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套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92645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嵌套式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内管、外管、接头座、密封座、尾管座、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内管头部连接在接头座底部,密封座顶部连接在接头座底部,密封座底部连接外管头部,外管套设在内管外部,且外管内壁及密封座内壁与内管外壁间形成设定空间,内管尾部和外管尾部分别与尾管座连接,内管尾端设置有槽口,槽口连通内管的内部空间与设定空间,接头座顶部分别设置有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第一接头与设定空间连通,第二接头与内部空间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嵌套式换热器能够根据实际使用空间进行尺寸调整,提高空间使用率;同时能够消除弯曲过流段和狭缝密封焊接问题,有效地降低制造工艺和制造成本,拆装方便,可靠性及适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嵌套式换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嵌套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现有的换热器在化工生产中可作为加热器和冷却器等。现有的换热器包括如附图1所示的板型换热器和如附图2所示的弯曲扁型换热器,主要使用管道弯曲成各种尺寸形状,冷却液或加热液从管道一头进,另一头出,通过水流流经整个通长管道冷却或加热管道壁,管道壁外接触被换热物质,从而使被换热物质温度降低或升高,现有的换热器的管道壁通常做成片状和条状等形状,以用于增加与被换热物质的接触面积。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换热器为增大与被换热物质的接触面积,促进热交换效率,通常采用板型或弯曲系管,为直进直出型,在使用时换热器结构易受空间约束,会造成严重的使用空间浪费;在有冷却液或加热液需求的设备中,如冷却液或加热液在完成吸热或散热后,兼作喷雾降尘液体时,对管道的材料要求较高,当采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嵌套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内管(1)、外管(2)、接头座(3)、密封座(4)、尾管座(5)、第一接头(6)和第二接头(7);/n所述内管(1)头部连接在所述接头座(3)底部,所述密封座(4)顶部连接在所述接头座(3)底部,所述密封座(4)底部连接所述外管(2)头部,所述外管(2)套设在所述内管(1)外部,且所述外管(2)内壁及所述密封座(4)内壁与所述内管(1)外壁间形成设定空间,所述内管(1)尾部和所述外管(2)尾部分别与所述尾管座(5)连接,所述内管(1)尾端设置有槽口,所述槽口连通所述内管(1)的内部空间与所述设定空间,所述接头座(3)顶部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接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嵌套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内管(1)、外管(2)、接头座(3)、密封座(4)、尾管座(5)、第一接头(6)和第二接头(7);
所述内管(1)头部连接在所述接头座(3)底部,所述密封座(4)顶部连接在所述接头座(3)底部,所述密封座(4)底部连接所述外管(2)头部,所述外管(2)套设在所述内管(1)外部,且所述外管(2)内壁及所述密封座(4)内壁与所述内管(1)外壁间形成设定空间,所述内管(1)尾部和所述外管(2)尾部分别与所述尾管座(5)连接,所述内管(1)尾端设置有槽口,所述槽口连通所述内管(1)的内部空间与所述设定空间,所述接头座(3)顶部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接头(6)和所述第二接头(7),所述第一接头(6)与所述设定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接头(7)与所述内部空间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套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1)和所述外管(2)均为圆形状结构,所述外管(2)内壁与所述内管(1)外壁间形成环形空间,且所述环形空间的截面积大于所述内管(1)的内径截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嵌套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换热翅片(8),所述换热翅片(8)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翅片(8)安装在所述外管(2)的外壁上。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泽平李维伟刘涛闫鹏飞徐贵旭代卫卫朱殿瑞黄斌宋景哲庞俊峰高翔赵灵白云涛毛旋刘丽珍白宝泉石耀慧
申请(专利权)人:太重煤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