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雨水收集的小型泥-水-垃圾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7474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1 15:4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应用于雨水收集的小型泥‑水‑垃圾分离装置,包括一箱体框架,所述箱体框架内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进水箱、分离箱、出水箱,所述进水箱形成于所述箱体框架上部,一侧设置有连接雨水管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延伸至所述进水箱内部,所述进水箱底板为格网;所述分离箱形成于所述进水箱下方,所述分离箱顶板为所述格网,所述分离箱底板以及侧板密封;所述出水箱形成于所述分离箱一侧,所述出水箱与所述分离箱共用的侧板为溢流板,所述溢流板表面形成有溢流口,所述出水箱背离所述分离箱的一侧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延伸至所述出水箱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轻了雨水进入管网后垃圾及淤泥堆积给管网造成的压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应用于雨水收集的小型泥-水-垃圾分离装置
本申请涉及雨水综合利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雨水收集的小型泥-水-垃圾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长期以来的城市开发过程中,对于雨水的利用考虑以排为主,硬质路面的增加导致地下水补给受阻,同时暴雨期间迅速汇集的大量径流给城市带来了洪涝风险。雨水作为一种长期被忽视的资源逐渐被城市建设和开发所关注,以排为主的开发模式转变为排蓄结合模式,并重视对于雨水的综合利用。但在收集回用的过程中,地表径流中常常混杂大量垃圾和泥沙等物质,特别是对于落叶和杂物较多的雨水,若不经过滤处理,极易造成市政管网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雨水收集的小型泥-水-垃圾分离装置,通过物理过滤和沉淀分离出雨水中的垃圾及污泥,减轻了雨水进入管网后垃圾及淤泥堆积给管网造成的压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雨水收集的小型泥-水-垃圾分离装置,包括一箱体框架,所述箱体框架内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进水箱、分离箱、出水箱,所述进水箱形成于所述箱体框架上部,一侧设置有连接雨水管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延伸至所述进水箱内部,所述进水箱底板为格网;所述分离箱形成于所述进水箱下方,所述分离箱顶板为所述格网,所述分离箱底板以及侧板密封;所述出水箱形成于所述分离箱一侧,所述出水箱与所述分离箱共用的侧板为溢流板,所述溢流板表面形成有溢流口,所述出水箱背离所述分离箱的一侧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延伸至所述出水箱内部,所述出水管高度<所述溢流口高度<所述格网高度<进水管高度。优选的,在上述的应用于雨水收集的小型泥-水-垃圾分离装置中,所述格网呈喇叭状,所述格网中心设置有一格网篮,所述格网篮顶部连接于所述格网底部,所述进水箱顶板中心安装有活动顶板。更优选的,在上述的应用于雨水收集的小型泥-水-垃圾分离装置中,所述格网篮中部水平设置有粗格网,所述格网、格网篮、粗格网网格尺寸分别为20mm*20mm、20mm*20mm、50mm*50mm。更优选的,在上述的应用于雨水收集的小型泥-水-垃圾分离装置中,所述格网篮为方形,其竖直的四条侧棱分别滑动安装于四根竖直导轨,每根所述竖直导轨于所述格网篮底部分别凸伸形成有支撑卡体,所述格网篮支撑于所述支撑卡体上。更优选的,在上述的应用于雨水收集的小型泥-水-垃圾分离装置中,所述格网篮下方安装有料位报警器,监测所述分离箱内部污泥厚度。优选的,在上述的应用于雨水收集的小型泥-水-垃圾分离装置中,所述溢流板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箱体框架。优选的,在上述的应用于雨水收集的小型泥-水-垃圾分离装置中,所述分离箱一侧还形成有出泥箱,所述出泥箱内部竖直安装有取泥管,所述取泥管底部弯折并密封延伸至所述分离箱内底部,所述出泥箱顶部于所述取泥管顶部处开设有取泥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点在于,该装置构造简单,不需要增加其他动力装置,分离后的产物便于清理,可用于对所收集雨水的初步处理,也可用于分离特定污水中的垃圾和污泥。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所示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应用于雨水收集的小型泥-水-垃圾分离装置的俯视图;图2所示为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格网俯视图;图3所示为图2中A-A处剖视图;图4所示为图2中B-B处剖视图;图5所示为图2中C-C处剖视图;图6所示为图2中D-D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结合图1-6所示,应用于雨水收集的小型泥-水-垃圾分离装置,包括一箱体框架,箱体框架内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进水箱100、分离箱200、出水箱300,进水箱100形成于箱体框架上部,一侧设置有连接雨水管的进水管101,进水管101延伸至进水箱100内部,进水箱100底板为格网102;分离箱200形成于进水箱100下方,分离箱200顶板为格网102,分离箱200底板以及侧板密封;出水箱300形成于分离箱200一侧,出水箱300与分离箱200共用的侧板为溢流板301,溢流板301表面形成有溢流口302,出水箱300背离分离箱200的一侧设置有出水管303,出水管303延伸至出水箱300内部,出水管303高度<溢流口302高度<格网102高度<进水管101高度。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进水箱、分离箱、出水箱集成于一个箱体框架,分别实现分离垃圾、沉淀污泥、排水作用,具体过程为,首先通过进水箱处进水管将雨水引入箱体框架,通过进水箱底板格网将垃圾阻挡住,此处分离了垃圾;随后污水进入分离箱,由于分离箱与出水箱枝江通过溢流板阻隔,污水沉淀,上层清液从溢流口流出,进而从出水箱中出水管流出,实现沉淀污泥以及排水作用。通过物理过滤和沉淀分离出雨水中的垃圾及污泥,减轻了雨水进入管网后垃圾及淤泥堆积给管网造成的压力。进一步地,格网102呈喇叭状,格网102中心设置有一格网篮103,格网篮103顶部连接于格网102底部,进水箱100顶板中心安装有活动顶板104。该技术方案中,格网呈喇叭状,最大程度的从进水管承接雨水以及过滤雨水,增大了接触面积,不会引起堵塞,格网实现初次过滤作用,将大部分垃圾汇集在此处,垃圾可以从活动顶板处取出或者直接将格网篮从活动顶板取出,将垃圾取出单独处理。进一步地,格网篮103中部水平设置有粗格网105,格网102、格网篮103、粗格网105网格尺寸分别为20mm*20mm、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雨水收集的小型泥-水-垃圾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箱体框架,所述箱体框架内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进水箱、分离箱、出水箱,/n所述进水箱形成于所述箱体框架上部,一侧设置有连接雨水管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延伸至所述进水箱内部,所述进水箱底板为格网;/n所述分离箱形成于所述进水箱下方,所述分离箱顶板为所述格网,所述分离箱底板以及侧板密封;/n所述出水箱形成于所述分离箱一侧,所述出水箱与所述分离箱共用的侧板为溢流板,所述溢流板表面形成有溢流口,所述出水箱背离所述分离箱的一侧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延伸至所述出水箱内部,/n所述出水管高度<所述溢流口高度<所述格网高度<进水管高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雨水收集的小型泥-水-垃圾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箱体框架,所述箱体框架内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进水箱、分离箱、出水箱,
所述进水箱形成于所述箱体框架上部,一侧设置有连接雨水管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延伸至所述进水箱内部,所述进水箱底板为格网;
所述分离箱形成于所述进水箱下方,所述分离箱顶板为所述格网,所述分离箱底板以及侧板密封;
所述出水箱形成于所述分离箱一侧,所述出水箱与所述分离箱共用的侧板为溢流板,所述溢流板表面形成有溢流口,所述出水箱背离所述分离箱的一侧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延伸至所述出水箱内部,
所述出水管高度<所述溢流口高度<所述格网高度<进水管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雨水收集的小型泥-水-垃圾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网呈喇叭状,所述格网中心设置有一格网篮,所述格网篮顶部连接于所述格网底部,所述进水箱顶板中心安装有活动顶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雨水收集的小型泥-水-垃圾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迪黄亭李克军余东海武涛王聪孙璇花彤彤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澳洋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