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眼镜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8349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折叠眼镜盒,包括:一种折叠眼镜盒,包括:底板、两个折叠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及盖板,所述底板两个相对的边缘向底板中心可折叠形成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所述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与底板形成框体结构;两个所述折叠板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底板用于撑开后围设形成放置眼镜的容纳腔,其中,底板上设置有用于撑开后对所述折叠板进行限位的限位部,第一侧板与两个所述折叠板折叠后置于所述框体结构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使折叠后的眼镜盒呈长方体状态,且不容易变形,本技术方案中第二侧板折叠后置于底板折叠形成的框体内,盖板和第二侧板连成一体置于外层,相比较现有技术而言少了一层厚度,缩小了眼镜盒折叠后的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折叠眼镜盒
本技术涉及眼镜盒领域,尤指一种折叠眼镜盒。
技术介绍
眼镜盒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都是一个整体,在携带过程中,占体积,携带很不方便,然而市面上针对该问题也解决了为了便于携带,对眼镜盒进行改造实现眼镜盒可折叠,但是现有的折叠眼镜盒折叠的时候体积很大,在撑开放置眼镜的过程中同样是很大,不管使用或者不使用都会占据体积,眼镜盒一旦大了,就会与眼镜的适配度就很低,眼镜放置在里面就容易出现晃动,眼镜盒也容易出现松弛状态,容易使折叠后的眼镜变形,为此,提出一种折叠眼镜盒。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将解决现有体积大不易携带,且易变形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折叠眼镜盒。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折叠眼镜盒,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边缘向底板中心折叠形成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所述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与底板形成框体结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侧墙可弯折连接,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二侧墙可弯折连接;两个折叠板,两个所述折叠板可弯折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上,且两个所述折叠板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底板用于撑开后围设形成放置眼镜的容纳腔;盖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可弯折连接,且用于撑开后与所述第一侧板贴合;其中,底板上设置有用于撑开后对所述折叠板进行限位的限位部,第一侧板与两个所述折叠板折叠后置于所述框体结构内。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使折叠后的眼镜盒呈长方体状态,且不容易变形,本技术方案中第二侧板折叠后置于底板折叠形成的框体内,盖板和第二侧板连成一体置于外层,相比较现有技术而言少了一层厚度,缩小了眼镜盒折叠后的体积,同时撑开后,折叠板的一边与第二侧板相匹配,使撑开后的眼镜盒的形状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等边三角形眼镜盒,本案中的眼镜盒撑开后的体积会更小,且形状与折叠的眼镜外形很相似,最小的外观尺寸中提供最大的眼镜容纳空间。优选地,所述限位部为所述底板沿着所述第一侧墙与所述第二侧墙的两端折叠形成的第一短侧墙和第二短侧墙。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短侧墙和第二短侧墙分别对相对应的折叠板进行限位,使撑开后的眼镜盒不会变形,同时折叠后的形状接近长方体,看起来更加美观。优选地,所述第一短侧墙与第二短侧墙均与底板呈垂直状态;和/或;所述第一侧墙与所述第二侧墙均与底板呈垂直状态。优选地,所述限位部为所述底板沿着所述第一侧墙和所述第二侧墙的两端边缘处开设的限位槽。优选地,所述限位部由软质的布料或皮革,且所述布料或皮革分别将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底板连接,形成撑开后的容纳腔。优选地,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呈展开状态时形成与所述第一侧板大小相同侧面板,且所述第二侧板的宽度在撑开后与折叠板接触的一侧边长度相匹配。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二侧板和盖板连在一起与第一侧板的大小相同,撑开后第二侧板与两个折叠板的一条边更加贴合,使形成的眼镜盒从侧面看不像是以往的等边三角形,而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体积更小,与折叠后的眼镜贴合度更强。优选地,所述盖板上连接有磁铁,用于眼镜盒撑开后将所述盖板贴附在所示第一侧板上。优选地,所述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及所述盖板均为金属材质制成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折叠眼镜盒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使折叠后的眼镜盒呈长方体状态,且不容易变形,本技术方案中第二侧板折叠后置于底板折叠形成的框体内,盖板和第二侧板连成一体置于外层,相比较现有技术而言少了一层厚度,缩小了眼镜盒折叠后的体积。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一方面是方便折叠形成长方体状态,另一方面是便于折叠后对折叠板进行限位,使折叠板与底板接触的一边始终处于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当中,保证折叠后的眼镜盒不容易发生变形。3、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折叠后的眼镜盒中第一侧板和底板之间不会直接形成锐角,而是通过第一侧墙与底板呈垂直状态,与折叠后的眼镜匹配度很高,第二侧墙在眼镜盒打开盖板后起到阻挡作用,防止眼镜倾斜掉出,同时也保证放置在内的眼镜就不会出现晃动,不容易损坏。4、本技术通过将折叠板设置在第一侧板上,方便折叠时,由第一侧板向盖板方向依次折叠,同时能使折叠板处于底板当中,相比较现有技术中的折叠板设置在中间而言,由两侧向中间折叠的方式更容易折叠,且更不容易变形。5、本技术通过将盖板与第二侧板连接,且盖板与第二侧板连接后的大小与底板或第一侧板的大小相同,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折叠后的眼镜盒体积变小,同时撑开后,折叠板的一边与第二侧板相匹配,使撑开后的眼镜盒的形状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等边三角形眼镜盒,本案中的眼镜盒撑开后的体积会更小,且形状与折叠的眼镜外形很相似,最小的外观尺寸中提供最大的眼镜容纳空间。6、本技术中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底板、盖板及折叠板均由金属材质制成,可塑性高,同时也不容易发生变形,耐用性也高。7、本技术通过皮质的外层与绒质的内层将金属材质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底板及盖板夹合起来,使得第一侧板与底板之间可弯折,底板与第二侧板之间可弯折,盖板与第二侧板之间可弯折,以及绒质包裹的折叠板与第一侧板之间可弯折,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铰链,加工上更加方便,也节省了零部件,同时也使折叠比较方便。8、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短侧墙和第二短侧墙,不仅使折叠后的形状更好看,同时还能分别对第一折叠板和第二折叠板限位,保证撑开后的眼镜盒不会变形。附图说明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一种折叠眼镜盒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折叠眼镜盒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折叠眼镜盒处于折叠过程中的一个状态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折叠眼镜盒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折叠眼镜盒完全展开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底板1、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盖板4、第一短侧墙5a、第二短侧墙5b、第一侧墙6a、第二侧墙6b、第一折叠板7a、第二折叠板7b。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折叠眼镜盒,包括:底板1,底板1两个相对的边缘向底板1中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叠眼镜盒,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板,所述底板两个相对的边缘向底板中心可折叠形成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所述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与底板形成框体结构;/n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侧墙可弯折连接,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二侧墙可弯折连接;/n两个折叠板,两个所述折叠板可弯折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上,且两个所述折叠板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底板用于撑开后围设形成放置眼镜的容纳腔;/n盖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可弯折连接,且用于撑开后与所述第一侧板贴合;/n其中,底板上设置有用于撑开后对所述折叠板进行限位的限位部,第一侧板与两个所述折叠板折叠后置于所述框体结构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眼镜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两个相对的边缘向底板中心可折叠形成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所述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与底板形成框体结构;
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侧墙可弯折连接,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二侧墙可弯折连接;
两个折叠板,两个所述折叠板可弯折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上,且两个所述折叠板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底板用于撑开后围设形成放置眼镜的容纳腔;
盖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可弯折连接,且用于撑开后与所述第一侧板贴合;
其中,底板上设置有用于撑开后对所述折叠板进行限位的限位部,第一侧板与两个所述折叠板折叠后置于所述框体结构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眼镜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为所述底板沿着所述第一侧墙与所述第二侧墙的两端折叠形成的第一短侧墙和第二短侧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折叠眼镜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短侧墙与第二短侧墙均与底板呈垂直状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利康驰赵娜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宜思博历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