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溶剂尾气吸收装置。该溶剂尾气吸收装置包括吸收罐体,在吸收罐体侧壁上设有溶剂尾气进气口,在吸收罐体顶端和底端分别设有排气口和排液口;在吸收罐体内部对应所述进气口设有一引流罩,引流罩沿吸收罐体高度方向设置,引流罩的底端半开放设置;在引流罩上方的吸收罐体内壁上固设支撑网,在支撑网上方的吸收罐体内设置填料,填料用于辅助二次分离;在吸收罐体外侧壁上部设置冷却夹套。该溶剂尾气吸收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与现有生产线配合安装,实现了溶剂尾气的有效分离和充分利用,避免了浪费和对环境的危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溶剂尾气吸收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溶剂尾气吸收装置。
技术介绍
纤维素行业生产中,从压料到回收都会造成低沸点溶剂的大量挥发,既造成了原料浪费,又污染了环境,还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回收溶剂过程中,将排出的尾气再次回收、重复利用非常有必要。由于受到现有生产线布置的制约,在现有生产设施基础上设置回收装置,需要结构简单、科学布置的结构,在节约空间的同时,实现回收并重复利用生产中大量的溶剂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溶剂尾气吸收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溶剂尾气吸收装置,包括吸收罐体,在吸收罐体侧壁上设有尾气进气口,在吸收罐体内部靠近进气口所在的吸收罐体侧壁设有一引流罩,引流罩沿吸收罐体高度方向设置,引流罩用于接收由尾气进气口进入的尾气并分散至吸收罐体侧壁冷却以实现气液初次分离;在引流罩上方的吸收罐体内壁上固设一支撑网,在支撑网上方的吸收罐体内设置填料,填料用于辅助二次分离;在吸收罐体外侧壁上部设置冷却夹套;在吸收罐体顶端和底端分别设有排气口和排液口。所述支撑网为不锈钢支撑网。所述引流罩为顶端封闭的半开放设置结构。所述引流罩由顶板、半圆弧侧壁和半圆底板围成,半圆弧侧壁沿吸收罐体高度方向设置;半圆弧侧壁的两侧与吸收罐体内侧壁的水平间距<15mm;所述顶板与进气口上方的吸收罐体侧壁固连。在引流罩的内侧壁上分散设置若干个折流板。所述折流板在弧形引流罩内侧壁上均匀分散设置。所述吸收罐体包括上部圆柱罐体和下部倒锥形罐体;所述冷却夹套设于上部圆柱罐体外侧壁上,在冷却夹套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有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所述填料为阶梯环填料。引流罩的底端与上部圆柱罐体底端齐平或低于上部圆柱罐体底端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该溶剂尾气吸收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只需将尾气进气口与生产线中排放溶剂尾气端相连安装,进入吸收罐体内的溶剂尾气首先在引流罩作用下喷到吸收罐体内侧壁,此时受到上部圆柱罐体的冷却,会有液体初步分离出,液体沿引流罩内的吸收罐内壁下行至下部倒锥形罐体,由排液口排出;引流罩的弧形内侧壁起到对溶剂尾气的反射分散作用,引流罩底端的半圆底板能够避免下行的溶剂尾气直接往下冲造成飞溅,更有利于分离。引流罩内侧壁的折流板设置,便于提升分离效果,使溶剂尾气进入吸收罐体的引流罩位置后更快有力的分散开。初步分离的气体从引流罩底端的开口出来后上行继续穿过支撑网和填料,填料采用阶梯环填料,经过支撑网和阶梯环填料的气体二次分离,液滴下落至吸收罐体底端排液口,气体上行由排气口排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支撑网下方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引流罩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支撑网下方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弧形引流罩左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部圆柱罐体、2下部倒锥形罐体、3冷却夹套、4尾气进气口、5冷却水进口、6冷却水出口、7引流罩、7.1顶板、7.2半圆弧侧壁、7.3半圆底板、8支撑网、9填料、10排气口、11排液口,12折流板;图1和图3中示出的d为半圆弧侧壁两侧与吸收罐体内侧壁水平间距。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1如图1-3所示,一种溶剂尾气吸收装置包括吸收罐体,所述吸收罐体包括上部圆柱罐体1和下部倒锥形罐体2;在上部圆柱罐体外侧壁上设有冷却夹套3;所述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设于冷却夹套的底部和顶部。在吸收罐体侧壁上设有进气口4、冷却水进口5和冷却水出口6;在吸收罐体内部对应所述进气口设有一引流罩7,所述引流罩为弧形引流罩,引流罩的底端半开放设置;具体的,所述引流罩由顶板7.1、半圆弧侧壁7.2和半圆底板7.3围成,半圆弧侧壁沿吸收罐体高度方向设置;半圆弧侧壁的两侧与吸收罐体内侧壁的水平间距<15mm;所述顶板7.1与尾气进气口上方的吸收罐体侧壁固连。如此,引流罩相当于扣设于尾气进气口附近的吸收罐体侧壁上,除了顶板7.1与尾气进气口上方的吸收罐体侧壁固连,引流罩的半圆弧侧壁两侧以及半圆底板与尾气进气口下方的吸收罐体侧壁留有间隙,这一结构的设置,使由尾气进气口进入吸收罐体内后首先进入引流罩,受到引流罩半圆弧侧壁的碰撞开始向外分散并碰触吸收罐体上部的冷却壁,如此实现了初步分离,接着演引流罩高度方向下行继续如此分散、分离,分离的气体直到由引流罩与吸收罐体之间的间隙向外向下排出,分离的液体则沿引流罩底端半圆底板与吸收罐体侧壁的空间下行进入下部倒锥形罐体2分离。在引流罩上方的吸收罐体内壁上固设支撑网8,在支撑网上方的吸收罐体内设置填料9,所述填料为阶梯环填料;在吸收罐体顶端设有排气口10,在吸收罐体底端设有排液口11。所述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设于冷却夹套的底部和顶部。使用时,将该装置与溶剂尾气排放管路安装连接,溶剂进气与吸收罐体侧壁上的尾气进气口4相连,收集进入尾气进气口的溶剂尾气首先进入引流罩上部,受到引流罩半圆弧侧壁7.2的隔档,被喷射反至尾气进气口下方的吸收罐体侧壁上,由于此时冷却夹套内的冷却水一直在循环冷却,尾气受冷有液体析出分离,液体沿吸收罐侧壁及引流罩侧壁下行至引流罩底端半圆底板外侧的开口流出继续沿下部倒锥形罐体流动直到排液口11排出,而由引流罩半圆底板外侧的开口排出的气体则继续上行经过支撑网8和阶梯环填料,实现二次分离。该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适合在现有纤维素生产线上布置,占用空间小,分离效果显著,实现了溶剂的大量回收和利用,避免了环境污染,提升了生产效益。实施例2如图4-6所示,该溶剂尾气吸收装置同实施例1的吸收装置,所不同的是,在引流罩内设置了折流板12,提升了引流罩内分离效果。具体为在引流罩的半圆弧侧壁的内侧相对分散设置若干个上下交错倾斜设置的折流板12,类似鱼刺状分布。如此,可使进入引流罩内的尾气在碰触引流罩侧壁后能够减缓流速,改变方向,提升了分离效果。图6视图角度为由尾气进气方向角度视图,即图4中引流罩的左视结构示意图。上述各实施例的溶剂尾气吸收装置,为了保证吸收罐体内的引流罩的稳固性,可在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溶剂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收罐体,在吸收罐体侧壁上设有尾气进气口,在吸收罐体内部靠近进气口所在的吸收罐体侧壁设有一引流罩,引流罩沿吸收罐体高度方向设置,引流罩用于接收由尾气进气口进入的尾气并分散至吸收罐体侧壁冷却以实现气液初次分离;在引流罩上方的吸收罐体内壁上固设一支撑网,在支撑网上方的吸收罐体内设置填料,填料用于辅助二次分离;在吸收罐体外侧壁上部设置冷却夹套;在吸收罐体顶端和底端分别设有排气口和排液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溶剂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收罐体,在吸收罐体侧壁上设有尾气进气口,在吸收罐体内部靠近进气口所在的吸收罐体侧壁设有一引流罩,引流罩沿吸收罐体高度方向设置,引流罩用于接收由尾气进气口进入的尾气并分散至吸收罐体侧壁冷却以实现气液初次分离;在引流罩上方的吸收罐体内壁上固设一支撑网,在支撑网上方的吸收罐体内设置填料,填料用于辅助二次分离;在吸收罐体外侧壁上部设置冷却夹套;在吸收罐体顶端和底端分别设有排气口和排液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剂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罩为顶端封闭的半开放设置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溶剂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罩由顶板、半圆弧侧壁和半圆底板围成,半圆弧侧壁沿吸收罐体高度方向设置;半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守杰,马殿民,孙建刚,王文,杜善庆,吴振奇,张纪涛,张明,
申请(专利权)人:泰安瑞泰纤维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