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高度的限高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7449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1 15: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高度的限高架,包括位于两侧的立柱杆和立柱杆顶部的第一横梁,第一横梁和两侧的立柱杆活动连接且第一横梁可沿竖直方向移动,第一横梁的下方非刚性连接有第二横梁。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前后两侧均设有雾灯、限高指示牌和声光报警器。限高架的前后两侧还设有限高测量装置,限高测量装置包括设于道路一侧的红外发射器,道路另一侧的红外接收器,以及与之连接的声光报警器。限高架的前后两侧均设有限高测量装置,当超高车辆经过时,可触发声光报警器报警,提醒司机车辆超高,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当超高车辆在撞到第二横梁时,第二横梁会发生翻转,降低撞击产生的冲击力,大大降低限高架被直接撞毁的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高度的限高架
本技术属于交通设施
,具体涉及一种可调高度的限高架。
技术介绍
为了防止交通事故,保证交通顺畅,一般会在道路口设置限高架,限高架能够限制可通行车辆的高度或装载货物的高度,限高架对于延长道路寿命,确保行车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的限高架大多为固定结构,超高车辆被限高架卡住后,需要切断上横梁才能将事故车辆拖出,事故处理时间较长,不仅会造成交通拥堵,而且也容易延误救治时间。为此,出现了部分可调高度的限高架,这些限高架活动横梁的两端与立柱通过机械结构直接连接。超高车辆撞击活动横梁后,由于机械变形非常容易导致限高架报废,需要重新更换,导致使用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可调高度限高架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调高度的限高架。为此,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调高度的限高架,包括位于两侧的立柱杆和顶部的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和两侧的立柱杆活动连接且第一横梁可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横梁的下方设有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与第一横梁之间连接有多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下端与第二横梁固定连接、上端与第一横梁通过套环卡箍连接,所述套环与第一横梁之间连接有用于垫衬的橡胶垫;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前后两侧均设有雾灯,第一横梁的前后两侧上设有限高指示牌和声光报警器;所述限高架的前后两侧还设有限高测量装置,所述限高测量装置包括设于道路两侧的固定杆,所述道路一侧的固定杆上设有红外发射器、道路另一侧的固定杆上设有对应的红外接收器,所述红外发射器的高度与第二横梁的高度相等;所述限高架的一侧设有控制箱,所述控制箱内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声光报警器以及红外接收器信号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立柱杆包括下立柱杆、上立柱杆和伸缩杆,所述下立柱杆与地面固定连接,下立柱杆的上端通过法兰和上立柱杆固定连接;上立柱杆内设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顶端与伸缩杆固定连接,且伸缩杆由上立柱杆的顶部穿出并与第一横梁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箱内还设有控制液压缸伸长和缩短的档位器。进一步地,所述下立柱杆的两侧上连接有加强筋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第二横梁和第一横梁为非刚性连接,超高车辆在撞到第二横梁时,第二横梁会发生翻转,降低对限高架的冲击,大大降低限高架被直接撞毁的概率;2.限高架的前后两侧均设有限高测量装置,当超高车辆经过时,可触发声光报警器报警,提醒司机车辆超高,降低事故发生概率;3.第一横梁的高度可调,当超高车辆被卡住时,可抬高第一横梁的高度,便于快速处理事故车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限高架的结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限高架的结构侧视图;图3是上立柱杆和升缩杆的连接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控制原理图;图中:1-下立柱杆,2-上立柱杆,3-伸缩杆,4-第一横梁,5-连接杆,6-第二横梁,7-套环,8-雾灯,9-限高指示牌,10-第一声光报警器,11-紧定螺丝,12-加强筋杆,13-液压缸,14-固定杆,15-第一红外发射器,16-第一红外接收器,17-第二声光报警器,18-第二红外接收器,19-控制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4所示,一种可调高度的限高架,包括位于道路两侧的立柱杆,立柱杆包括下立柱杆1、上立柱杆2和伸缩杆3,下立柱杆1与地面固定连接,下立柱杆1的顶端通过法兰和上立柱杆2固定连接。上立柱杆2内设有液压缸13,液压缸13的顶端与伸缩杆3固定连接,且伸缩杆3由上立柱杆2的顶部穿出。两伸缩杆3的顶部之间连接有水平的第一横梁4,伸缩杆3与上立柱杆2为间隙配合,便于伸缩杆3的上升和下降。上立柱杆2内对应安装液压缸13的位置处设有一个开口,该开口用于检修和拆卸液压缸13,该开口上连接有用于保护的仓门(图中未示出)。另外,下立柱杆1的两侧上连接有加强筋杆12。第一横梁4的下方设有第二横梁6,第二横梁6的长度小于两立柱杆之间的距离。第二横梁6与第一横梁4之间连接有多个竖直的连接杆5。连接杆5的下端与第二横梁6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连接杆5的上端与第一横梁4通过套环7卡箍连接,套环7与第一横梁4之间连接有用于垫衬的橡胶垫,套环7的顶部设有用于紧固的紧定螺丝11。第一横梁4和第二横梁6的前后两侧均设有雾灯8以及限高指示牌9。雾灯8长期处于开启状态,防止车辆在雨雾天气由于视线影响撞上限高架。限高架的前后两侧还设有限高测量装置,其中限高架前侧的为第一限高测量装置,后侧的为第二限高测量装置。第一限高测量装置包括设于道路两侧的固定杆14,道路一侧的固定杆14上设有第一红外发射器15、道路另一侧的固定杆14上设有对应的第二红外接收器18,且第一红外发射器15与第二红外接收器18的高度与第二横梁6的高度相等,对应来车方向的第一横梁4上设有第一声光报警器10。限高架的一侧设有控制箱,控制箱内设有控制器19,控制器19与第一声光报警器10以及第一红外接收器16信号连接,当车辆超高并触发第一红外接收器16时,第一声光报警器10启动报警。第二限高测量装置包括对应的第二红外发射器、第二红外接收器18以及第二声光报警器17,第二声光报警器17朝向另一个来车方向。第二红外接收器18和第二声光报警器17均与控制器19相连接。该控制器19选用普通单片机制成,此外,控制箱内还设有控制液压缸13伸长和缩短的档位器,且两个上立柱杆2内的液压缸13为连锁控制,可同步同时伸长和缩短。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高度的限高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两侧的立柱杆和顶部的第一横梁(4),所述第一横梁(4)和两侧的立柱杆活动连接且第一横梁(4)可沿竖直方向移动;/n所述第一横梁(4)的下方设有第二横梁(6),所述第二横梁(6)与第一横梁(4)之间连接有多个竖直的连接杆(5),所述连接杆(5)的下端与第二横梁(6)固定连接、上端与第一横梁(4)通过套环(7)卡箍连接,所述套环(7)与第一横梁(4)之间连接有用于垫衬的橡胶垫;第一横梁(4)和第二横梁(6)的前后两侧均设有雾灯(8),第一横梁(4)的前后两侧上设有限高指示牌(9)和声光报警器;/n所述限高架的前后两侧还设有限高测量装置,所述限高测量装置包括设于道路两侧的固定杆(14),所述道路一侧的固定杆(14)上设有红外发射器、道路另一侧的固定杆(14)上设有对应的红外接收器,所述红外发射器的高度与第二横梁(6)的高度相等;/n所述限高架的一侧设有控制箱,所述控制箱内设有控制器(19),所述控制器(19)与声光报警器以及红外接收器信号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高度的限高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两侧的立柱杆和顶部的第一横梁(4),所述第一横梁(4)和两侧的立柱杆活动连接且第一横梁(4)可沿竖直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横梁(4)的下方设有第二横梁(6),所述第二横梁(6)与第一横梁(4)之间连接有多个竖直的连接杆(5),所述连接杆(5)的下端与第二横梁(6)固定连接、上端与第一横梁(4)通过套环(7)卡箍连接,所述套环(7)与第一横梁(4)之间连接有用于垫衬的橡胶垫;第一横梁(4)和第二横梁(6)的前后两侧均设有雾灯(8),第一横梁(4)的前后两侧上设有限高指示牌(9)和声光报警器;
所述限高架的前后两侧还设有限高测量装置,所述限高测量装置包括设于道路两侧的固定杆(14),所述道路一侧的固定杆(14)上设有红外发射器、道路另一侧的固定杆(14)上设有对应的红外接收器,所述红外发射器的高度与第二横梁(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勤虎陈旭玲陈彩玲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丝路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