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99102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供氧系统,其包括液氧储罐、汽化器、减压装置、分气缸、自动切换机和氧气汇流排,所述液氧储罐上设有充装口和出口,所述液氧储罐的出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汽化器的进口连接,所述汽化器的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分气缸的第一进口连接,所述第二管路上连接有减压装置,所述分气缸的第二进口通过第三管路与自动切换机的出口连接,所述自动切换机的进口通过第四管路与氧气汇流排的出口连接,所述氧气汇流排的进口连接有多个氧气瓶,所述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上均设置有阀门。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供氧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供氧系统
本技术涉及供氧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医院的供氧系统。
技术介绍
在医院中,氧气供应系统是必不可少的设备,在医疗的很多场合都需要氧气的供应,如医院病房、急救室、观察室和手术室等处的氧气供给。但是现有的医院供氧系统结构较为复杂、安装不便,不能满足医院的日常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供氧系统。本技术供氧系统,包括液氧储罐、汽化器、减压装置、分气缸、自动切换机和氧气汇流排,所述液氧储罐上设有充装口和出口,所述液氧储罐的出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汽化器的进口连接,所述汽化器的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分气缸的第一进口连接,所述第二管路上连接有减压装置,所述分气缸的第二进口通过第三管路与自动切换机的出口连接,所述自动切换机的进口通过第四管路与氧气汇流排的出口连接,所述氧气汇流排的进口连接有多个氧气瓶,所述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上均设置有阀门。本技术供氧系统,其中所述液氧储罐设为四个,四个所述液氧储罐并联布置。本技术供氧系统,其中所述汽化器设为两个,两个所述汽化器并联布置。本技术供氧系统,其中所述第二管路上连接有旁侧支路,所述旁侧支路与第二管路并联,所述减压装置包括分别连接于第二管路和旁侧支路上的第一减压组件和第二减压组件,所述第一减压组件和第二减压组件并联布置,所述第一减压组件包括沿第二管路上游至下游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压力表、第一截止阀、第一减压阀、第二压力表、第一放散管和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二减压组件包括沿旁侧支路上游至下游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三压力表、第三截止阀、第二减压阀、第四压力表、第二放散管和第四截止阀。本技术供氧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压力表上连接有第一电路,所述第二压力表上连接有第二电路,所述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均与第一欠压报警装置连接。本技术供氧系统,其中所述第三压力表上连接有第三电路,所述第四压力表上连接有第四电路,所述第三电路和第四电路均与第二欠压报警装置连接。本技术供氧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电路通过第五电路与第三电路连接,所述第二电路通过第六电路与第四电路连接。本技术供氧系统,其中所述自动切换机设为两个,两个所述自动切换机并联布置,所述第三管路与自动切换机相连一端设为两个分管路,两个分管路分别与两个自动切换机连接,每个分管路上均连接有第三放散管。本技术供氧系统,其中所述自动切换机上连接有压力报警器。本技术供氧系统包括通过管路依次相连的液氧储罐、汽化器、减压装置、分气缸、自动切换机和氧气汇流排,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上均设置有阀门,使用的时候,通过槽车将液氧通过液氧储罐的充装口注入到液氧储罐中,从液氧储罐出来的液氧经过汽化器后变为气态氧气,氧气经过减压装置后进入到分气缸中,分气缸再通过管路将氧气输送至需要氧气的医疗场所。氧气汇流排将瓶装氧气输送至自动切换机,在自动切换机内经过两级减压后,通过自动切换机内汇流排氧气主管路进入到分气缸中,作为应急备用氧气源使用。由此可见,本技术整体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供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供氧系统包括液氧储罐2、汽化器3、减压装置、分气缸24、自动切换机25和氧气汇流排27,所述液氧储罐2上设有充装口1和出口,所述液氧储罐2的出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汽化器3的进口连接,所述汽化器3的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分气缸24的第一进口连接,所述第二管路上连接有减压装置,所述分气缸24的第二进口通过第三管路与自动切换机25的出口连接,所述自动切换机25的进口通过第四管路与氧气汇流排27的出口连接,所述氧气汇流排27的进口连接有多个氧气瓶29,所述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上均设置有阀门。本技术供氧系统,其中所述液氧储罐2设为四个,四个所述液氧储罐2并联布置。汽化器3设为两个,两个所述汽化器3并联布置。将液氧储罐2和汽化器3设为两个或多个,便于检修维护,一旦其中一台出现故障,可以使用另一台进行工作。液氧储罐2选用立式低温液氧储罐,汽化器3选用大翅片空温式汽化器。为了与上述液氧储罐2和汽化器3的数量相适应,第一管路与液氧储罐2连接一端设有四个支管路,第一管路与汽化器3连接一端设有两个支管路。第二管路上连接有旁侧支路,所述旁侧支路与第二管路并联,所述减压装置包括分别连接于第二管路和旁侧支路上的第一减压组件和第二减压组件,所述第一减压组件和第二减压组件并联布置,通过减压组件实现减压操作。所述第一减压组件包括沿第二管路上游至下游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压力表9、第一截止阀12、第一减压阀13、第二压力表14、第一放散管15和第二截止阀16,所述第二减压组件包括沿旁侧支路上游至下游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三压力表18、第三截止阀19、第二减压阀20、第四压力表21、第二放散管22和第四截止阀23。减压装置在具体使用的时候,相互并联的第一减压组件和第二减压组件方便检修和维护,当其中一个组件发生故障时,可以使用另一个组件进行减压操作,同时能够对发生故障的减压组件进行维修。上述的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指的是氧气的流动方向,即从上游流到下游。第一压力表9上连接有第一电路5,所述第二压力表14上连接有第二电路6,所述第一电路5和第二电路6均与第一欠压报警装置4连接。第三压力表18上连接有第三电路17,所述第四压力表21上连接有第四电路8,所述第三电路17和第四电路8均与第二欠压报警装置7连接。第一电路5通过第五电路11与第三电路17连接,所述第二电路6通过第六电路10与第四电路8连接。欠压报警装置为现有技术,其工作原理在于检测并计算与之相连的两个压力表的压力差,之后根据要求进行报警,其具体结构在此不予赘述。在第五电路11和第六电路10的作用下,第一欠压报警装置4既可以检测和计算第一压力表9和第二压力表14之间的压力差,也可以检测和计算第三压力表18和第四压力表21之间的压力差。同理,第二欠压报警装置7既可以检测和计算第一压力表9和第二压力表14之间的压力差,也可以检测和计算第三压力表18和第四压力表21之间的压力差。当两个欠压报警装置其中之一发生故障时,另一个还可以继续工作。本技术供氧系统,其中所述自动切换机25设为两个,两个所述自动切换机25并联布置,所述第三管路与自动切换机25相连一端设为两个分管路,两个分管路分别与两个自动切换机25连接,每个分管路上均连接有第三放散管26。自动切换机25上连接有压力报警器28。自动切换机25的数量可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确定,其数量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两个。本技术供氧系统包括通过管路依次相连的液氧储罐2、汽化器3、减压装置、分气缸24、自动切换机25和氧气汇流排27,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上均设置有阀门,使用的时候,通过槽车将液氧通过液氧储罐2的充装口1注入到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供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液氧储罐、汽化器、减压装置、分气缸、自动切换机和氧气汇流排,所述液氧储罐上设有充装口和出口,所述液氧储罐的出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汽化器的进口连接,所述汽化器的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分气缸的第一进口连接,所述第二管路上连接有减压装置,所述分气缸的第二进口通过第三管路与自动切换机的出口连接,所述自动切换机的进口通过第四管路与氧气汇流排的出口连接,所述氧气汇流排的进口连接有多个氧气瓶,所述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上均设置有阀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液氧储罐、汽化器、减压装置、分气缸、自动切换机和氧气汇流排,所述液氧储罐上设有充装口和出口,所述液氧储罐的出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汽化器的进口连接,所述汽化器的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分气缸的第一进口连接,所述第二管路上连接有减压装置,所述分气缸的第二进口通过第三管路与自动切换机的出口连接,所述自动切换机的进口通过第四管路与氧气汇流排的出口连接,所述氧气汇流排的进口连接有多个氧气瓶,所述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上均设置有阀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氧储罐设为四个,四个所述液氧储罐并联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化器设为两个,两个所述汽化器并联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上连接有旁侧支路,所述旁侧支路与第二管路并联,所述减压装置包括分别连接于第二管路和旁侧支路上的第一减压组件和第二减压组件,所述第一减压组件和第二减压组件并联布置,所述第一减压组件包括沿第二管路上游至下游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压力表、第一截止阀、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淑萍李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颐通建业医用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