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风动力个体防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83445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压风动力个体防尘装置,包括压风管路、过滤除湿组件、控制管路和隔绝式口罩;其中,过滤除湿组件包括壳体,其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滤筒,该滤筒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壳体的开口处盖设有内盖和上盖,内盖和上盖之间具有预设间隙空间;上盖设置有第一通孔,内盖设置有与滤筒的数量匹配的第二通孔,滤筒的进气口与第二通孔一一对应连通;压风管路一端与气源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通孔连接,控制管路一端与连接孔连接,另一端与隔绝式口罩连接;气源提供的空气依次经压风管路、第一通孔、预设间隙空间、第二通孔、进气口、出气口、连接孔和控制管路进入隔绝式口罩,以供口罩佩戴者呼吸。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有效改善采掘工作面固定工位工人的呼吸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风动力个体防尘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人体防护
,特别是指一种压风动力个体防尘装置。
技术介绍
井下常见的个体防护有自吸式和动力送风式过滤防尘口罩(例如,申请号为CN201710578400、CN201720198115的专利),在实际应用中,自吸式过滤防尘口罩的动力来自于穿戴者自呼吸,呼吸阻力大,工人长时间佩戴易疲劳;动力送风式口罩的动力来自于风机送风,降低了呼吸阻力,但整体结构更加复杂。两者的气源都来自于井下空气,因此在采掘工作面等高粉尘环境下,其过滤部分的使用寿命很短,容易出现过滤失效。若将工人呼吸与粉尘环境隔离并提供清洁空气源供给呼吸,可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的矿井之中的压风自救系统,正是以压风系统新鲜风流作为气源,但是受限于压风的高湿度以及压风自救装置有限的除湿能力,该装置只能用于临时自救,无法用于工作中工人的长时间呼吸。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压风动力个体防尘装置,以至少部分解决现有防护装置存在的上述问题,改善采掘工作面固定工位工人的呼吸环境。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压风动力个体防尘装置,所述压风动力个体防尘装置包括压风管路、过滤除湿组件、控制管路以及隔绝式口罩;其中,所述过滤除湿组件包括顶部具有开口,侧壁具有连接孔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对空气进行过滤除湿的滤筒,所述滤筒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壳体的开口处依次盖设有内盖和上盖,所述内盖和所述上盖之间具有预设间隙空间;所述上盖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内盖上设置有与所述滤筒的数量匹配的第二通孔,所述滤筒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二通孔一一对应连通;所述压风管路一端与所述气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连接,所述控制管路一端与所述连接孔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隔绝式口罩连接;所述气源提供的空气依次经过所述压风管路、第一通孔、预设间隙空间、第二通孔、进气口、出气口、连接孔和控制管路进入所述隔绝式口罩,以供口罩佩戴者呼吸。其中,所述壳体被分隔成上壳体和下壳体;其中,所述上壳体用于放置所述滤筒,所述下壳体为集水室,用于收集所述滤筒过滤出的水汽。其中,所述滤筒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为去除顶面和底面的圆筒形,并且具有从所述筒体的侧壁底端朝向所述筒体的中心延伸的肋部;所述筒体内设置有中空且顶部具有开口的容纳部,所述容纳部的底部由所述肋部支撑;所述容纳部内设置有中空的内圈,所述内圈的外侧壁和所述容纳部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填充有除湿剂或吸附剂;所述筒体的顶部开口处盖设有筒盖,所述筒盖上设置有所述进气口,所述内圈与所述进气口连通,以供空气从所述进气口流入所述内圈中;所述出气口包括设置在所述内圈的侧壁上的多个第一出气孔、设置在所述容纳部的侧壁上的多个第二出气孔和设置在所述筒体的侧壁上的多个第三出气孔;通过所述进气口流入所述内圈中的空气,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出气孔、设置在容纳空间的除湿剂或吸附剂、第二出气孔和第三出气孔排到所述壳体内部。其中,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多个分隔板,多个分隔板环绕内圈均匀分布,并沿所述内圈的径向朝向所述容纳部的侧壁设置,以将所述容纳空间分割成多个容纳隔间;其中,每一所述容纳隔间内分别填充有所述除湿剂或吸附剂。其中,所述隔绝式口罩包括面罩本体,所述面罩本体的两侧设置有内部设置有吸气阀的送风部,所述送风部与面罩本体的内腔连通,所述控制管路通过导风管与送风部连通;所述面罩本体的中部正对佩戴者的口鼻处设置有排气部,所述排气部内设置有排气阀,以排出佩戴者呼出的废气。其中,所述压风动力个体防尘装置还包括第一调节构件和第二调节构件;其中,所述第一调节构件设置在所述压风管路上,以切断或打开所述气源与所述过滤除湿组件之间的空气流通;所述第二调节构件设置在所述控制管路上,以调节从所述过滤除湿组件流入所述隔绝式口罩的空气流量。其中,所述第二调节构件设置在所述控制管路靠近所述隔绝式口罩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一调节构件为球阀,所述第二调节构件为节流球阀。其中,所述除湿剂为蛭石/氯化钙复合吸湿剂。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专利技术通过改进压风自救装置,利用压风持续提供高质量风源,既避免了因井下复杂的空气环境而导致过滤系统失效,又省去了额外的送风动力源,使其可以向破碎机司机等井下固定工位且在高粉尘浓度或空气中有瓦斯的环境下工作的工人提供稳定且洁净的空气;2、由于在井下压风输送到地下的过程中,随着温度变化,压风中的水会凝结从而使压风湿度升高,而人能舒适呼吸的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因此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易于拆卸的过滤除湿组件以及管路系统来对压风进行过滤和干燥,进而有效改善矿井工人的工作环境;3、本专利技术采用蛭石/氯化钙复合吸湿剂,以充分发挥蛭石本身具备亲水型及优秀的孔隙结构,从而在提高除湿效果的同时延长滤筒的使用寿命;4、本专利技术将第二调节构件节设置在工作中佩戴者/工人可以取用的距离内,从而使佩戴者/工人可随时使用第二调节构件调节口罩的空气流速到舒适状态。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压风动力个体防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过滤除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滤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隔绝式口罩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调节构件和第二调节构件的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隔绝式口罩;20、过滤除湿组件;30、控制管路、40、压风管路;50、井下压风自救管路;60、滤筒;11、面罩本体;12、送风部;13、排气部;14、吸气阀;15、导风管;21、壳体;22、内盖;23、上盖;211、底面;212、壳体侧壁;213、开口;214、连接孔;221、第二通孔;231、第一通孔;61、筒体;62、容纳部;63、筒盖;611、筒壁;612、肋部;613、第三出气口孔;621、分隔板;622、容纳隔间;623、筒体侧壁;H、第一出气孔;h、第二出气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压风动力个体防尘装置,如图1所示,该压风动力个体防尘装置包括隔绝式口罩10、过滤除湿组件20、控制管路30和压风管路40。通过空气压缩机将地面新鲜空气经地面风机输送至井下作业地点的井下压风自救管路50,作为新鲜空气的气源;其中,压风管路40的一端与气源连接以接收经由箱体输送的空气,压风管路40的另一端与至少一个过滤除湿组件20的进气口连接。作为示例,当压风管路40的另一端与多个过滤除湿组件20连接时,多个过滤除湿组件20可并联连接,从而对输送到每个过滤除湿组件20的压风管路40中包含铁锈和冷凝水的空气进行过滤和干燥,进而得到清洁且湿度适中的空气。作为另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风动力个体防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压风管路、过滤除湿组件、控制管路以及隔绝式口罩;其中,/n所述过滤除湿组件包括顶部具有开口,侧壁具有连接孔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对空气进行过滤除湿的滤筒,所述滤筒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壳体的开口处依次盖设有内盖和上盖,所述内盖和所述上盖之间具有预设间隙空间;所述上盖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内盖上设置有与所述滤筒的数量匹配的第二通孔,所述滤筒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二通孔一一对应连通;/n所述压风管路一端与所述气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连接,所述控制管路一端与所述连接孔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隔绝式口罩连接;所述气源提供的空气依次经过所述压风管路、第一通孔、预设间隙空间、第二通孔、进气口、出气口、连接孔和控制管路进入所述隔绝式口罩,以供口罩佩戴者呼吸。/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风动力个体防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压风管路、过滤除湿组件、控制管路以及隔绝式口罩;其中,
所述过滤除湿组件包括顶部具有开口,侧壁具有连接孔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对空气进行过滤除湿的滤筒,所述滤筒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壳体的开口处依次盖设有内盖和上盖,所述内盖和所述上盖之间具有预设间隙空间;所述上盖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内盖上设置有与所述滤筒的数量匹配的第二通孔,所述滤筒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二通孔一一对应连通;
所述压风管路一端与所述气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连接,所述控制管路一端与所述连接孔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隔绝式口罩连接;所述气源提供的空气依次经过所述压风管路、第一通孔、预设间隙空间、第二通孔、进气口、出气口、连接孔和控制管路进入所述隔绝式口罩,以供口罩佩戴者呼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风动力个体防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被分隔成上壳体和下壳体;其中,所述上壳体用于放置所述滤筒,所述下壳体为集水室,用于收集所述滤筒过滤出的水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风动力个体防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筒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为去除顶面和底面的圆筒形,并且具有从所述筒体的侧壁底端朝向所述筒体的中心延伸的肋部;
所述筒体内设置有中空且顶部具有开口的容纳部,所述容纳部的底部由所述肋部支撑;所述容纳部内设置有中空的内圈,所述内圈的外侧壁和所述容纳部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填充有除湿剂或吸附剂;
所述筒体的顶部开口处盖设有筒盖,所述筒盖上设置有所述进气口,所述内圈与所述进气口连通,以供空气从所述进气口流入所述内圈中;所述出气口包括设置在所述内圈的侧壁上的多个第一出气孔、设置在所述容纳部的侧壁上的多个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澍刘建国周子皓金龙哲欧盛南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