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乘用车白车身转运器具
本技术涉及白车身转运
,尤其涉及一种乘用车白车身转运器具。
技术介绍
为应对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汽车市场环境,新车型的开发如雨后春笋,新车型试制过程中,不同的车型地板结构不同,为降低试制成本及制造周期,迫切需要解决不同车型的转运器具通用性的问题。白车身转运器具可满足白车身焊接工位间流转及物流运输的需求。由于不同车型的地板结构不同,地板的定位点也不同,以往试制过程中,不同车型的转运器具都是专用的,该车型试制完成后转运器具就毫无用处,大大增加了试制成本,现有的白车身转运器具通过在器具框架上布置滑轨或者丝杠结构,手动调整框架上的车身定位点,虽然也能达到器具通用的目的,实现不同车型切换,但是成本较高,结构复杂且加工制造难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用车白车身转运器具,以解决白车身转运的通用性问题。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乘用车白车身转运器具,包括万向轮、结构框架、框架支撑机构、叉车口、前部定位机构和后部定位机构;所述结构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乘用车白车身转运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器具包括万向轮(1)、结构框架(2)、框架支撑机构(3)、叉车口(4)、前部定位机构(5)和后部定位机构(6);所述结构框架(2)为矩形框架结构,在所述结构框架(2)下方四个顶角位置安装所述万向轮(1),下方中部位置布置所述框架支撑机构(3)及所述叉车口(4),前部上方布置所述前部定位机构(5),后部上方布置所述后部定位机构(6),所述前部定位机构(5)实现X向和Y向的调节定位,所述后部定位机构(6)实现Y向和Z向的调节定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乘用车白车身转运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器具包括万向轮(1)、结构框架(2)、框架支撑机构(3)、叉车口(4)、前部定位机构(5)和后部定位机构(6);所述结构框架(2)为矩形框架结构,在所述结构框架(2)下方四个顶角位置安装所述万向轮(1),下方中部位置布置所述框架支撑机构(3)及所述叉车口(4),前部上方布置所述前部定位机构(5),后部上方布置所述后部定位机构(6),所述前部定位机构(5)实现X向和Y向的调节定位,所述后部定位机构(6)实现Y向和Z向的调节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白车身转运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支撑机构(3)有四个,设置在所述结构框架(2)上并靠近万向轮(1);所述的框架支撑机构(3)包括框架支撑挡板(301)、框架支撑梁(302)、定位插销(303)和框架支撑转轴(304),所述框架支撑挡板(301)有两个,分别对称固定在所述结构框架(2)的一个边框的内外两侧,在两个框架支撑挡板(301)上开有三个插孔,第一插孔(305)通过所述框架支撑转轴(304)连接所述框架支撑梁(302),实现所述框架支撑梁(302)与所述框架支撑挡板(301)之间的铰接;第二插孔(306)和第三插孔(307)与所述定位插销(303)配合,实现所述框架支撑梁(302)的竖直支撑和水平收起状态的定位;当所述框架支撑梁(302)横向水平位置时,所述第二插孔(306)中插入所述定位插销(303),所述框架支撑梁(302)支撑在所述定位插销(303)上,实现水平定位;当所述框架支撑梁(302)竖直支撑时,所述第三插孔(307)中插入所述定位插销(303),将所述框架支撑梁(302)固定在竖直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用车白车身转运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支撑梁(302)竖直支撑的高度高于万向轮(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白车身转运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部定位机构(5)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结构框架(2)的两个顶角位置;所述前部定位机构(5)包括前立柱(501)、转轴座(502)、旋转块(503)、转轴(504)、锁紧螺母(505)、前部调整横梁(506)、顶丝(507)、滑块(508)和定位销(509),所述前立柱(501)竖直固定在所述结构框架(2)的前部顶角位置;所述前立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亚伟,袁兴伟,秦亚涛,赵伟龙,郑生虎,林子杨,张敏,王希凯,郭涛,张浩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