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节能建筑搭接结构,包括地基,所述地基的四周均通过水泥砂浆浇筑有支撑杆,且支撑杆的表面与地基的内腔紧密接触,所述地基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地面,所述地面的顶部通过水泥砂浆连接有地坪,所述地坪的四周均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腔与支撑杆外表面的上端通过水泥砂浆灌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地基、地坪、卡槽、地面、混凝土墙体、混凝土横梁、混凝土顶板和承重墙的配合使用,起到了无需红砖进行建筑搭接的效果,从而达到节约泥土能源的目的,防止了泥土的流失,保护了泥土能源,解决了在装配式建筑搭接时需要用到红砖,但是由于红砖主要原料为泥土,容易造成泥土流失,且泥土为不可再生资源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节能建筑搭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
,具体为一种装配式节能建筑搭接结构。
技术介绍
建筑工程,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其中“房屋建筑”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需要的工程,在装配式建筑搭接时需要用到红砖,但是由于红砖主要原料为泥土,容易造成泥土流失,且泥土为不可再生资源,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装配式节能建筑搭接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节能建筑搭接结构,具备节能的优点,解决了在装配式建筑搭接时需要用到红砖,但是由于红砖主要原料为泥土,容易造成泥土流失,且泥土为不可再生资源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节能建筑搭接结构,包括地基,所述地基的四周均通过水泥砂浆浇筑有支撑杆,且支撑杆的表面与地基的内腔紧密接触,所述地基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地面,所述地面的顶部通过水泥砂浆连接有地坪,所述地坪的四周均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腔与支撑杆外表面的上端通过水泥砂浆灌注连接,所述地坪的四周通过水泥砂浆连接有混凝土墙体,所述混凝土墙体的内侧通过水泥砂浆连接有混凝土横梁,所述混凝土横梁的两侧通过水泥砂浆与混凝土墙体内侧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混凝土横梁的底部通过水泥砂浆连接有承重墙,所述承重墙的底部通过水泥砂浆与地坪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混凝土墙体的顶部通过水泥砂浆灌注连接有混凝土顶板,所述混凝土墙体的内腔通过水泥砂浆与模具整体结合连接有抗震钢网。优选的,所述混凝土顶板包括第一矩形管和第二矩形管,所述第一矩形管和第二矩形管交错焊接,所述第一矩形管和第二矩形管的顶部通过水泥砂浆连接有高强水泥轻体压力板,所述高强水泥轻体压力板的表面设置有防裂拉筋网,所述高强水泥轻体压力板的顶部且位于防裂拉筋网的顶部浇筑连接有陶粒轻体混凝土层,且陶粒轻体混凝土层包裹混凝土顶板的表面。优选的,所述地基包括碎石垫底层、砂石中间层和混合灰土回填层,所述碎石垫底层的顶部与砂石中间层交错设置,所述混合灰土回填层位于顶部与砂石中间层的顶部,且通过混合灰土回填层使碎石垫底层的表面和砂石中间层的表面紧密接触。优选的,所述碎石垫底层的粒径为20mm-30mm,所述砂石中间层的厚度为50cm-120cm,所述混合灰土回填层的强度等级为C10-C30。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墙体的表面涂刷有水泥砂浆层,且水泥砂浆层的表面涂刷有保温涂料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通过地基、地坪、卡槽、地面、混凝土墙体、混凝土横梁、混凝土顶板和承重墙的配合使用,起到了无需红砖进行建筑搭接的效果,从而达到节约泥土能源的目的,防止了泥土的流失,保护了泥土能源,解决了在装配式建筑搭接时需要用到红砖,但是由于红砖主要原料为泥土,容易造成泥土流失,且泥土为不可再生资源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抗震钢网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混凝土墙体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混合灰土回填层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混凝土顶板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地基;2、地坪;3、卡槽;4、地面;5、混凝土墙体;6、混凝土横梁;7、混凝土顶板;8、承重墙;9、支撑杆;10、抗震钢网;11、碎石垫底层;12、砂石中间层;13、混合灰土回填层;14、陶粒轻体混凝土层;15、防裂拉筋网;16、高强水泥轻体压力板;17、第一矩形管;18、第二矩形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专利技术的地基1、地坪2、卡槽3、地面4、混凝土墙体5、混凝土横梁6、混凝土顶板7、承重墙8、支撑杆9、抗震钢网10、碎石垫底层11、砂石中间层12、混合灰土回填层13、陶粒轻体混凝土层14、防裂拉筋网15、高强水泥轻体压力板16、第一矩形管17和第二矩形管18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请参阅图1-5,一种装配式节能建筑搭接结构,包括地基1,地基1的四周均通过水泥砂浆浇筑有支撑杆9,且支撑杆9的表面与地基1的内腔紧密接触,地基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地面4,地面4的顶部通过水泥砂浆连接有地坪2,地坪2的四周均开设有卡槽3,卡槽3的内腔与支撑杆9外表面的上端通过水泥砂浆灌注连接,地坪2的四周通过水泥砂浆连接有混凝土墙体5,混凝土墙体5的内侧通过水泥砂浆连接有混凝土横梁6,混凝土横梁6的两侧通过水泥砂浆与混凝土墙体5内侧的上端固定连接,混凝土横梁6的底部通过水泥砂浆连接有承重墙8,承重墙8的底部通过水泥砂浆与地坪2的顶部固定连接,混凝土墙体5的顶部通过水泥砂浆灌注连接有混凝土顶板7,混凝土墙体5的内腔通过水泥砂浆与模具整体结合连接有抗震钢网10,起到了无需红砖进行建筑搭接的效果,从而达到节约泥土能源的目的,防止了泥土的流失,保护了泥土能源,混凝土顶板7包括第一矩形管17和第二矩形管18,第一矩形管17和第二矩形管18交错焊接,第一矩形管17和第二矩形管18的顶部通过水泥砂浆连接有高强水泥轻体压力板16,高强水泥轻体压力板16的表面设置有防裂拉筋网15,高强水泥轻体压力板16的顶部且位于防裂拉筋网15的顶部浇筑连接有陶粒轻体混凝土层14,且陶粒轻体混凝土层14包裹混凝土顶板7的表面,地基1包括碎石垫底层11、砂石中间层12和混合灰土回填层13,碎石垫底层11的顶部与砂石中间层12交错设置,混合灰土回填层13位于顶部与砂石中间层12的顶部,且通过混合灰土回填层13使碎石垫底层11的表面和砂石中间层12的表面紧密接触,碎石垫底层11的粒径为20mm-30mm,砂石中间层12的厚度为50cm-120cm,混合灰土回填层13的强度等级为C10-C30,混凝土墙体5的表面涂刷有水泥砂浆层,且水泥砂浆层的表面涂刷有保温涂料层。使用时,使用者通过向地基1的内腔填充碎石垫底层11,在碎石垫底层11填充完成后加入砂石中间层12,当砂石中间层12加入完成后,通过混合灰土回填层13对其进行回填夯实,通过在地基1的内腔插入支撑杆9,且支撑杆9的表面与地基1的四周通进行浇筑水机砂浆,此时,使用者将地坪2放置在地基1的顶部,并将混凝土墙体5浇筑在地坪2的四周,设置了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节能建筑搭接结构,包括地基(1),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基(1)的四周均通过水泥砂浆浇筑有支撑杆(9),且支撑杆(9)的表面与地基(1)的内腔紧密接触,所述地基(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地面(4),所述地面(4)的顶部通过水泥砂浆连接有地坪(2),所述地坪(2)的四周均开设有卡槽(3),所述卡槽(3)的内腔与支撑杆(9)外表面的上端通过水泥砂浆灌注连接,所述地坪(2)的四周通过水泥砂浆连接有混凝土墙体(5),所述混凝土墙体(5)的内侧通过水泥砂浆连接有混凝土横梁(6),所述混凝土横梁(6)的两侧通过水泥砂浆与混凝土墙体(5)内侧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混凝土横梁(6)的底部通过水泥砂浆连接有承重墙(8),所述承重墙(8)的底部通过水泥砂浆与地坪(2)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混凝土墙体(5)的顶部通过水泥砂浆灌注连接有混凝土顶板(7),所述混凝土墙体(5)的内腔通过水泥砂浆与模具整体结合连接有抗震钢网(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节能建筑搭接结构,包括地基(1),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基(1)的四周均通过水泥砂浆浇筑有支撑杆(9),且支撑杆(9)的表面与地基(1)的内腔紧密接触,所述地基(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地面(4),所述地面(4)的顶部通过水泥砂浆连接有地坪(2),所述地坪(2)的四周均开设有卡槽(3),所述卡槽(3)的内腔与支撑杆(9)外表面的上端通过水泥砂浆灌注连接,所述地坪(2)的四周通过水泥砂浆连接有混凝土墙体(5),所述混凝土墙体(5)的内侧通过水泥砂浆连接有混凝土横梁(6),所述混凝土横梁(6)的两侧通过水泥砂浆与混凝土墙体(5)内侧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混凝土横梁(6)的底部通过水泥砂浆连接有承重墙(8),所述承重墙(8)的底部通过水泥砂浆与地坪(2)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混凝土墙体(5)的顶部通过水泥砂浆灌注连接有混凝土顶板(7),所述混凝土墙体(5)的内腔通过水泥砂浆与模具整体结合连接有抗震钢网(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节能建筑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顶板(7)包括第一矩形管(17)和第二矩形管(18),所述第一矩形管(17)和第二矩形管(18)交错焊接,所述第一矩形管(17)和第二矩形管(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强,
申请(专利权)人:张俊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