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胃肠减压管,包括胃肠减压管本体,所述胃肠减压管本体由远端段、中间段以及近端段组成,所述远端段和近端段的横截面相同,所述中间段的横截面小于远端段或者近端段的横截面;所述中间段与近端段固定连接,中间段与远端段转动连接。本案针对现有胃肠减压管本体进行了改进,一是中间段的横截面小于远端段或者近端段的横截面,缩小了中间段的截面直径,尽力避免中间段对病人的咽喉造成严重摩擦,避免中间段与病人咽喉接触而促使病人感觉不适;二是中间段与远端段转动连接,利用近端段实现中间段的旋转,也很好的解决了中间段长时间压迫病人咽喉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胃肠减压管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胃肠减压管。
技术介绍
胃肠减压管是普外科常用的器械,胃肠减压管是通过鼻腔经咽喉再经食道进入胃中。该管在咽喉处弯曲的角度大,容易刺激此处组织水肿发炎,由于胃肠减压管从一侧鼻孔插入后持续较长时间才拔掉,所以胃肠减压管一直刺激该侧鼻咽部易引起化脓发炎。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专利CN202314852U公开了一种普外科使用的肠胃减压管,包括一根胃肠减压管以及沿其外管壁上设有一根软线,通过定时牵引软线以改变胃肠减压管在鼻咽部的位置。但是人的鼻咽部和食道组织非常敏感,软线在拉动式接触人的鼻咽部肌肉组织等,会导致病人发生呛鼻以及呕吐。专利CN201267631Y公开了一种术后患者用的胃肠减压管,包括胃肠减压管,在该胃肠减压管的中间部位的外币上用热塑工艺设有数个软硅胶圆环。利用拉动软硅胶圆环以拉动胃肠减压管,减小患者痛苦。但是因为软硅胶圆环在病人的咽喉部内时,医生很难由病人口腔中观察到,更难以进行镊子夹取操作,因此也不适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胃肠减压管,可避免胃肠减压管压长时间压迫患者鼻咽部,进而避免引起患者鼻咽部化脓发炎,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胃肠减压管,包括胃肠减压管本体,所述胃肠减压管本体由远端段(3)、中间段(2)以及近端段(1)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段(3)和近端段(1)的横截面相同,所述中间段(2)的横截面小于远端段(3)的横截面;所述中间段(2)与近端段(1)固定连接,中间段(2)与远端段(3)转动连接。所述中间段(2)靠近远端段(3)的外壁周向上开设环形凹槽(21),所述远端段(3)靠近中间段(2)的内壁上开设环形凸缘,环形凸缘和环形凹槽(21)转动连接,使中间段(2)与远端段(3)转动连接。进一步:所述中间段的横截面直径较远端段或者近端段小1.5mm。进一步:所述中间段与近端段之间通过一体成型。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本案针对现有胃肠减压管本体进行了改进,一是中间段的横截面小于远端段或者近端段的横截面,缩小了中间段的截面直径,尽力避免中间段对病人的咽喉造成严重摩擦,避免中间段与病人咽喉接触而促使病人感觉不适;二是中间段与远端段转动连接,利用近端段实现中间段的旋转,也很好的解决了中间段长时间压迫病人咽喉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中间段分别与近端段和远端段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近端段与中间段一体成型的示意图;图4为近端段上设置偏心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胃肠减压管,包括现有技术中的胃肠减压管本体,所述胃肠减压管本体由远端段3、中间段2以及近端段1组成。需要说明的是,胃肠减压管本体插入病人的肠胃后:远端段3是指该段位于病人的咽喉至胃肠的区段;中间段2是指该段位于病人咽喉至鼻腔的区段;近端段1是指该段位于病人鼻腔至病人体外的区段,本实施例中为方便描述以远端段3、中间段2以及近端段1来进行命名,以便于公众理解。现有技术中,由远端段3、中间段2以及近端段1构成胃肠减压管本体,三段的横截面均相同。但是本案中,远端段3和近端段1的横截面相同,但是中间段2的横截面小于远端段3的横截面。具体为中间段2的横截面直径较远端段3或者近端段1要小1.5mm。如图2所示,中间段2与近端段1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中间段2与远端段3的连接方式则为转动连接。本实施例给出了其中一种具体的转动连接连接方式:在中间段2靠近远端段3的外壁周向开设环形凹槽21,然后在远端段3靠近中间段2的内壁上开设环形凸缘,环形凸缘和环形凹槽21转动配合,使远端段3和中间段2转动连接。其它的转动连接方式在现有技术中也容易想到,如中间段2通过转动环套与远端段3连接也可以。因为加工制作胃肠减压管的材料一般都是采用医用软塑料胶体,因此,本案中的中间段2和远端段3转动连接后,可以实现自密封而无需增加设置密封圈。当然,如图3所示,中间段2也可以由近端段1通过一体成型的张拉工艺得到,同时也不限于本实施例中列举的方式。如图4所示,为了进一步对本案进行优化,近端段1靠近中间段2的端头处还粘接有一个偏心环4,该偏心环4的中轴线偏离中间段2的中轴线,同时利用偏心环4实现中间段2与近端段1扭曲连接,也即中间段2相对于近端段1的轴线扭曲。同时本案中,偏心环4的外径最好与近端段1的外径相同,这样可以降低偏心环4对病人的咽喉造成影响。下面以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案进行说明:具体使用中,远端段3进入至病人的胃肠中、中间段2位于病人的鼻腔至咽喉部,近端段1位于病人鼻腔至体外的区段。当病人感觉中间段2对咽喉造成不适时,可用手来回搓动近端段1,促使近端段1绕其中轴线旋转,而近端段1在带动中间段2旋转以使中间段2适应病人的咽喉。由于中间段2与远端段3采用的是转动连接,因此,中间段2的旋转不会导致远端段3的旋转,这也是实现本方案的必要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远端段3的长度几乎是中间段2和近端段1长度总和的两倍。因此若对现有技术中的胃肠减压管本体直接搓动旋转:一是因为韦昌进阿亚冠本体太长而转不动,导致胃肠减压管本体扭曲封闭,无法使用;二是即便能够克服上述缺陷,但是胃肠减压管本体同时对病人的鼻腔、咽喉和肠胃进行摩擦,也会导致病人无法承受。本案开创性的对现有胃肠减压管本体进行了改进,一是缩小了中间段2的截面直径,尽力避免中间段2对病人的咽喉造成严重摩擦,避免中间段2与病人咽喉接触而促使病人感觉不适;同时,利用近端段1实现中间段2的旋转、也很好的解决了中间段2长时间压迫病人咽喉的问题。然后优化增加设置偏心环4后,更有利于中间段2在旋转时与病人咽喉实现快速脱离,进一步快速消除病人的不适。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本技术为限制,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胃肠减压管,包括胃肠减压管本体,所述胃肠减压管本体由远端段(3)、中间段(2)以及近端段(1)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段(3)和近端段(1)的横截面相同,所述中间段(2)的横截面小于远端段(3)的横截面;所述中间段(2)与近端段(1)固定连接,中间段(2)与远端段(3)转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胃肠减压管,包括胃肠减压管本体,所述胃肠减压管本体由远端段(3)、中间段(2)以及近端段(1)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段(3)和近端段(1)的横截面相同,所述中间段(2)的横截面小于远端段(3)的横截面;所述中间段(2)与近端段(1)固定连接,中间段(2)与远端段(3)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胃肠减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段(2)靠近远端段(3)的外壁周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君攀,周广崇,
申请(专利权)人:张君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