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蒋云龙专利>正文

一种全自动手扶式插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8103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自动手扶式插秧机,包括秧机机体,秧箱,轻质船板,支架,手把,升降装置和车轮,所述秧箱共两层,位于秧机机体上方,所述轻质船板设置于秧机机体下方,所述支架设置于轻质船板上方,位于秧箱下方,所述手把共两个,分别通过连接杆设置于支架上,位于秧机机体右侧;所述升降装置为上层秧箱与下层秧箱连接的一根摆杆的转动来实现升降,所述车轮共两个,分别设置于秧机机体两侧,所述车轮内部设有三条传送带,通过车轴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化、小型化,可实现单人操作,实现全自动化,载秧量大,能很好适的应我国单块农田面积小、较分散、地势复杂的特点,不需要人力作为动力,便于人员操作,且造价成本低,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自动手扶式插秧机
本技术属于插秧机
,具体涉及一种全自动手扶式插秧机。
技术介绍
基于目前我国水稻农业的发展现状,现有的生产机械及生产方式还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且传统人工插秧仍是主要种植方式。从大型插秧机械上分析,由于我国农户农田少,单块农田面积小,属于个体户的农田十分分散且地势和交通复杂,不利于现有的大型插秧机械工作及推广;从小型半自动插秧机械分析,机械化程度不高,操作难度大,效率低,体积较小,载秧量小,单排插秧行数少,且仅有一个秧箱储秧,需频繁状秧,不能严格控制秧苗株距,成排成行效果差,不利于稻田通风;从传统人工插秧分析,劳动强度极大,生产效率极低,生产方式十分落后,且人工种植株距难以控制,造成密植不合理,不利于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影响其生长及产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一种全自动手扶式插秧机。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全自动手扶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秧机机体,秧箱,轻质船板,支架,手把,升降装置和车轮;所述秧箱共两层,放置于各自秧箱托架上,位于秧机机体上方,上层秧箱与下层秧箱通过四根摆杆连接,且秧箱可实现自由更换,所述秧箱包括活动挡板,小型转轮和取秧口,所述活动挡板横设于秧箱下侧,供秧期间取下活动挡板,释放秧苗至下侧取秧口,所述小型转轮设置于取秧口处;所述轻质船板设置于秧机机体下方,且下方设有舵叶;所述支架固定于车轴上,且通过支撑腿与轻质船板连接,并位于秧箱下方,支架右侧设有发动机,发动机上设有绕线轴,左侧设有动力能源系统;所述手把共两个,分别通过连接杆设置于支架上,位于秧机机体右侧;所述升降装置为上层秧箱与下层秧箱连接的一根摆杆的转动来实现升降,且摆杆一端通过钢丝绳连接于支架上发动机绕线轴上;所述车轮共两个,分别设置于秧机机体两侧,所述车轮内部设有三条传送带,通过车轴连接,且一端设置于动力能源系统上,另一端与秧爪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摆杆通过转动轴与秧箱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装置通过传送带或传送链传送动力。进一步的,所述的动力传动带实现插秧机每向前移动一定的距离,秧爪完成一次取秧一次插秧的循环。进一步的,所述的轻质船板利用浮力降低车轮所承受的重力,实现移动方式由行走变为游移,行动灵活,降低了移动阻力和能耗。进一步的,所述的舵叶控制插秧机实现直线移动,达到更好地成行成列效果。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化、小型化,可实现单人操作,实现全自动化,载秧量大,能很好适的应我国单块农田面积小、较分散、地势复杂的特点,不需要人力作为动力,便于人员操作,且造价成本低,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秧箱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轻质船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秧箱,2-轻质船板,3-支架,4-手把,5-升降装置,6-车轮,7-摆杆,8-活动挡板,9-小型转轮,10-取秧口,11-舵叶,12-支撑腿,13-发动机,14-绕线轴,15-动力能源系统,16-连接杆,17-钢丝绳,18-传送带,19-车轴,20-秧爪,21-转动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的范围。一种全自动手扶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秧机机体,秧箱(1),轻质船板(2),支架(3),手把(4),升降装置(5)和车轮(6);所述秧箱(1)共两层,放置于各自秧箱托架上,位于秧机机体上方,上层秧箱与下层秧箱通过四根摆杆(7)连接,所述摆杆(7)通过转动轴(21)与秧箱(1)连接,且秧箱(1)可实现自由更换,所述秧箱(1)包括活动挡板(8),小型转轮(9)和取秧口(10),所述活动挡板(8)横设于秧箱(1)下侧,供秧期间取下活动挡板(8),释放秧苗至下侧取秧口(10),所述小型转轮(9)设置于取秧口(10)处;所述轻质船板(2)设置于秧机机体下方,且下方设有舵叶(11);所述支架(3)固定于车轴(19)上,且通过支撑腿(12)与轻质船板(2)连接,并位于秧箱(1)下方,支架(3)右侧设有发动机(13),发动机(13)上设有绕线轴(14),左侧设有动力能源系统(15);所述手把(4)共两个,分别通过连接杆(16)设置于支架(3)上,位于秧机机体右侧;所述升降装置(5)为上层秧箱与下层秧箱连接的一根摆杆(7)的转动来实现升降,且摆杆(7)一端通过钢丝绳(17)连接于支架(3)上发动机(13)绕线轴(14)上;所述车轮(6)共两个,分别设置于秧机机体两侧,所述车轮(6)内部设有三条传送带(18),通过车轴(19)连接,且一端设置于动力能源系统(15)上,另一端与秧爪(20)连接。具体的,所述装置通过传送带(18)或传送链传送动力。具体的,所述的动力传动带(18)实现插秧机每向前移动一定的距离,秧爪(20)完成一次取秧一次插秧的循环。具体的,所述的轻质船板(2)利用浮力降低车轮所承受的重力,实现移动方式由行走变为游移,行动灵活,降低了移动阻力和能耗。具体的,所述的舵叶(11)控制插秧机实现直线移动,达到更好地成行成列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自动手扶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秧机机体,秧箱,轻质船板,支架,手把,升降装置和车轮;/n所述秧箱共两层,放置于各自秧箱托架上,位于秧机机体上方,上层秧箱与下层秧箱通过四根摆杆连接,且秧箱可实现自由更换,所述秧箱包括活动挡板,小型转轮和取秧口,所述活动挡板横设于秧箱下侧,供秧期间取下活动挡板,释放秧苗至下侧取秧口,所述小型转轮设置于取秧口处;/n所述轻质船板设置于秧机机体下方,且下方设有舵叶;所述支架固定于车轴上,且通过支撑腿与轻质船板连接,并位于秧箱下方,支架右侧设有发动机,发动机上设有绕线轴,左侧设有动力能源系统;所述手把共两个,分别通过连接杆设置于支架上,位于秧机机体右侧; 所述升降装置为上层秧箱与下层秧箱连接的一根摆杆的转动来实现升降,且摆杆一端通过钢丝绳连接于支架上发动机绕线轴上;所述车轮共两个,分别设置于秧机机体两侧,所述车轮内部设有三条传送带,通过车轴连接,且一端设置于动力能源系统上,另一端与秧爪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手扶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秧机机体,秧箱,轻质船板,支架,手把,升降装置和车轮;
所述秧箱共两层,放置于各自秧箱托架上,位于秧机机体上方,上层秧箱与下层秧箱通过四根摆杆连接,且秧箱可实现自由更换,所述秧箱包括活动挡板,小型转轮和取秧口,所述活动挡板横设于秧箱下侧,供秧期间取下活动挡板,释放秧苗至下侧取秧口,所述小型转轮设置于取秧口处;
所述轻质船板设置于秧机机体下方,且下方设有舵叶;所述支架固定于车轴上,且通过支撑腿与轻质船板连接,并位于秧箱下方,支架右侧设有发动机,发动机上设有绕线轴,左侧设有动力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云龙吕美玲
申请(专利权)人:蒋云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