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椎牵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8728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颈椎牵引装置,涉及医疗器械领域。该颈椎牵引装置,包括牵引带,所述牵引带的左部和右部通过贴合装置进行贴合连接,所述牵引带内壁的下表面设置有压力装置,所述牵引带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上表面与牵引绳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牵引绳的另一端绕过轴承表面开设的滑槽并与第二固定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下表面设置有提手。该颈椎牵引装置,通过挂钩、钢丝绳、第三固定块、牵引绳、提手、轴承、转轴、牵引带、气囊、连接管和充气球囊的共同作用,从而实现了对于患者多方向的颈椎牵引矫正,功能较为全面,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携带,成本较低,实用性较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颈椎牵引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颈椎牵引装置。
技术介绍
颈椎牵引作为一种颈椎疾患主要的非手术治疗手段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疗效确切,常作为首选的或主要的治疗方法。现有技术中,通过机械结构实现的悬吊式拉伸牵引,如专利号CN92211988.0的专利为一种弹性颈椎牵引器、专利号CN201120252161.1的专利为一种颈椎牵引椅,或通过弹簧或气囊(31)调节的头枕式进行颈椎牵引,但功能单一,不便携带,不能进行多方向牵引,存在一定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颈椎牵引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问题中提出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颈椎牵引装置,包括牵引带,所述牵引带的左部和右部通过贴合装置进行贴合连接,所述牵引带内壁的下表面设置有压力装置,所述牵引带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上表面与牵引绳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牵引绳的另一端绕过轴承表面开设的滑槽并与第二固定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下表面设置有提手,所述轴承的内壁套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均与U形板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U形板的上表面通过两个钢丝绳与第三固定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块的上表面设置有挂钩。优选的,所述提手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纹,所述挂钩的外壁开设有螺纹。优选的,所述贴合装置包括第一魔术贴,所述第一魔术贴设置在牵引带右部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魔术贴和第二魔术贴贴合,所述第二魔术贴设置在牵引带左部的下表面。优选的,所述压力装置包括气囊,所述气囊设置在牵引带内壁的下表面,所述气囊通过连接管与充气球囊相连通。优选的,所述第一魔术贴的上表面为细小柔软纤维的一面,所述第二魔术贴的下表面为较硬带钩刺毛的一面。(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颈椎牵引装置。具备有益效果如下:该颈椎牵引装置,通过挂钩、钢丝绳、第三固定块、牵引绳、提手、轴承、转轴、牵引带、气囊、连接管和充气球囊的共同作用,坐立时,把挂钩挂在一定的高处,扯动第一魔术贴,使得第一魔术贴和第二魔术贴分离,患者的头部位于牵引带中,对头部进行支撑限位,使得第一魔术贴和第二魔术贴贴合,患者通过提手拉动牵引绳,使得牵引绳在滑槽内滑动,轴承随之转动,使得患者的颈部受到向上的牵引力,对患者颈椎进行牵引,平躺时,把挂钩挂在一定的位置,患者的头部位于牵引带中,患者的颈椎压在气囊上,通过充气球囊对气囊进行充气,调整气囊形态,对患者的颈椎进行水平牵引,从而实现了对于患者多方向的颈椎牵引矫正,功能较为全面,且本技术便于携带,成本较低,实用性较强。该颈椎牵引装置,通过设置第一魔术贴和第二魔术贴,第一魔术贴和第二魔术贴贴合,从而实现了对于牵引带左部和右部的连接,保障了对于患者头部的夹持固定,保障了患者颈椎牵引矫正的效果,通过设置轴承和转轴,牵引绳运动时,轴承随之运动,从而降低了牵引绳的磨损,保障了牵引绳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颈椎牵引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颈椎牵引装置的左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图2中A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牵引带、2贴合装置、21第一魔术贴、22第二魔术贴、3压力装置、31气囊、32充气球囊、33连接管、4第一固定块、5牵引绳、6轴承、7滑槽、8第二固定块、9提手、10转轴、11U形板、12钢丝绳、13第三固定块、14挂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阐述。本技术的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颈椎牵引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牵引带1,牵引带1的左部和右部通过贴合装置2进行贴合连接,牵引带1内壁的下表面设置有压力装置3,牵引带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4,第一固定块4的上表面与牵引绳5的一端固定连接,牵引绳5的另一端绕过轴承6表面开设的滑槽7并与第二固定块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块8的下表面设置有提手9,轴承6的内壁套接有转轴10,转轴10的两端均与U形板11的内壁固定连接,U形板11的上表面通过两个钢丝绳12与第三固定块1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三固定块13的上表面设置有挂钩14。本实施方案中:通过挂钩14、钢丝绳12、第三固定块13、牵引绳5、提手9、轴承6、转轴10、牵引带1、气囊31、连接管33和充气球囊32的共同作用,坐立时,把挂钩14挂在一定的高处,扯动第一魔术贴21,使得第一魔术贴21和第二魔术贴22分离,患者的头部位于牵引带1中,对头部进行支撑限位,使得第一魔术贴21和第二魔术贴22贴合,患者通过提手9拉动牵引绳5,使得牵引绳5在滑槽7内滑动,轴承6随之转动,使得患者的颈部受到向上的牵引力,对患者颈椎进行牵引,平躺时,把挂钩14挂在一定的位置,患者的头部位于牵引带1中,患者的颈椎压在气囊31上,通过充气球囊32对气囊31进行充气,调整气囊31形态,对患者的颈椎进行水平牵引,从而实现了对于患者多方向的颈椎牵引矫正,功能较为全面,且本技术便于携带,成本较低,实用性较强。本实施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魔术贴21和第二魔术贴22,第一魔术贴21和第二魔术贴22贴合,从而实现了对于牵引带1左部和右部的连接,保障了对于患者头部的夹持固定,保障了患者颈椎牵引矫正的效果,通过设置轴承6和转轴10,牵引绳5运动时,轴承6随之运动,从而降低了牵引绳5的磨损,保障了牵引绳5的使用寿命。具体地:提手9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纹,挂钩14的外壁开设有螺纹;因此,提手9外壁防滑纹的设置,增大了患者手掌与提手9之间的摩擦力,方便了患者对于牵引绳5的拉动。具体地:贴合装置2包括第一魔术贴21,第一魔术贴21设置在牵引带1右部的下表面,第一魔术贴21和第二魔术贴22贴合,第二魔术贴22设置在牵引带1左部的下表面;因此,第一魔术贴21和第二魔术贴22贴合,从而实现了对于牵引带1左部和右部的连接,保障了对于患者头部的夹持固定,保障了患者颈椎牵引矫正的效果。具体地,压力装置3包括气囊31,气囊31设置在牵引带1内壁的下表面,气囊31通过连接管33与充气球囊32相连通;因此,平躺时,患者的颈椎压在气囊31上,通过充气球囊32对气囊31进行充气,调整气囊31形态,对患者的颈椎进行水平牵引,实现了患者平躺时的颈椎牵引运动,给患者带来极大的方便。具体地,第一魔术贴21的上表面为细小柔软纤维的一面,第二魔术贴22的下表面为较硬带钩刺毛的一面;因此,方便了第一魔术贴21和第二魔术贴22相对面的粘贴。工作原理,使用时,坐立时,把挂钩14挂在一定的高处,扯动第一魔术贴21,使得第一魔术贴21和第二魔术贴22分离,患者的头部位于牵引带1中,对头部进行支撑限位,使得第一魔术贴21和第二魔术贴22贴合,患者通过提手9拉动牵引绳5,使得牵引绳5在滑槽7内滑动,轴承6随之转动,使得患者的颈部受到向上的牵引力,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颈椎牵引装置,包括牵引带(1),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带(1)的左部和右部通过贴合装置(2)进行贴合连接,所述牵引带(1)内壁的下表面设置有压力装置(3),所述牵引带(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4),所述第一固定块(4)的上表面与牵引绳(5)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牵引绳(5)的另一端绕过轴承(6)表面开设的滑槽(7)并与第二固定块(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8)的下表面设置有提手(9),所述轴承(6)的内壁套接有转轴(10),所述转轴(10)的两端均与U形板(1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U形板(11)的上表面通过两个钢丝绳(12)与第三固定块(1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块(13)的上表面设置有挂钩(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颈椎牵引装置,包括牵引带(1),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带(1)的左部和右部通过贴合装置(2)进行贴合连接,所述牵引带(1)内壁的下表面设置有压力装置(3),所述牵引带(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4),所述第一固定块(4)的上表面与牵引绳(5)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牵引绳(5)的另一端绕过轴承(6)表面开设的滑槽(7)并与第二固定块(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8)的下表面设置有提手(9),所述轴承(6)的内壁套接有转轴(10),所述转轴(10)的两端均与U形板(1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U形板(11)的上表面通过两个钢丝绳(12)与第三固定块(1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块(13)的上表面设置有挂钩(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椎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星广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贝利尔医疗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