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同心二次曲线极线几何的轴端接地双目重建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977679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1 15: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同心二次曲线极线几何的轴端接地双目重建系统,旨在解决同心二次曲线极线几何的轴端接地双目检测问题。同心二次曲线极线几何的轴端接地双目重建系统主要由底座(1)、支撑杆(2)、激光器连接杆(3)、左摄像机(4)、激光器(5)、右摄像机(6)、相机连接块(7)、靶标板(8)、一字滑台(9)、连接杆(11)、支撑杆固定块(12)、连接杆固定块(13)与激光器固定块(14)组成。靶标板(8)为表面粘贴同心二次曲线的平板,支撑杆固定块(12)为表面加工有两个轴线相互垂直的圆形通孔且两端各加工有一螺纹孔的长方体铁块,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的同心二次曲线极线几何的轴端接地双目重建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同心二次曲线极线几何的轴端接地双目重建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轨道车辆领域的测量设备,更具体的说,它是一种同心二次曲线极线几何的轴端接地双目重建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高速动车的车速不断提升,对高速动车组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车速的提升加大了转向架车轴轴端接地装置接触盘与碳刷之间的摩损,这对轨道车辆的运行安全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威胁。常用的接触盘测量系统主要为接触式测量系统。然而接触式测量系统由于测量仪器需要与被测物体表面进行接触,容易划伤被测物体,并且测量速度很慢,一些复杂的区域难以测量。如何实现非接触式测量,并高精度、高效率地恢复被测物体的三维信息就十分重要。为了实现对轴端接地接触盘进行三维重建并检测其磨损,设计了一种同心二次曲线极线几何的轴端接地双目重建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解决在测量接触盘形貌过程中,传统的接触式检测设备精度低,效率低且一些复杂的区域难以测量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非接触的性能可靠、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的系统,实现了对接触盘形貌特征点的三维自由重建,为进一步完善零部件磨损检测技术,提高高速动车行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同心二次曲线极线几何的轴端接地双目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同心二次曲线极线几何的轴端接地双目重建系统包括有底座(1)、支撑杆(2)、激光器连接杆(3)、左摄像机(4)、激光器(5)、右摄像机(6)、相机连接块(7)、靶标板(8)、一字滑台(9)、连接杆(11)、支撑杆固定块(12)、连接杆固定块(13)与激光器固定块(14);/n底座(1)放置在平整的地面上,四个支撑杆(2)底部放置于底座(1)上,螺栓自上而下穿过四个支撑杆(2)底部的通孔与底座(1)上表面的螺纹通孔螺纹固定连接,一字滑台(9)放置于底座(1)的中部于底座(1)螺栓固定连接,标定时靶标板(8)放置于一字滑台(9)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心二次曲线极线几何的轴端接地双目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同心二次曲线极线几何的轴端接地双目重建系统包括有底座(1)、支撑杆(2)、激光器连接杆(3)、左摄像机(4)、激光器(5)、右摄像机(6)、相机连接块(7)、靶标板(8)、一字滑台(9)、连接杆(11)、支撑杆固定块(12)、连接杆固定块(13)与激光器固定块(14);
底座(1)放置在平整的地面上,四个支撑杆(2)底部放置于底座(1)上,螺栓自上而下穿过四个支撑杆(2)底部的通孔与底座(1)上表面的螺纹通孔螺纹固定连接,一字滑台(9)放置于底座(1)的中部于底座(1)螺栓固定连接,标定时靶标板(8)放置于一字滑台(9)的工作台上,重建时接触盘(10)放置于一字滑台(9)的工作台上,四个支撑杆固定块(12)一端的通孔分别沿四个支撑杆(2)轴径方向套入至支撑杆(2)螺纹孔处,螺栓穿过支撑杆固定块(12)端部的圆形通孔与支撑杆(2)螺纹固定连接,两个连接杆(11)一端分别穿过同一侧的两个支撑杆固定块(12)的另一通孔,两个相机连接块(7)的通孔分别套入连接杆(11)后移至连接杆(11)中部螺纹孔处,螺栓穿过相机连接块(7)的圆形通孔与连接杆(11)螺纹固定连接,两个连接杆固定块(13)一端的通孔分别套入两个连接杆(11)后移至连接杆(11)螺纹孔处,螺栓穿过连接杆固定块(13)底端圆形通孔与连接杆(11)螺纹固定连接,两个连接杆(11)穿入另一侧两个支撑杆固定块(12)通孔,螺栓穿过两个支撑杆固定块(12)一端的圆形通孔与连接杆(11)螺纹固定连接,激光器连接杆(3)一端穿过一个连接杆固定块(13)的通孔,激光器固定块(14)一端的通孔沿激光器连接杆(3)穿入端套入激光器连接杆(3),螺栓穿过激光器固定块(14)底端圆形通孔与激光器连接杆(3)螺纹固定连接,左摄像机(4)与右摄像机(6)前端自上而下分别套入相机连接块(7)前端圆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观朱尧平陈熔苏建张立斌刘玉梅戴建国单红梅林慧英李晓韬陈芳沈慧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