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连续倒塌转换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74826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1 15: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连续倒塌转换框架结构,包括有框支柱、转换梁、剪力墙和框架柱,所述框支柱包括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所述转换梁分为横梁、纵梁和外侧梁,所述第一支柱顶端一侧之间通过所述纵梁进行刚性连接,而所述第二支柱顶端一侧之间通过所述横梁进行刚性连接,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顶端一侧之间通过所述外侧梁进行刚性连接,所述横梁与所述纵梁交错位置顶端浇筑有所述框架柱,所述框架柱之间浇筑有所述剪力墙。有益效果:框支柱和转换梁的双向空间结构体系,提高常规方案适度,整体结构在局部框支柱遭遇偶然作用下破坏时,具备很强防连续倒塌能力;双向转换体系可避免发生连续倒塌;各种转换梁之间衔接稳定,设计巧妙,性能优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连续倒塌转换框架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框架相关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防连续倒塌转换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建筑结构在遭受偶然作用下如发生连续倒塌将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对安全的最大威胁;结构方案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传力途径和构件布置方案决定了结构方案的防连续倒塌性能。由于结构竖向构件不连续而导致的结构转换,在建筑结构中较为常见.下部转换结构采用框架结构较多,而转换框架对结构的安全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设计中的转换结构通常为单向转换,在结构短方向以单跨或双跨为主,如为单跨转换框架,当一根转换柱发生破坏时,整体结构几乎肯定会发生连续倒塌;这使得单跨或双跨的单向转换框架结构在防连续倒塌能力具有致命性的弱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连续倒塌转换框架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连续倒塌转换框架结构,包括有框支柱、转换梁、剪力墙和框架柱,所述框支柱包括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所述转换梁分为横梁、纵梁和外侧梁,所述第一支柱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连续倒塌转换框架结构,包括有框支柱(1)、转换梁(2)、剪力墙(3)和框架柱(4),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支柱(1)包括第一支柱(101)和第二支柱(102),所述转换梁(2)分为横梁(201)、纵梁(202)和外侧梁(203),所述第一支柱(101)顶端一侧之间通过所述纵梁(202)进行刚性连接,而所述第二支柱(102)顶端一侧之间通过所述横梁(201)进行刚性连接,所述第一支柱(101)和所述第二支柱(102)顶端一侧之间通过所述外侧梁(203)进行刚性连接,所述横梁(201)与所述纵梁(202)交错位置顶端浇筑有所述框架柱(4),所述框架柱(4)之间浇筑有所述剪力墙(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连续倒塌转换框架结构,包括有框支柱(1)、转换梁(2)、剪力墙(3)和框架柱(4),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支柱(1)包括第一支柱(101)和第二支柱(102),所述转换梁(2)分为横梁(201)、纵梁(202)和外侧梁(203),所述第一支柱(101)顶端一侧之间通过所述纵梁(202)进行刚性连接,而所述第二支柱(102)顶端一侧之间通过所述横梁(201)进行刚性连接,所述第一支柱(101)和所述第二支柱(102)顶端一侧之间通过所述外侧梁(203)进行刚性连接,所述横梁(201)与所述纵梁(202)交错位置顶端浇筑有所述框架柱(4),所述框架柱(4)之间浇筑有所述剪力墙(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连续倒塌转换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柱(101)与相邻的所述第一支柱(101)和所述第二支柱(102)之间的直线距离为7米到20米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山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