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充气式气囊敷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8763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充气式气囊敷贴,包括气囊敷贴和自充气结构,所述气囊敷贴包括依次叠合的医用无菌敷料层,医用胶带层,塑料薄膜A,压迫气囊,塑料薄膜B,所述自充气结构包括充气单向阀,充气管,微型手捏充气泵;压迫气囊端口连接充气单向阀,通过充气管与微型手捏充气泵相连。医用无菌敷料层可采用甲壳素纤维无纺布,有利于患者伤口愈合,操作微型手捏充气泵为压迫气囊单向供气,实现对伤口的压迫并调节压迫程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手控充气压迫气囊实现局部皮下活动出血伤口的止血,同时避免患者伤口局部不适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充气式气囊敷贴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涉及一种伤口敷贴,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皮下活动出血伤口的自充气式气囊敷贴。
技术介绍
目前,局部外伤或大面积皮瓣剥离手术后,譬如乳腺根治术等,容易导致伤口皮下广泛活动出血。所以需要对局部进行加压止血,减少皮下出血带来的血肿甚至休克反应。临床上伤口的处理常使用合成纤维类敷贴,这类敷贴没有压迫作用且不固定,伤口渗液较多时,会与敷贴产生粘连,对创口有二次伤害,使用弹性止血带、绷带或纱布之类进行加压缠绕,因肢端供血或换药需要,时常需要拆下,重复过程繁琐,增加临床工作量。某些加压材料反复使用还会增加污染概率。而医生为追求良好的止血效果,通常以较大压力进行缠绕加压,包扎时间太长会导致患者局部不适感,试图挣脱,甚至影响局部血供。另外,目前临床使用的医用无菌敷贴主要为合成纤维类敷料,除了简单的保护伤口作用,止血效果有限,某些患者还因长期压迫该敷料与皮肤紧密接触而引起过敏,影响止血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改进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充式气囊敷贴,其结合了灵活的加压作用和敷料的功能,操作简单,并能有效地促进伤口愈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充气式气囊敷贴,包括气囊敷贴和自充气结构;所述气囊敷贴包括依次叠合的敷料层,贴合层,塑料薄膜A,压迫气囊和塑料薄膜B;贴合层附于塑料薄膜A上,其中间位置设置敷料层,塑料薄膜A与塑料薄膜B通过塑封的方式,将压迫气囊固定在其中,压迫气囊连接所述的自充气结构;所述自充气结构包括充气单向阀,充气管,微型充气装置,压迫气囊端口连接充气单向阀,通过充气管与微型充气装置相连。所述自充气式气囊敷贴通过操作微型充气装置为压迫气囊提供单向供气,实现局部皮下活动出血伤口的止血。优选的,所述敷料层与塑料薄膜A相连,并设置在压迫气囊的边界内。优选的,所述的贴合层采用医用胶带以贴合伤口。所述的贴合层使用时粘贴在患者非伤口处,未使用时其上覆盖一层用于保护的隔离膜。优选的,所述的敷料层采用甲壳素纤维无纺布。优选的,所述的微型充气装置采用微型手捏充气泵。进一步的,所述的微型手捏充气泵表面上设有进气口,进气口设计成“米”字结构。所述的微型手捏充气泵推荐为长方体结构,采用硅胶材质。优选的,微型手捏充气泵的下表面附有医用胶带层,未使用时采用隔离膜保护,使用时可粘贴在患者非伤口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自充气式气囊敷贴中的压迫气囊被塑封固定在塑料薄膜A与塑料薄膜B之间。医用无菌敷料层材质为甲壳素纤维无纺布,其具有抗菌消炎、除湿止痛、预防皮肤过敏等功能,有利于患者表面伤口愈合。微型手捏充气泵为长方体结构采用硅胶材质,具有良好的回弹性。通过控制按压微型手捏充气泵的次数即可调节对伤口的压迫程度。微型手捏充气泵上表面设有进气口,进气口设计成“米”字结构,此设计可使外部空气顺畅进入气泵的同时阻碍大颗粒被带入。微型手捏充气泵的下表面附有医用胶带层,未使用时采用隔离膜保护,使用时可粘贴在患者非伤口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自充气式气囊敷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自充气式气囊敷贴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自充气式气囊敷贴的结构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的自充气式气囊敷贴的自充气结构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敷料层、2-医用胶带层、3-塑料薄膜A、4-压迫气囊、5-塑料薄膜B、6-自充气结构、7-充气单向阀、8-充气管、9-微型手捏充气泵、10-进气口。具体实施方式为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结构,使用方法及有益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本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这些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而是由权利要求书来确定。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自充气式气囊敷贴,主要包括气囊敷贴和自充气式装置。其中气囊敷贴包括依次叠合的医用无菌敷料层1,医用胶带层2(贴合层),塑料薄膜A3,压迫气囊4和塑料薄膜B5;医用胶带层2附于塑料薄膜A3上,其中间位置挖去正方形小块用于放置敷料层1;塑料薄膜A3与塑料薄膜B5通过塑封的方式将压迫气囊4固定在其中;压迫气囊4连接所述的自充气结构6,所述自充气结构6包括充气单向阀7,充气管8,微型手捏充气泵9,压迫气囊4端口连接充气单向阀7,通过充气管8与微型手捏充气泵9相连。所述自充气式气囊敷贴通过操作微型手捏充气泵9为压迫气囊4提供单向供气,实现局部皮下活动出血伤口的止血。如图3所示,气囊敷贴具体包括敷料层1,医用胶带层2,塑料薄膜A3,压迫气囊4,塑料薄膜B5依次叠合,使用前医用胶带层2与隔离膜(未图示)粘结,隔离膜采用表面涂硅油的底纸。使用时,撕下医用胶带层2的隔离膜,将敷料层1覆盖创口,医用胶带层2贴于患者非伤口处。如图4所示,自充气结构6包括充气单向阀7,充气管8,微型手捏充气泵9,进气口10。用手按压微型手捏充气泵9,大气通过进气口10先后进入微型手捏充气泵9和充气管8,最后通过充气单向阀7进入压迫气囊4内。由于充气单向阀7的作用,进入压迫气囊4内大气不会溢出。通过按压微型手捏充气泵9的次数即可调节对伤口的压迫程度。进气口10设计成“米”字结构,使外部空气顺畅进入气泵的同时阻碍大颗粒被带入。所述自充气式气囊敷贴为一次性产品,可根据患者换药的需求进行及时更换。敷贴不包含尺寸限制,可根据创口大小选择使用相应气囊敷贴。本技术对患者术后伤口进行持续压迫,帮助伤口恢复,使用操作方便,安全可靠。上述实施例中各部件仅为举例说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整体敷贴大小,气囊占据敷贴位置及大小可依据具体伤口位置和情况做出调整。虽然以上描述了本技术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所举实例限制,凡不脱离本技术的构思和原理下,对本技术的修改、替换等均应包括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充气式气囊敷贴,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敷贴和自充气结构,所述气囊敷贴包括依次叠合的敷料层,贴合层,塑料薄膜A,压迫气囊,塑料薄膜B;所述贴合层附于塑料薄膜A上,其中间位置设置敷料层,塑料薄膜A与塑料薄膜B通过塑封的方式,将压迫气囊固定在其中,压迫气囊连接所述的自充气结构;所述自充气结构包括充气单向阀,充气管,微型充气装置;所述压迫气囊端口连接充气单向阀,通过充气管与微型充气装置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充气式气囊敷贴,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敷贴和自充气结构,所述气囊敷贴包括依次叠合的敷料层,贴合层,塑料薄膜A,压迫气囊,塑料薄膜B;所述贴合层附于塑料薄膜A上,其中间位置设置敷料层,塑料薄膜A与塑料薄膜B通过塑封的方式,将压迫气囊固定在其中,压迫气囊连接所述的自充气结构;所述自充气结构包括充气单向阀,充气管,微型充气装置;所述压迫气囊端口连接充气单向阀,通过充气管与微型充气装置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充气式气囊敷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敷料层与塑料薄膜A相连,并设置在压迫气囊的边界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充气式气囊敷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明星唐金海丁永斌唐文娟张薇吴旸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