈部件相对于给予基准电位的安装基板以所述卷芯部平行于所述安装基板的姿势安装,其中,
在从所述安装基板侧观察的所述第一线以及第二线的绞线状态下,每一匝的加捻数不是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组型线圈部件,其中,
针对从所述安装基板侧观察的所述卷芯部上的各匝的所述线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第一线以及第二线的排列状态,存在所述第一线的位置与所述第二线的位置相互相反的第一排列状态与第二排列状态,在所述卷芯部上的所述线的卷绕的始端的匝成为所述第一排列状态时,所述线的卷绕的终端的匝成为所述第一排列状态或者第二排列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组型线圈部件,其中,
在从所述安装基板侧观察的所述第一线以及第二线的绞线状态下,所述第一线与所述第二线的转换位置的相邻的匝间的错开量在全部匝的合计大于从所述第一线朝所述第二线转换的位置与从所述第二线朝所述第一线转换的位置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组型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卷芯部的朝向所述安装基板侧的面形成与所述安装基板平行的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绕组型线圈部件,其中,
与所述卷芯部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剖面形状是矩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组型线圈部件,其中,
还具备设置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第一端子电极以及第三端子电极;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凸缘部的第二端子电极以及第四端子电极,
所述第一线的各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电极以及第二端子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线的各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三端子电极以及第四端子电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绕组型线圈部件,其中,
该绕组型线圈部件是共模扼流圈。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组型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线以及第二线各自的匝数为15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组型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线以及第二线的每一匝的加捻数为3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组型线圈部件,其中,
在从所述安装基板侧观察的所述第一线以及第二线的绞线状态下,所述第一线位于比所述第二线更靠安装基板侧的部分的长度的合计与所述第二线位于比所述第一线更靠安装基板侧的部分的长度的合计在每一匝相互相等。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绕组型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卷芯部的朝向所述安装基板侧的面形成与所述安装基板平行的平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绕组型线圈部件,其中,
与所述卷芯部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剖面形状是矩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绕组型线圈部件,其中,
还具备设置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第一端子电极以及第三端子电极;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凸缘部的第二端子电极以及第四端子电极,
所述第一线的各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电极以及第二端子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线的各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三端子电极以及第四端子电极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绕组型线圈部件,其中,
该绕组型线圈部件是共模扼流圈。


15.根据权利要求10~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组型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耕平桥本良太郑裕行山口千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