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钓篮,包括篮体,篮体包括篮身和篮底,篮身和篮底构成网格状结构,所述篮身的上端设有开口,所述篮身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铰接设置在同一铰接座上,第一提手与篮身通过第一渔网连接,第二提手与篮身通过第二渔网连接,当第一提手与第二提手翻转贴近时,第一渔网和第二渔网合抱可遮挡开口;当第一提手与第二提手翻转远离时,第一渔网和第二渔网分开可露出开口,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上分别连接有牵引绳,提拉牵引绳可带动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翻转贴近。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钓篮,其不管是新手老手,即使完全没有钓鱼经验的人,也能钓到鱼。
A kind of fishing bask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钓篮
本技术涉及渔具
,尤其是一种钓篮。
技术介绍
现在休闲钓鱼是很多人喜爱的一种户外活动,但是钓鱼涉及了许多技术及经验。不论是台钓中的调漂、打窝、配饵,还是路亚的抛投、拟饵,收线手法,以及对于水域环境的观察,气压、水温对鱼的进食影响,甚至不同的鱼的不同生活习性和掠食偏好等都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巧,导致大部分人经常有钓不到鱼或者收获寥寥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钓篮,其不管是新手老手,即使完全没有钓鱼经验的人,也能钓到鱼。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钓篮,包括篮体,篮体包括篮身和篮底,篮身和篮底构成网格状结构,所述篮身的上端设有开口,所述篮身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铰接设置在同一铰接座上,第一提手与篮身通过第一渔网连接,第二提手与篮身通过第二渔网连接,当第一提手与第二提手翻转贴近时,第一渔网和第二渔网合抱可遮挡开口;当第一提手与第二提手翻转远离时,第一渔网和第二渔网分开可露出开口,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上分别连接有牵引绳,提拉牵引绳可带动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翻转贴近。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篮身和篮底构成网格状结构,钓篮在提出水面时可以迅速漏干水,并且钓篮在水中所受的阻力较小,便于钓篮快速提出水面,篮身的上端对称设置有两个铰接座,各铰接座上间隔设置两个铰接孔,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成弧形杆设置,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的两端分别铰接设置在对应的铰接孔处,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可翻转贴近,其中贴近是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存在一定的间隙;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也可向左右两侧分别翻转远离,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分别抵设在篮身的上端面处,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与篮身的上端轮廓形状相适配,在钓鱼时,可在篮底放置饵料,然后将钓篮放入水中,待钓篮沉入水底后,撤去牵引绳的作用力,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可在重力或是其他辅助复位件的作用下自动向左右两侧翻转远离,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在翻转的同时可将第一渔网和第二渔网收拢露出开口,便于鱼游进钓篮内;有鱼进入钓篮后,垂钓人员通过提拉牵引绳,牵引绳带动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翻转贴近,第一渔网与第二渔网充分展开可有效抵挡钓篮中鱼逃出钓篮,其可用于钓鱼,便于将鱼提起,结构简单,当然该钓篮还可用于捕捉小龙虾或是捕鸟。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是:还包括有与外部垂钓设备连接的连接件,牵引绳连接在连接件上,所述连接件朝向篮体的端部设有防水摄像头。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连接件可为提绳或是杆件,内有数据传送线,连接件可与外部垂钓设备连接,也可直接手握提绳,防水摄像头固定设置在连接件的端部,手机APP通过无线WIFI的方式与防水摄像头互联,可实时在手机上观察防水摄像头拍出的水下钓篮内的情况,发现鱼进入钓篮后,便于及时将钓篮提起。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是:还包括有驱动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翻转露出开口的复位结构,复位结构包括第一弹性绳和第二弹性绳,第一弹性绳分别连接在蓝身和第一提手上,第二弹性绳分别连接在蓝身和第二提手上。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篮体沉入水底后,撤去牵引绳的作用力,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可在第一弹性绳和第二弹性绳的作用下自动向左右两侧翻转远离,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在翻转的同时可将第一渔网和第二渔网收拢露出开口,便于鱼游进篮体内。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第一提手在靠近第二提手的一侧设有若干个第一鱼钩,所述第二提手在靠近第一提手的一侧设有若干个第二鱼钩。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鱼钩和第二鱼钩的勾部分别朝向篮体内侧,这样在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被提拉的过程中,即使有鱼向篮体外逃离,也能通过第一鱼钩和第二鱼钩将鱼钩住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篮身上对称设置有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一提手上设有第三连接座,牵引绳的端部连接在第三连接座上,第一弹性绳一端连接在第一连接座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三连接座上,所述第二提手上设有第四连接座,牵引绳的端部连接在第四连接座上,第二弹性绳一端连接在第二连接座上,另一端连接在第四连接座上。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三连接座设置在第一提手的中部,第四连接座设置在第二提手的中部,第一弹性绳穿设于第一渔网,其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连接座和第三连接座上,第二弹性绳穿设于第二渔网,其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二连接座和第四连接座上,位置设计合理,在提拉钓篮时,受力均匀,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更容易翻转贴近,钓鱼也不会倾倒,提拉稳定;在钓鱼时,受第一弹性绳和第二弹性绳作用,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更容易翻转远离,稳定且快速。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是:当第一提手与第二提手翻转贴近时,第一渔网和第二渔网合抱构成球面渔网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渔网连接在第一提手与篮身之间,在第一提手翻转时,第一渔网可进行收拢或展开;第二渔网连接在第二提手与篮身之间,在第二提手翻转时,第二渔网可进行收拢或展开,当第一提手与第二提手翻转贴近时,第一渔网与第二渔网充分展开构成球面渔网结构,可有效抵挡钓篮中鱼逃出钓篮。本技术的更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篮体、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由不锈金属材料制成。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由不锈钢制成,不仅能防止生锈,还具有一定的强度,不容易损坏,重要也适中。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一提手与篮身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3为第二提手与篮身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的A部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4所示,一种钓篮,包括篮体1,篮体包括篮身11和篮底12,篮身11和篮底12构成网格状结构,篮身11的上端设有开口,篮身11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提手2和第二提手3,篮身11的上端对称设置有两个铰接座13,各铰接座13上间隔设置两个铰接孔131,第一提手2和第二提手3成弧形杆设置,第一提手2和第二提手3的两端分别铰接设置在对应的铰接孔131处,第一提手2与篮身11通过第一渔网41连接,第二提手3与篮身11通过第二渔网42连接,当第一提手2与第二提手3翻转贴近时,第一渔网41和第二渔网42合抱构成球面渔网结构,第一渔网41和第二渔网42合抱可遮挡开口;当第一提手2与第二提手3翻转远离时,第一渔网41和第二渔网42分开可露出开口,第一提手2和第二提手3上分别连接有牵引绳5,提拉牵引绳5可带动第一提手2和第二提手3翻转贴近。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有与外部垂钓设备连接的连接件6,牵引绳5连接在连接件6上,连接件6朝向篮体1的端部设有防水摄像头7。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有驱动第一提手2和第二提手3翻转露出开口的复位结构,复位结构包括第一弹性绳81和第二弹性绳82,第一弹性绳81和第二弹性绳82可为橡皮筋,第一弹性绳81分别连接在蓝身11和第一提手2上,第二弹性绳82分别连接在蓝身11和第二提手3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提手2在靠近第二提手3的一侧设有若干个第一鱼钩91,第二提手3在靠近第一提手2的一侧设有若干个第二鱼钩9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钓篮,包括篮体,篮体包括篮身和篮底,篮身和篮底构成网格状结构,所述篮身的上端设有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篮身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铰接设置在同一铰接座上,第一提手与篮身通过第一渔网连接,第二提手与篮身通过第二渔网连接,当第一提手与第二提手翻转贴近时,第一渔网和第二渔网合抱可遮挡开口;当第一提手与第二提手翻转远离时,第一渔网和第二渔网分开可露出开口,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上分别连接有牵引绳,提拉牵引绳可带动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翻转贴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钓篮,包括篮体,篮体包括篮身和篮底,篮身和篮底构成网格状结构,所述篮身的上端设有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篮身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铰接设置在同一铰接座上,第一提手与篮身通过第一渔网连接,第二提手与篮身通过第二渔网连接,当第一提手与第二提手翻转贴近时,第一渔网和第二渔网合抱可遮挡开口;当第一提手与第二提手翻转远离时,第一渔网和第二渔网分开可露出开口,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上分别连接有牵引绳,提拉牵引绳可带动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翻转贴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钓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与外部垂钓设备连接的连接件,牵引绳连接在连接件上,所述连接件朝向篮体的端部设有防水摄像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钓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驱动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翻转露出开口的复位结构,复位结构包括第一弹性绳和第二弹性绳,第一弹性绳分别连接在蓝身和第一提手上,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广考,李宋青,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神杯工艺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