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9017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包括:排水沟,其设于地面的下方;第一盖体,其盖设于所述排水沟上,所述第一盖体设有排水口;若干弃除池,其设于所述排水沟的下方且连通于所述排水沟,所述弃除池用于收集初期雨水,初期雨水进入所述弃除池内,其他雨水通过所述排水沟排出。通过弃除池收集初期雨水,在初期雨水中杂质的自身重力作用下,初期雨水在弃除池内自行进行沉降过滤分离,降雨过程中自动拦截水质较差的初期雨水,中期、后期雨水可直接排入雨水管循环使用;该装置仅需定期清除弃除池内的垃圾污染物及杂质,降低了过滤成本,并可实现对雨水的循环使用;以及弃除池可调蓄初期雨水,以保证雨水管内的水流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雨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
技术介绍
降雨时,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容易在地面上形成积水,影响人们的正常活动;且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通常排入排污管道内直接排出,并未充分利用水资源。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蓄水池、环形支撑板、盲沟、第一过滤池以及喷水组件。雨水落于地面上后,并穿过地面流至环形支撑板上的容纳槽内,水流穿过容纳槽的侧壁流至盲沟内,并通过盲沟流至蓄水池中存储,然后雨水经过第一过滤池过滤,除去较大的杂质,最后由喷水组件将过滤后的雨水喷洒到草坪上,从而避免地面积水和并实现了水资源的循坏利用。其中第一过滤池通过管道与蓄水池连通,且管道上可设置阀门以通断管道,第一过滤池内可先后设有沉淀箱、过滤箱和活性炭吸附箱等来完成对雨水的过滤。在降雨的过程中,初期雨水的杂质远多于后期雨水的杂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对初期雨水的杂质进行分离弃除后方可使用弃除后的初期雨水而对中期、后期雨水可直接使用。而上述的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对初期、中期、后期雨水均是进入第一过滤池内进行过滤后再进行喷洒利用,使得第一过滤池内的过滤组件会吸附初期、中期、后期雨水的杂质,较快地达到吸附饱和而缩短了过滤寿命,需要定时更换过滤组件,使得过滤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利用雨水时的过滤成本较高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包括:排水沟,其设于地面的下方;第一盖体,其盖设于所述排水沟上,所述第一盖体设有排水口,雨水通过地面后经所述排水口进入所述排水沟内;若干弃除池,其设于所述排水沟的下方且连通于所述排水沟,所述弃除池用于收集初期雨水,初期雨水进入所述弃除池内,其他雨水通过所述排水沟排出。进一步地,所述弃除池的至少一侧壁由渗水砖形成。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盖体,所述第二盖体设于所述排水沟和所述弃除池之间并遮挡所述弃除池的部分连通口。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盖体包括第二盖体本体和油污过滤件,所述第二盖体本体转动设置,所述油污过滤件设于所述第二盖体本体的端部且朝向所述弃除池凸出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盖体本体转动连接于移动件,所述移动件滑动连接于所述排水沟的底壁上。进一步地,所述弃除池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弃除池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第一固定盖体和第一移动盖体,所述第一移动盖体覆盖于所述弃除池的上方,所述第一固定盖体和所述弃除池的上方错开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盖体上的排水口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一移动盖体上的排水口的数量。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盖体粘接于所述排水沟上,所述第一移动盖体搭接于所述排水沟上。进一步地,所述排水沟的底壁面为坡面设置,沿雨水汇集至雨水管的排出方向向下倾斜设置。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包括:排水沟,其设于地面的下方;第一盖体,其盖设于所述排水沟上,所述第一盖体设有排水口,雨水通过地面后经所述排水口进入所述排水沟内;若干弃除池,其设于所述排水沟的下方且连通于所述排水沟,所述弃除池用于收集初期雨水,初期雨水进入所述弃除池内,其他雨水通过所述排水沟排出。此结构的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通过弃除池收集初期雨水,在初期雨水中杂质的自身重力作用下,初期雨水在弃除池内自行进行沉降过滤分离,降雨过程中自动拦截水质较差的初期雨水,中期、后期雨水可直接排入雨水管循环使用,即可满足雨水循环利用;该装置仅需定期清除弃除池内的垃圾污染物及杂质,不存在现有技术中的过滤组件因吸附杂质而影响过滤寿命的问题,降低了过滤成本,并可实现对雨水的循环使用;以及弃除池可调蓄初期雨水,控制进入排水沟汇集至雨水管内的流量,以保证雨水管内的水流稳定。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所述弃除池的至少一侧壁由渗水砖形成。此结构的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进入弃除池内的雨水可由渗水砖渗入周边的土壤中,可实现对雨水的循环使用,且便于清除弃除池内的杂质。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所述第二盖体包括第二盖体本体和油污过滤件,所述第二盖体本体转动设置,所述油污过滤件设于所述第二盖体本体的端部且朝向所述弃除池凸出设置。此结构的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当进入弃除池内的雨水的水位过高时,油污过滤件可阻挡弃除池内由于雨水经过例如地面上设置的跑道时而带来的油污和杂质,以避免回到排水沟而污染了中期、后期雨水,以及通过转动第二盖体本体以不遮挡弃除池的连通口,便于清理油污、杂质。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所述第一固定盖体上的排水口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一移动盖体上的排水口的数量。此结构的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降雨时,雨水通过排水口进入排水沟,通过增加排水口的数量,增加了雨水径流入排水沟的面积,更快地调蓄了地面上的雨水径流。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所述第一固定盖体粘接于所述排水沟上,所述第一移动盖体搭接于所述排水沟上。此结构的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可通过移动第一移动盖体,完成对排水沟、弃除池的清理,可提高清理效率。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所述排水沟的底壁面为坡面设置,沿雨水汇集至雨水管的排出方向向下倾斜设置。此结构的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由于是坡面设置,可提高雨水在排水沟内的流动速度,避免积聚而未及时排出的情况出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的剖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沿B向的剖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沿A向的剖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的俯视图;图5为图1所示的第一固定盖体的俯视图;图6为图1所示的第一移动盖体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排水沟;21-第一固定盖体,22-第一移动盖体,23-排水口;3-弃除池,31-渗水砖;41-第二盖体本体,42-油污过滤件;5-雨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排水沟,其设于地面的下方;/n第一盖体,其盖设于所述排水沟上,所述第一盖体设有排水口,雨水通过地面后经所述排水口进入所述排水沟内;/n若干弃除池,其设于所述排水沟的下方且连通于所述排水沟,所述弃除池用于收集初期雨水,初期雨水进入所述弃除池内,其他雨水通过所述排水沟排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水沟,其设于地面的下方;
第一盖体,其盖设于所述排水沟上,所述第一盖体设有排水口,雨水通过地面后经所述排水口进入所述排水沟内;
若干弃除池,其设于所述排水沟的下方且连通于所述排水沟,所述弃除池用于收集初期雨水,初期雨水进入所述弃除池内,其他雨水通过所述排水沟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弃除池的至少一侧壁由渗水砖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盖体,所述第二盖体设于所述排水沟和所述弃除池之间并遮挡所述弃除池的部分连通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体包括第二盖体本体和油污过滤件,所述第二盖体本体转动设置,所述油污过滤件设于所述第二盖体本体的端部且朝向所述弃除池凸出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排水沟雨水自动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书函周星刘洪禄潘兴瑶邸苏闯王美荣陈建刚李永坤王丽晶卢亚静龚应安赵飞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