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道常态化自动淤泥清理船,包括船体、绞吸杆、排污管和射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射吸系统包括射吸仓、负压管、界面阀和水泵;所述排污管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界面阀的污水出口,另一端连接至位于船体上的淤泥收集仓;所述绞吸杆可升降的连接在所述船体的前端,绞吸杆的下端设置有可转动的绞头,绞吸杆的侧壁上还固定有吸泥管,所述吸泥管的下端靠近所述绞头,上端与所述进污管接头的后端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将河道淤泥集中到船上,操作过程中不易堵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常态化自动淤泥清理船
本专利技术涉及河道淤泥清理设备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河道常态化自动淤泥清理船。
技术介绍
河道淤泥清理不仅能拓宽河道、提升其自行排涝能力,而且也使得原来河道沉积下来的工农业等内源污染被消解,改善水质环境。现有技术中,河道淤泥清理船的工作原理一般是利用船动力带动水泵,产生高压水流进入喷水管,通过安装喷水管上的喷水枪射出水流,将沉积河底的淤泥吹搅成浑浊的水状,随河水流走,从而起到清淤作用。然而,该种淤泥清理船的工作方式对河水流速具有较高的要求,对于流速慢的河流则浑浊的泥水会再次沉降,无法彻底清理淤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河道常态化自动淤泥清理船,能够将河道淤泥集中到船上,操作过程中不易堵塞。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河道常态化自动淤泥清理船,包括船体、绞吸杆、排污管和射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射吸系统包括射吸仓、负压管、界面阀和水泵;所述射吸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污口和排污口,所述进污口处设置有集水盘,所述集水盘的中心设置有进污管接头,围绕中心设置有多个射流管,所述射流管的前端位于所述射吸仓内,后端与所述集水盘相连通,所述进污管接头的前端位于所述射吸仓内,且进污管接头的前端不超过所述射流管的前端;所述负压管固定在所述射吸仓的外壁上,且所述负压管的内通孔下端与所述射吸仓连通,所述负压管与所述射吸仓相接处在所述射吸仓的轴向上靠近所述进污管接头的前端,所述负压管的内通孔上端通过气管与所述界面阀的负压孔相连接;所述射吸仓的排污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界面阀的污水进口相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口通过水管与所述集水盘相连通,水泵的进水口通过水管连接至船底水面之下;所述排污管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界面阀的污水出口,另一端连接至位于船体上的淤泥收集仓;所述绞吸杆可升降的连接在所述船体的前端,绞吸杆的下端设置有可转动的绞头,绞吸杆的侧壁上还固定有吸泥管,所述吸泥管的下端靠近所述绞头,上端与所述进污管接头的后端相连接。作为优选,所述负压管靠近上端处设置有阀室,所述阀室内设置有浮球阀芯,所述阀室底部的负压管壁面上设置有负压引流气孔,所述负压引流气孔呈L型,其上端与所述阀室相通,下端与所述负压管的内通孔相通。作为优选,所述负压管与所述界面阀之间的气管上设置有真空压力节流阀。作为优选,所述阀室顶部设置有金属骨架唇形密封圈。作为优选,所述船体上设置有缆绳轮组,所述缆绳轮组位于所述船体的前端,其上卷绕有缆绳,所述船体前端还设置有滑轮支架,所述滑轮支架上设置有定滑轮,所述绞吸杆上端与所述船体前端铰接,靠近下端处设置有动滑轮,所述缆绳分别缠绕在所述定滑轮和动滑轮上,通过缆绳轮组的转动来控制绞吸杆的升降。作为优选,所述射吸系统位于所述船体的中部,并靠近所述绞吸杆的上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水泵将高压水射向射吸仓的排污口,从而使得射吸仓内靠近进污口处形成真空负压,即文丘里效应,依靠这种实时获得的负压对经绞头搅动后的淤泥与河水的浑浊体吸入至船体上,此过程中,由于负压管连接至界面阀的负压孔,界面阀会随着射吸仓内负压的形成而同步开启,由于界面阀的结构优势能够保证开启通经大,所以淤泥在抽吸传输过程中不易堵塞,从而对河道淤泥进行有效清理。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射吸系统的连接示意图;图3是图2中A部放大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界面阀的结构图。图中:1-锚杆、2-排污管、3-射吸系统、4-定滑轮、5-动滑轮、6-绞吸杆、7-绞头、8-吸泥管、9-船体、10-缆绳轮组、301-水泵、302-进污管接头、303-集水盘、304-射流管、305-射吸仓、306-排污口、307-负压管、308-真空压力节流阀、309-污水进口、310-界面阀、311-污水出口、312-浮球阀芯、313-负压引流气孔、314-金属骨架唇形密封圈。【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本专利技术一种河道常态化自动淤泥清理船,包括船体9、绞吸杆6、排污管2和射吸系统3,其特征在于:所述射吸系统3包括射吸仓305、负压管307、界面阀310和水泵301;所述射吸仓30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污口(图中未示出)和排污口306,所述进污口处设置有集水盘303,所述集水盘303的中心设置有进污管接头302,围绕中心设置有多个射流管304,所述射流管304的前端位于所述射吸仓305内,后端与所述集水盘303相连通,所述进污管接头302的前端位于所述射吸仓305内,且进污管接头302的前端不超过所述射流管304的前端;所述负压管307固定在所述射吸仓305的外壁上,且所述负压管307的内通孔下端与所述射吸仓305连通,所述负压管307与所述射吸仓305相接处在所述射吸仓305的轴向上靠近所述进污管接头302的前端,所述负压管307的内通孔上端通过气管与所述界面阀310的负压孔相连接;所述射吸仓305的排污口306通过管路与所述界面阀310的污水进口309相连通;所述水泵301的出水口通过水管与所述集水盘303相连通,水泵301的进水口通过水管连接至船底水面之下;所述排污管2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界面阀310的污水出口311,另一端连接至位于船体9上的淤泥收集仓;所述绞吸杆6可升降的连接在所述船体9的前端,绞吸杆6的下端设置有可转动的绞头7,绞吸杆6的内部设置有电机,所述绞头7固定在电机的输出轴上,绞吸杆6的侧壁上还固定有吸泥管8,所述吸泥管8的下端靠近所述绞头7,上端与所述进污管接头302的后端相连接。所述负压管307靠近上端处设置有阀室,所述阀室内设置有浮球阀芯312,所述阀室底部的负压管307壁面上设置有负压引流气孔313,所述负压引流气孔313呈L型,其上端与所述阀室相通,下端与所述负压管307的内通孔相通。所述负压管307与所述界面阀310之间的气管上设置有真空压力节流阀308。所述阀室顶部设置有金属骨架唇形密封圈314,其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当浮球阀芯312因负压管307进水而上浮后,可与金属骨架唇形密封圈314有效接触而密封,防止水继续上升而进入界面阀310的真空室中。所述船体9上设置有缆绳轮组10,所述缆绳轮组10位于所述船体9的前端,其上卷绕有缆绳,所述船体9前端还设置有滑轮支架(图中未示出),所述滑轮支架上设置有定滑轮4,所述绞吸杆6上端与所述船体9前端铰接,靠近绞吸杆6下端处设置有动滑轮5,所述缆绳分别缠绕在所述定滑轮4和动滑轮5上,通过缆绳轮组10的转动来控制绞吸杆6的升降。锚杆1具有多个且均位于船体9的后端,所述船体9的后端还设置有锚杆升降缆绳轮组,其上卷绕有锚杆缆绳,所述锚杆缆绳控制锚杆9的升降。所述射吸系统3位于所述船体9的中部,并靠近所述绞吸杆6的上端。本专利技术工作过程:通过缆绳轮组10释放缆绳,使绞吸杆6的下端下降进入河道淤泥中,绞吸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道常态化自动淤泥清理船,包括船体(9)、绞吸杆(6)、排污管(2)和射吸系统(3),其特征在于:所述射吸系统(3)包括射吸仓(305)、负压管(307)、界面阀(310)和水泵(301);所述射吸仓(30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污口和排污口(306),所述进污口处设置有集水盘(303),所述集水盘(303)的中心设置有进污管接头(302),围绕中心设置有多个射流管(304),所述射流管(304)的前端位于所述射吸仓(305)内,后端与所述集水盘(303)相连通,所述进污管接头(302)的前端位于所述射吸仓(305)内,且进污管接头(302)的前端不超过所述射流管(304)的前端;所述负压管(307)固定在所述射吸仓(305)的外壁上,且所述负压管(307)的内通孔下端与所述射吸仓(305)连通,所述负压管(307)与所述射吸仓(305)相接处在所述射吸仓(305)的轴向上靠近所述进污管接头(302)的前端,所述负压管(307)的内通孔上端通过气管与所述界面阀(310)的负压孔相连接;所述射吸仓(305)的排污口(306)通过管路与所述界面阀(310)的污水进口(309)相连通;所述水泵(301)的出水口通过水管与所述集水盘(303)相连通,水泵(301)的进水口通过水管连接至船底水面之下;所述排污管(2)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界面阀(310)的污水出口(311),另一端连接至位于船体(9)上的淤泥收集仓;所述绞吸杆(6)可升降的连接在所述船体(9)的前端,绞吸杆(6)的下端设置有可转动的绞头(7),绞吸杆(6)的内部设置有电机,所述绞头(7)固定在电机的输出轴上,绞吸杆(6)的侧壁上还固定有吸泥管(8),所述吸泥管(8)的下端靠近所述绞头(7),上端与所述进污管接头(302)的后端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常态化自动淤泥清理船,包括船体(9)、绞吸杆(6)、排污管(2)和射吸系统(3),其特征在于:所述射吸系统(3)包括射吸仓(305)、负压管(307)、界面阀(310)和水泵(301);所述射吸仓(30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污口和排污口(306),所述进污口处设置有集水盘(303),所述集水盘(303)的中心设置有进污管接头(302),围绕中心设置有多个射流管(304),所述射流管(304)的前端位于所述射吸仓(305)内,后端与所述集水盘(303)相连通,所述进污管接头(302)的前端位于所述射吸仓(305)内,且进污管接头(302)的前端不超过所述射流管(304)的前端;所述负压管(307)固定在所述射吸仓(305)的外壁上,且所述负压管(307)的内通孔下端与所述射吸仓(305)连通,所述负压管(307)与所述射吸仓(305)相接处在所述射吸仓(305)的轴向上靠近所述进污管接头(302)的前端,所述负压管(307)的内通孔上端通过气管与所述界面阀(310)的负压孔相连接;所述射吸仓(305)的排污口(306)通过管路与所述界面阀(310)的污水进口(309)相连通;所述水泵(301)的出水口通过水管与所述集水盘(303)相连通,水泵(301)的进水口通过水管连接至船底水面之下;所述排污管(2)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界面阀(310)的污水出口(311),另一端连接至位于船体(9)上的淤泥收集仓;所述绞吸杆(6)可升降的连接在所述船体(9)的前端,绞吸杆(6)的下端设置有可转动的绞头(7),绞吸杆(6)的内部设置有电机,所述绞头(7)固定在电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富强,连加俤,
申请(专利权)人:艾迪机器杭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