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片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6637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板片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板式换热管片、输入配管、输出配管、外部流体通道,板式换热管片的入口与输入配管相连接,其出口与输出配管相连接,外部流体通道位于板式换热管片外部。(*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板片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目前,用于气体冷凝或液体热交换的设备主要是管壳式换热器。气体或液体流经壳程,冷却水或其他冷却液体流经管程;这种设备的优点是流经壳程的气体或液体所受的阻力小,但是换热效率相对于板式换热设备小得多,只有板式换热设备的20%~50%。因此,为了实现一定的传热量,管壳式换热器所需的换热管多而长,因而换热器体积较大,制造成本高,生产工艺复杂,机械密封性能要求严格,否则容易在壳程和管程间产生泄漏,给系统造成故障;另外,管壳式换热器还存在清洗比较困难的缺点。板式换热器因换热效率高而使其体积大大减小。这种板式换热器主要是将传热板片叠在一起构成,全部传热板片上的通孔连接在一起构成流体的流道,传热板片之间形成板间通道;这种结构特征使得这种板式换热器主要用于液体与液体之间的热交换,而且存在流动阻力较大、压力损失大的缺点;由于不能提供大孔径的气体流道,这种板式换热器基本上不能满足气体冷凝或粘稠液体的换热工艺要求;同样,这种板式换热器亦存在较难清洗的缺点。而对于盘管式换热器,由于存在盘管底部的冷凝液体和油液的停留问题,从而影响换热效率;如要求与喷淋系统配合使用时,喷淋液体很难在盘管外表面均匀地形成薄漠,使得换热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体积紧凑,加工简单,安装灵活方便,能满足各种特性的介质在各种相态下的热交换要求,清洗方便,易于维护的板片式换热器。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本板片式换热器包括板式换热管片、输入配管、输出配管、外部流体通道,板式换热管片的入口与输入配管相连接,其出口与输出配管相连接,外部流体通道位于板式换热管片外部。所述板式换热管片与输入配管及输出配管相连接构成换热器的内部流体通道,内部流体通道的流体与所述外部流体通道的流体通过板式换热管片的壁面传递热量。所述板式换热管片既可以竖直放置,亦可以倾斜设置。所述板式换热管片包括板体,板体内设置有流道。所述板体可为一侧面保持平面,另一侧面凸出形成中空流道的形式;亦可为两侧面都向外凸出而形成中空流道的形式。所述板体外表面可为光滑外表面;亦可为能提高换热效果的强化传热表面,如设置有外肋片等。所述流道可根据板体的接合缝形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可为连续“S”形的曲折迂回的形状。所述流道的截面形状可为圆形、椭圆形、橄榄形、方形、梯形以及其它不规则的形状,具体形状根据换热器实际生产需要来确定。所述流道的入口及出口位置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而灵活设置,如可位于板体的端角位置或板体的侧面。所述流道的入口及出口与输入配管及输出配管的连接方式可采用焊接或法兰连接的形式。所述流道可水平设置,亦可沿流体流动方面与水平面倾斜设置以使流体能够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自由沿着流道流动。所述外部流体通道可根据不同的工艺过程而设计成不同的形式,例如外部流体通道可根据工艺要求设计成单独通过冷却液体或冷却气体或既通过冷却液体,又通过冷却气体的形式;对于用作气体冷凝的换热器可采用同时通过两种冷却介质的形式,通过冷却液体的通道包括冷却流体槽、集液槽,冷却流体槽位于板式换热管片的上部,集液槽位于板式换热管片的下部,冷却流体可由冷却流体槽底部流出,经板式换热管片的外表面后落至集液槽内排出,而通过冷却气体的通道包括有风机,冷却气体在风机的驱动下快速流过并与板式换热管片和冷却液体进行热交换,冷却气流相对于冷却液体可为交叉流,如横流或逆流等;如对于用作液-液传热的换热器,其外部流体通道可包括有壳体、进液口、排液口,板式换热管片位于壳体内,壳体上设置有进液口和排液口,壳程流体由进液口进入,流经壳体与板式换热管片间的壳程流道时与板式换热管片内的液体换热,在传热后由排液口排出。由此可见,本板片式换热器既可设计为开放式结构,也可设计为密封启压式结构。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1)本板片式换热器所采用的板式换热管片的表比面积大,内部流道断面积大,用于液体冷却、凝固和加热时,能使流体连续流经整个板面,因而可使得换热流体最大范围内接触换热表面,传热效率明显提高,经实验证明,本板片式换热器传热效率较管壳式换热设备高出50%以上(与换热工质的物理性质有一定的关系);(2)本换热器的板式换热管片中的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流向板式换热管片底部,因而能使板式换热管片长期处于高换热状态,消除了盘管式换热器由于盘管底部的冷凝液体和油液的停留而造成的影响;(3)本板片式换热器安装板式换热管片的片距调整范围大,可均距,亦可变距;换热器的形式可为密闭承压式,亦可为开放式容器,因而本板片式换热器的结构形式多样,可以充分满足不同生产领域的需要;(4)此外,本板片式换热器解决了以往传统的板式换热器在气体冷凝和粘稠液体冷却处理方面的缺陷,同时亦改变了传统盘管式换热器不能实现流体完全贴附换热表面的缺陷;而且具有流动阻力小,压力损失小、清洗方便的优点,而且在清洗时无需停止设备的运行,非常便于维护;本技术可广泛适用于液-液传热、气-液传热、气体冷却、气体冷凝或粘稠液体换热等工艺过程,应用范围较广,市场前景较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板片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板片式换热器中的板式换热管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板式换热管片的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板片式换热器另一结构的示意图。图5是图5所示板片式换热器A-A向剖视图。图6是图5所示板片式换热器B-B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 图1~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一种具体结构,本板片式换热器用于气体冷凝工艺过程;由图1可见,本板片式换热器包括进气总管1、供气干管2、连接弯头3、风机4、防水百叶5、板式换热管片6、集液干管7、冷媒出口总管8、冷却流体槽9、播水构件10、集液槽11,各构件的位置及连接关系为进气总管1与供气干管2相连接,供气干管2通过连接弯头3与多块板式换热管片6相连接,板式换热管片6的出口通过连接弯头3与集液干管7相连接,集液干管7与冷媒出口总管8相连接;冷却流体槽9位于板式换热管片6的上部,其底部设置有播水构件10,如喷淋头,集液槽11位于板式换热管片6的下部,冷却流体槽9与集液槽11分别连接有冷却流体入口管12、冷却流体出口管13;防水百叶5设置在板式换热管片6的两侧,在一侧的防水百叶5外设置有风机4。所述板式换热管片6的安装形式及横截面的结构如图2所示,板式换热管片的侧面结构如图3所示;由图3可见,本板式换热管片包括板体6-1,板体内设置有流道6-2,流道6-2是由板体6-1上的焊接接合缝6-3分隔形成,其形状为连续“S”形的曲折迂回的形状,流道6-2的入口6-4及出口6-5分别位于板体6-1一侧的两个端角,入口6-4及出口6-5与外部接口的连接方式可采用焊接或法兰连接的形式;由图2可见,本板片式换热器包括有十块板式换热管片6和框架14,板式换热管片6的两端与框架14通过固定螺杆15固定连接,板式换热管片流道6-2的截面形状为橄榄形,流道6-2由两片金属板相对配合并在接合缝焊接连结而构成。本板片式换热器的作用原理是需冷凝的气体经进气总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华德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