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卢秉威专利>正文

壳程上、下设弧形板的高效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8439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壳程上、下设弧形板的高效换热器,它包括设置有壳程进、出口的换热器壳体、防冲板、折流板、两端管板,其特征是在壳体的内侧上、下部设置弧形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使弓形折流板根部存在流动滞流区变小或基本消失,加大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减少壳程的介质流动阻力。如果换热器为新设计,还可以取消2根定距管。当定距管为处设计了换热管时,又相当于未增加成本又加大换热面积。(*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一种管壳式换热器,特别是一种壳程上、下设弧形板的高效换热器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单壳程换热器内,其介质流动状况如图1所示,在弓形折流板4的根部存在流动滞流区A、B、C等和M、N、O,因为这些滞动区的存在将使换热能力显著降低。经试验分析相当于减少换热能力约在6~10%。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壳程上、下设弧形板的高效换热器,使弓形折流板根部存在流动滞流区变小或基本消失,加大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减少壳程的介质流动阻力。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设置有壳程进、出口的换热器壳体、防冲板、折流板、两端管板,其特征是在壳体的内侧上、下部设置弧形板。本技术的优点是1、使弓形折流板根部存在流动滞流区变小或基本消失,加大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减少壳程的介质流动阻力。2、如果换热器为新设计,还可以取消几根定距管。当定距管为处设计了换热管时,又相当于未增加成本又加大换热面积。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产品结构及介质流动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介质流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见图2,具体结构如下设置有壳程进、出口3、6的换热器壳体5,两端装有管板1,换热管组装其上(图中未画出)。在进口3内设置防冲板2,在壳体5内固装上、下折流板4,在壳体的内侧上部位于折流板4之间固定组装上弧形板7,在壳体的内侧下部位于折流板4之间固定组装下弧形板8,在由于壳程入口设有防冲板2(在此轴线上无换热管),使上弧形板7自然有设置空间,上弧形板7的作用首先是使冲向弧形板7板的介质流∑能“软着陆”,其中贴附流W1使流动滞流区A′更小,以及介质流∑“软着陆”和贴附流W2,将使流动滞流区B′消失。旋涡B′基本消失后,在继续流动的折射和挤压下,将在下弧形板8的“软着陆”中产生一贴附流动U1,继续流动产生U2。U1和U2将使N′、O′成为基本消失的涡旋滞流。对于换热器为新设计时,不仅要设上弧形板7,还要把最低层的换热管取消,把这个空间用来设置下弧形板8。因为下弧形板8本身也可做定距管用,所以,当把原定距管改为换热管时,总的换热面积几乎没有减少,更由于上下设弧形板后,折流板4根部的滞流区变为流动区,过去不怎么工作的换热面积现在工作了。总的换热能力已显著增强,所以,下设弧形板是非常经济有效的。当设置了下弧形板8后,由于上下弧形板的共同作用,壳程的损失会明显减少,一般可减少15~25%。权利要求1.一种壳程上、下设弧形板的高效换热器,它包括设置有壳程进、出口的换热器壳体、防冲板、折流板、两端管板,其特征是在壳体的内侧上、下部设置弧形板。专利摘要一种壳程上、下设弧形板的高效换热器,它包括设置有壳程进、出口的换热器壳体、防冲板、折流板、两端管板,其特征是在壳体的内侧上、下部设置弧形板。本技术的优点是使弓形折流板根部存在流动滞流区变小或基本消失,加大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减少壳程的介质流动阻力。如果换热器为新设计,还可以取消2根定距管。当定距管为处设计了换热管时,又相当于未增加成本又加大换热面积。文档编号F28F9/00GK2888398SQ20062008939公开日2007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24日专利技术者卢秉威, 李志安 申请人:卢秉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壳程上、下设弧形板的高效换热器,它包括设置有壳程进、出口的换热器壳体、防冲板、折流板、两端管板,其特征是:在壳体的内侧上、下部设置弧形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秉威李志安
申请(专利权)人:卢秉威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9[中国|沈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