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虹鳟鱼苗种培育池吸污排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82179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虹鳟鱼苗种培育池吸污排污装置,包括培育池本体和换水池,所述培育池本体的侧壁的外部连通有排水管的一端,所述排水管上设有球阀,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连接有软管的一端,所述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换水池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吸污排污装置将培育池本体分为上层清水区和下层污水区,需要清洁时将上层清水区整体进行转移,之后对污水区进行清洗、排污,并且能全面对培育池本体进行清洗,清洗效果更佳,同时保留了清洁前培育池本体内的上层清水,能有效减少水资源浪费,避免了整池换水对鱼苗培育环境带来的破坏,更有利于育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虹鳟鱼苗种培育池吸污排污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特别涉及一种虹鳟鱼苗种培育池吸污排污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提高水资源及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虹鳟鱼产量,降低劳动力成本,根据虹鳟鱼的生活、生长习性,国内虹鳟鱼养殖多采用流水集约化养殖模式。这种模式的养殖池一般采依地形高差,利用水的自然落差用串并联排列形式建造,养殖用水由上一级养殖池流入下一级养殖池,养殖过程中产生的鱼类排泄物、饵料残渣及其它杂物大多沉淀到池底,少量随水流流到下一级池子,在下一级养殖池又产生同样沉积,使得水质一级不如一级。这些池底沉积物会污染养殖水质、影响养殖鱼类生长、影响养殖鱼类肉质。现有的排污装置通常为在池底设置抽污泵,将池底的污水抽走,然而在抽吸过程会出现育苗随水流一同被抽走的情况,因此影响育苗安全,且该种方式不能对池底进行有效清除,沉积在池底的污物无法完全被抽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虹鳟鱼苗种培育池吸污排污装置,将培育池本体分为上层清水区和下层污水区,需要清洁时将上层清水区整体进行转移,之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虹鳟鱼苗种培育池吸污排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培育池本体和换水池,所述培育池本体的侧壁的外部连通有排水管的一端,所述排水管上设有球阀,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连接有软管的一端,所述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换水池连通;所述排水管与培育池本体的连接处位于培育池本体的下侧,软管与换水池的连接处位于换水池的下侧;/n所述培育池本体的四角处沿其高度方向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有起升绳,所述培育池本体的底部设有与其适配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上设有第一过水孔,所述第一隔板的四角处铰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远离第一隔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滑槽内并与所述起升绳相连;/n所述培育池的底部与设置在外部的抽水泵连通;/n所述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虹鳟鱼苗种培育池吸污排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培育池本体和换水池,所述培育池本体的侧壁的外部连通有排水管的一端,所述排水管上设有球阀,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连接有软管的一端,所述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换水池连通;所述排水管与培育池本体的连接处位于培育池本体的下侧,软管与换水池的连接处位于换水池的下侧;
所述培育池本体的四角处沿其高度方向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有起升绳,所述培育池本体的底部设有与其适配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上设有第一过水孔,所述第一隔板的四角处铰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远离第一隔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滑槽内并与所述起升绳相连;
所述培育池的底部与设置在外部的抽水泵连通;
所述的培育池本体的底部设有安装台,所述换水池的底部设有升降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虹鳟鱼苗种培育池吸污排污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文燕李良玉汪开毓杨马刘家星杨倩唐洪刘韬张小丽陈霞陈健杨壮志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