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空间新排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99218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地下空间新排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系统包括通风组件、气流驱动组件和调湿装置,通风组件包括第一通风管和第二通风管,第一通风管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第二通风管上设置有第二通风口;气流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一通风管、第二通风管内的气体流动,并能够改变第一通风管以及第二通风管内的气流流动方向;调湿装置包括支架和调湿板,调湿板为吸水树脂板。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调湿板进行吸湿以及吸附有害气体,配合气流驱动组件以及第一通风管、第二通风管驱动地下空间内的气体与外部气体的交换,能耗低且效率高,当调湿板达到饱和时,可以将调湿板从支架上拆卸下来并送到地面进行放湿及有害气体扩散,安装便捷、易于再生,节约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空间新排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风
,尤其涉及一种地下空间新排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地下空间作为一种新的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是我国的一个发展趋势。地下空间和地面建筑内部空间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恒温,能较好地绝热和蓄热;抗震性能强;隐蔽性好,能经受和抗御武器的破坏;气密性、遮蔽性、隔声性均良好,并能收到保护环境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地下水保持性;节约用地;空间开挖有很大的灵活性;可综合利用。但是地下空间也存在着内部有见不到阳光、温差小、湿度大、空间封闭压抑、空气不易流通、人员活动不自在、环境噪声级增强、微生物繁殖快等缺点。地下空间环境保障目标是提供健康的空气品质,主要包括空气的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及空气龄等符合要求,阵地内氡气、CO2、异味、VOC与其它有害气体能及时排除。而地下空间外岩石、土壤或建筑材料不断地通过壁面向空间内散湿、氡气及其它有害气体。为保证地下空间的空气品质要求,现有技术中通常是采用通风系统对地下空间进行通风的方式,能耗大且改善空气质量的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耗低、效率高的地下空间新排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为达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地下空间新排风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地下空间中的通风组件、气流驱动组件和调湿装置,其中,所述通风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通风管和至少一个第二通风管,所述第一通风管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地下空间连通的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管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地下空间连通的第二通风口;所述气流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通风管以及所述第二通风管内的气体流动,且,所述气流驱动组件构造为能够改变所述第一通风管以及所述第二通风管内的气流流动方向;所述调湿装置包括支架和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调湿板,所述调湿板为吸水树脂板,所述调湿板靠近所述地下空间的侧壁设置。优选地,所述通风组件设置在所述地下空间的上部,在所述地下空间的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通风管位于所述地下空间的中部,所述第二通风管环绕所述地下空间的四周设置。优选地,所述调湿板靠近所述地下空间的侧壁设置,且所述调湿板与所述地下空间的侧壁之间具有预定距离,以在所述调湿板与所述地下空间的侧壁之间形成气流流通通道,所述第二通风管上的第二通风口朝向所述气流流通通道设置。优选地,所述预定距离为15至25mm。优选地,所述支架形成为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形成多个开口,每个开口均能够安装一块所述调湿板,每个开口的边沿均设置有连接结构,用于与所述调湿板形成可拆卸连接。优选地,所述框架结构的顶端与所述地下空间起拱线之间的高度差为450至550mm;所述框架结构的底端与所述地下空间的底面的高度差为250至350mm。优选地,所述气流驱动组件包括新风干管、用于驱动所述新风干管内的气体流动的第一风机、排风干管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排风干管内的气体流动的第二风机,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通风管与所述新风干管的第一支管、连接所述第一通风管与所述排风干管的第二支管、连接所述第二通风管与所述新风干管的第三支管以及连接所述第二通风管与所述排风干管的第四支管,所述第一支管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支管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三支管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所述第四支管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所述地下空间新排风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所述第一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信号连接。优选地,所述地下空间内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和氡气传感器,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和所述氡气传感器信号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和所述氡气传感器的检测值控制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风量。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如上所述的地下空间新排风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地下空间新排风系统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通过控制所述气流驱动组件使得所述第一通风管处于送风状态,所述第二通风管处于排风状态;在所述第二状态,通过控制所述气流驱动组件使得所述第一通风管处于排风状态,所述第二通风管处于送风状态。优选地,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当前时间信息;根据所述当前时间信息控制所述地下空间新排风系统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地下空间新排风系统的有益效果为:1.利用调湿板进行吸湿以及吸附有害气体,配合气流驱动组件以及第一通风管、第二通风管驱动地下空间内的气体与外部气体的交换,能耗低且效率高;2.当调湿板达到饱和时,可以将调湿板从支架上拆卸下来并送到地面进行放湿及有害气体扩散,安装便捷、易于再生,节约成本。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图1示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地下空间新排风系统的俯视图;图2示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地下空间新排风系统处于第一状态时的气流流动线路图;图3示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地下空间新排风系统处于第二状态时的气流流动线路图;图4示出图1中的A-A剖视图;图5示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调湿装置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调湿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拼接在一起的调湿板的剖视图。图中:100、通风组件;110、第一通风管;111、第一通风口;120、第二通风管;121、第二通风口;200、气流驱动组件;210、第一支管;211、第一控制阀;220、第二支管;221、第二控制阀;230、第三支管;231、第三控制阀;240、第四支管;241、第四控制阀;250、新风干管;260、排风干管;270、手动调节阀;300、调湿装置;310、支架;320、调湿板;410、控制装置;420、温湿度传感器;430、氡气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描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针对现有地下空间的通风系统存在的能耗大且改善空气质量的效率较低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地下空间新排风系统,如图1所示,该地下空间新排风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地下空间中的通风组件100、气流驱动组件200和调湿装置300。其中,所述通风组件1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通风管110和至少一个第二通风管120,所述第一通风管110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地下空间连通的第一通风口111,所述第二通风管120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地下空间连通的第二通风口121。外部空间可通过第一通风管110的第一通风口111、第二通风管1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空间新排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所述地下空间中的通风组件、气流驱动组件和调湿装置,其中,/n所述通风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通风管和至少一个第二通风管,所述第一通风管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地下空间连通的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管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地下空间连通的第二通风口;/n所述气流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通风管以及所述第二通风管内的气体流动,且,所述气流驱动组件构造为能够改变所述第一通风管以及所述第二通风管内的气流流动方向;/n所述调湿装置包括支架和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调湿板,所述调湿板为吸水树脂板,所述调湿板靠近所述地下空间的侧壁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空间新排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所述地下空间中的通风组件、气流驱动组件和调湿装置,其中,
所述通风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通风管和至少一个第二通风管,所述第一通风管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地下空间连通的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管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地下空间连通的第二通风口;
所述气流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通风管以及所述第二通风管内的气体流动,且,所述气流驱动组件构造为能够改变所述第一通风管以及所述第二通风管内的气流流动方向;
所述调湿装置包括支架和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调湿板,所述调湿板为吸水树脂板,所述调湿板靠近所述地下空间的侧壁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空间新排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组件设置在所述地下空间的上部,在所述地下空间的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通风管位于所述地下空间的中部,所述第二通风管环绕所述地下空间的四周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空间新排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湿板靠近所述地下空间的侧壁设置,且所述调湿板与所述地下空间的侧壁之间具有预定距离,以在所述调湿板与所述地下空间的侧壁之间形成气流流通通道,所述第二通风管上的第二通风口朝向所述气流流通通道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空间新排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距离为15至25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空间新排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形成为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形成多个开口,每个开口均能够安装一块所述调湿板,每个开口的边沿均设置有连接结构,用于与所述调湿板形成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下空间新排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结构的顶端与所述地下空间起拱线之间的高度差为450至550mm;
所述框架结构的底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辉肖凯谭可可涂江峰梁霄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