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换鞋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8489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折叠换鞋凳,包括支撑架、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支撑架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立柱,立柱的内侧沿竖直方向设有导轨;第三板块的一边与支撑架底部铰接,另一边与第二板块铰接,第二板块的另一边与第一板块铰接,第一板块另一边两端分别设有与导轨匹配的滑块,滑块可沿导轨上下滑动地设置于导轨内;立柱内于导轨下方设有空腔,空腔内设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上端与滑块连接,压缩弹簧的下端与立柱的底部抵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滑块在导轨内的上下移动可在平面状和换鞋凳之间切换,节约了空间占用,其结构简单、外形美观,操作简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折叠换鞋凳
本技术涉及家居
,具体涉及一种折叠换鞋凳。
技术介绍
在日常生活中,进出家门时通常需要换鞋,蹲下换鞋较为吃力,所以很多家庭常备换鞋凳,以避免换鞋时的下蹲动作。目前市面上已经有许多类似功能的换鞋凳,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使用需求,但是在实际使用时都存在一些缺陷:一是空间占用的问题,目前的产品放置于家中或者公共场所都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尤其是家庭中玄关的空间有限,放置换鞋凳之后会导致行走通道空间不足;二是与场景的融合度不够高,使得产品本身缺乏美观的视觉体现,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审美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换鞋凳,旨在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折叠换鞋凳,包括支撑架以及沿支撑架从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板块、第二板块、第三板块,所述支撑架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立柱,所述立柱的内侧沿竖直方向设有导轨;所述第三板块的一边与支撑架底部铰接,所述第三板块的另一边与第二板块的一边铰接,所述第二板块远离第三板块的一边与第一板块铰接,所述第一板块远离第二板块的一边两端分别设有与导轨匹配的滑块,所述滑块可沿导轨上下滑动地设置于导轨内;所述导轨的底端到地面的高度与第二板块的长度相当,所述导轨的顶端到地面的高度与三个板块的长度之和相当,所述第一板块与第三板块长度相当;所述立柱内于导轨下方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上端与滑块连接,所述压缩弹簧的下端与立柱的底部抵接。上述结构中,初始状态时,第一板块上的滑块在压缩弹簧作用下位于导轨的顶端,此时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均位于立柱所在的竖直面上,整个换鞋凳形成一个板面的状态;将第一板块上的滑块沿导轨向下滑动至导轨底端时,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形成一个方形结构,此时第一板块与地面平行,第二板块与地面垂直,形成换鞋凳的状态。进一步的设置在于,所述导轨的顶端向一侧倾斜,使得滑块滑动至导轨顶端时导轨的斜面提供一定支撑力,保证初始状态时的稳定性,防止第一板块松动或错位。进一步的设置在于,所述导轨的底端设有卡槽,将第一板块上的滑块滑动至导轨底端后卡入卡槽内,可对第一板块的位置进行定位。进一步的设置在于,所述第二板块表面设有把手,通过把手可向下拉动第二板块,进而带动第一板块向下移动。进一步的设置在于,所述把手为内凹式把手,保证其整体的平整性。进一步的设置在于,所述支撑架顶部设有镜面,便于用户换好鞋之后整理仪容。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对比,其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在初始状态时为平面状,可靠墙放置或在墙壁上作嵌入式设计,与墙壁形成一个统一面,不占用空间,提升了空间利用率。2.本技术结构简单、外形美观,并有效避免了操作的复杂性,操作简易上手,适合任何年龄段的用户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初始状态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立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板块,11、滑块;2、第二板块,21、把手;3、第三板块;4、支撑架,41、立柱,42、导轨,43、卡槽,44、镜面,45、空腔,46、压缩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一种折叠换鞋凳,如图1-3所示,包括支撑架4、第一板块1、第二板块2以及第三板块3,其中支撑架4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立柱41,立柱41的内侧沿竖直方向均设有导轨42;第三板块3的一边与支撑架4底部铰接,第三板块3远离支撑架4的一边与第二板块2的一边铰接,第二板块2远离第三板块3的一边与第一板块1铰接,第一板块1远离第二板块2的一边于两端处分别设有与导轨42匹配的滑块11,滑块11位于导轨42内并可沿导轨42上下滑动。本实施例中,导轨42的底端到地面的高度等于第二板块2的长度,导轨42的顶端到地面的高度等于三个板块的长度之和,第一板块1的长度等于第三板块3的长度。上述结构中,当第一板块1的一边通过滑块11沿导轨42上下移动时,将带动第二板块2与第三板块3随之联动,当滑块11移动至导轨42顶端时,第一板块1、第二板块2和第三板块3将处于两个立柱41形成的平面内,使得换鞋凳整体呈平面状,从而节约空间;当滑块11移动至导轨42底端时,第一板块1、第二板块2和第三板块3形成一个方形的立体,即可转变成换鞋凳的状态,此时第一板块1与地面平行,第二板块2垂直于地面,第三板块3紧贴在地面起支撑作用。本实施例为了实现各板块在使用完成后的自动复位,在立柱41内位于导轨42下方处设有空腔45,空腔45内设有压缩弹簧46,压缩弹簧46的上端与滑块11连接,下端与立柱41的底部抵接。本实施例中,导轨42的顶端向一侧倾斜,形成倾斜面,当滑块11在压缩弹簧46作用下移动至导轨42顶端时,倾斜面可提供一定的支撑作用,保证初始状态时的稳定性,防止第一板块1松动或错位。本实施例中,导轨42的底端设有卡槽43,将第一板块1上的滑块11滑动至导轨42底端后卡入卡槽43内,可对第一板块1的位置进行定位,便于后续的换鞋操作。本实施例中,第二板块2表面设有内凹式的把手21,便于向下拉动第二板块2,从而带动与其联动的第一板块1向下移动。本实施例在具体使用时,其初始状态为第一板块1上的滑块11位于导轨42的顶端,并在压缩弹簧46作用下保持第一板块1、第二板块2和第三板块3均位于两个立柱41形成的平面内,使得其整体呈平面状;当需要进行换鞋操作时,通过第二板块2表面的内凹式把手21将其向下拉动,从而带动第一板块1的滑块11沿着导轨42向下移动,直至移动至导轨42底端,并将滑块11卡入卡槽43内,进行定位,即可进行换鞋操作;完成使用后,向下轻按第一板块1表面,并配合把手21横向移动,使滑块11脱离卡槽43后即可松手,滑块11在压缩弹簧作用下沿导轨42向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板块1、第二板块2以及第三板块3复位。另外,本实施例中在支撑架4顶部设有镜面44,便于用户换好鞋之后整理仪容。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实施例仅是本技术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应认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叠换鞋凳,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以及沿支撑架从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板块、第二板块、第三板块,所述支撑架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立柱,所述立柱的内侧沿竖直方向设有导轨;所述第三板块的一边与支撑架底部铰接,所述第三板块的另一边与第二板块的一边铰接,所述第二板块远离第三板块的一边与第一板块铰接,所述第一板块远离第二板块的一边两端分别设有与导轨匹配的滑块,所述滑块可沿导轨上下滑动地设置于导轨内;所述导轨的底端到地面的高度与第二板块的长度相当,所述导轨的顶端到地面的高度与三个板块的长度之和相当,所述第一板块与第三板块长度相当;所述立柱内于导轨下方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上端与滑块连接,所述压缩弹簧的下端与立柱的底部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换鞋凳,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以及沿支撑架从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板块、第二板块、第三板块,所述支撑架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立柱,所述立柱的内侧沿竖直方向设有导轨;所述第三板块的一边与支撑架底部铰接,所述第三板块的另一边与第二板块的一边铰接,所述第二板块远离第三板块的一边与第一板块铰接,所述第一板块远离第二板块的一边两端分别设有与导轨匹配的滑块,所述滑块可沿导轨上下滑动地设置于导轨内;所述导轨的底端到地面的高度与第二板块的长度相当,所述导轨的顶端到地面的高度与三个板块的长度之和相当,所述第一板块与第三板块长度相当;所述立柱内于导轨下方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压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立峰邢红刚孙兰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